APP下载

“中医农业”基本内容初探

2022-11-18况国高刘文彦王建军贾宁李静静

现代园艺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有机土壤

况国高,刘文彦,王建军,贾宁,李静静

(1 咸阳市秦都区中农厚朴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陕西中农厚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咸阳 712000;2 咸阳市秦都区农业机械管理中心,陕西咸阳 712000;3 咸阳市农业机械管理中心,陕西咸阳 712000)

1 中医农业的缘起

1.1 中医农业的缘起

在中医农业的理论和方法出现之前,因为缺乏把两者进行融合升级的理论和工具,化学农业和有机农业各自发展面临着难以突破的瓶颈。特别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化学农业模式,近几十年来其弊端不断涌现,绝大多数耕地存在单一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及过度依赖化肥提高产量的现象。一方面,逐渐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产品农残超标、品质下降,耕地生态和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及耐药性产生加快,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利用率却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高等问题[1-2]。另一方面,中国农产品消费链条上,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3]。大多数人对国产农产品持一定程度的怀疑态度,一旦经济条件允许,就以购买进口农产品为解决办法,造成我国绝大多数种植者运营利润微薄,农业竞争力较弱,形成种植者大户依靠国家项目、散户依靠打工补贴维持的怪圈。

农业的现实困境,迫使有识之士去探索中国农业的出路。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农法自然、中医农业、古法农业等诸多新农业模式。其中的中医农业,从中医理论具有的无限延展性(几千年来,中医的理论体系一直稳定传承,但技术方法却随着时代而变化,服务于人体健康及持续健康),可以整合任何方法和技术的体系特点得到启示,形成具有整合任何农业技术的方法来服务于农业生产目标的体系特征。中医农业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中医药技术方法为桥梁,以现代农业设施和管理为依托,以中药制剂为切入点,打通和融合其他农业模式,以其“生态、高产、优质”的田间效果和“植根中国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等特点,在众多新的农业模式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有价值的高效健康农业模式之一。

1.2 中医农业内容涵盖范围

中医药原理技术方法的农业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原始农耕时代。文中的中医农业一词,特指20 世纪80 年代初,因化学农业弊端显现后,农业界有意识为之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与中药制剂农用密切相关的新型农业模式。在实际应用层面,又分为中医农业种植技术和中医农业养殖技术两大板块。中国农大、河北农大等都开设有“中兽医”专业,中医药在养殖板块内,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在疾病治疗和保健中的应用皆有完整的体系,几千年传承一直没有断过。故文章仅阐述中医农业种植技术板块内容。

2 中医农业的基本内容

中医农业不是简单地将中药制剂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而是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拟人性地应用到农业的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中医农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中药所具备的某些性质,以碳基生命之间物质的水平传递方式,传递到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新陈代谢过程之中,起到迅速重建植物根际土壤生态,增强、提升农作物抗性的作用,根据中医“药食一体,攻补兼用”“驱邪扶正,扶正为主”等原则,以健康种植达到“减肥减药控害不减产”的作用,是对所有农作物都行之有效的方法。

经过多年的田间实践和理论研究,初步总结出中医农业的基本内容:一个理论基础、两个层面的跨界融合、三个生产目标,无数个方法手段等。最终达到迅速重建耕地生态,产量不低于化学农业,质量接近甚至优于有机农业的生产目标。

2.1 中医农业的理论基础

2.1.1 中医农业遵循中医“驱邪扶正,扶正为主”原则,以“补、通”手法,达到“动态平衡”的目标。中医农业以中医理论贯穿始终,中医理论认为:地球一切生命都遵循“天人同构”原则,个体生命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个体生命是存在于自然界这个大能量体里面的小能量体,其生长、发育、繁殖、消亡过程,都依赖和决定于与大能量体的关系和变化。如地球是太阳系这个大能量体系里的小能量体,其存在状态和变化,决定于太阳系本身的变化以及地球与太阳关系的变化。所以,个体生命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违背则灾害丛生。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中医认为,个体生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才能从大自然获得充足的能量,维持生命的动态平衡和新陈代谢状态。而动态平衡的生命具有强大的免疫防御系统——对外界变化和刺激能够迅速反应,自主识别和调节平衡的功能。中医和西医的大量实践都显示,所有的医疗手段和药物,都必须通过生命的这种自主识别和调节功能起作用。如果生命丧失这项功能,那么任何药物和治疗手段都不会起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药医不死病”。中医以四季变化(太阳系运行规律)与个体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对应来体现这个关系。中医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围绕“补——扶正”“通——驱邪”“提升自主识别和调节平衡功能”的核心目标进行。

2.1.2 中医农业遵循中医“虚则补其母”原则。中医农业借鉴中医思维,对现象和问题追根溯源,遵循“虚则补其母”原则。果实之母是植物,植物之母是土壤,土壤健康有赖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又以土壤疏松度和养分丰富性为基础。我国耕地土壤板结和养分失衡,绝大多数由多年化肥农药过量施用,长期残留积累导致土壤生物群体失衡造成。如常见的大棚土壤板结,80%以上因为种植中钾肥施入过量,残留土壤中的矿物元素过多,遇水形成金属离子晶桥造成板结。减量施用钾肥,冲施硫酸镁,产生钠钾置换和镁钾置换,打破土壤板结短期效果就很好,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中医农业抓住耕地生态这一根本原因,从促进植物和土壤健康的角度,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控害。以提高肥料吸收转化率,减少残留累积,激活本土生物群,来促进土壤、生物群、根系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迅速重建耕地土壤生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的诸多问题。

2.1.3 中医农业与中药的关系。中医农业不等于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其载体和表现手段之一。中医农业是在中医“驱邪扶正,扶正为主,虚则补其母”的理论指导下,以现代农业设备和管理为基础,以农用中药制剂为切入点,以生态、高产、优质为生产目标,融合、升级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为一体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健康高效新农业模式。

中医农业遵循“万物皆为我所用”原则进行生产。所以,中医农业不排斥现代农业技术和手段,中药制剂与化肥、农药、农机设备、现代农业管理等,是一个强强联合服务于农业生产目标的关系,其核心是对中医理论和思维方式的应用。中药制剂是中医农业的实现手段和载体之一,就如中药不等于中医,中药制剂也不等于中医农业。

2.2 “中医农业”是古中医和现代农业在理论(道)和方法技术(术)两个层面上的融合升级

中医和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是指中医理论与农业在观念上的融合;另一方面是指中医与农业在技术方法和物质载体层面的融合。其以中医理论技术方法为桥梁,以中药制剂为切入点,对现代化学农业和有机农业进行的融合升级新模式。

中医能够与农业融合,根源于中医和中国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其体系包含宇宙六合天地万物。如中国在重大节日吃饺子的习俗,就充分表现了这个特点:什么食材都可以包进去,酸甜苦辣咸皆可,丰富而和谐。中国自三皇五帝时代,就是一个强大又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体系:有“黄帝为天下共主”,按照部落人口和面积分配决策权的“划灰而议”社会管理体制。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发展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与中国文化相遇的任何外来文化和技术,不是消亡了,而是通过相互碰撞,其精华与中国文化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长存于更大、更高级的体系里。

中医农业秉承了这一文化特质,其本质是对传统有机农业、现代化学农业的融合升级。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既能保留现代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先进思想、实用技术、优秀产品,又能融入中医“补、通、多点循环”的思想,增加中药制剂的使用。通过优势互补、叠加增效、引入创新、替代升级等方法,在实用高效中兼顾自然和人类长短期利益,形成强强联合,达到“减肥减药控害不减产”“提升地力、植物健康”的目标。

2.3 中医农业“万物皆为我所用”的兼容并包原则

农业生产是一个物质循环大系统,几乎涵盖了大多数地球生命的生产、消费、分解等环节,所以农机、水利、化工、育种、植保、土肥、经济管理等几乎所有涉农行业都参与进来。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医农业必须遵循“万物皆为我所用”的兼容并包原则,以满足生产需求。任何时代、区域和流派的理论、技术、设施和投入品,只要为农业生产所需,都会被纳入到中医农业技术体系中来。所以,中医农业创新性的采用中药制剂+的模式,以链接和打通其他农业模式,纠偏农药化肥在生产中的滥用,解决化学品长期残留积累引起的农业生态系统性伤害,达到“生态、高产、优质”的生产目标。

3 中医农业与化学农业、有机农业的区别和联系关系

中医农业是古老中医与化学农业、有机农业融合升级的农业新模式,与二者是一个强强联合、继承、融合、升级的关系。

3.1 中医农业与化学农业、有机农业的区别

中医农业具备有机农业生态优质的优点,又具备化学农业高产、高效的优点。其既克服了有机农业低效低产的缺点,又克服了化学农业污染生态和农产品质量不高等缺点。但中医农业与二者区别显著。

3.1.1 理论层面,指导思想不同。化学农业的基础理论是化学反应扩大化应用于农业生产,达到高产高效,侧重在人为控制和干预,力图主导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进程。有机农业的理论基础是顺应自然,侧重在尽量不人为干预,力图与大自然高度合一,不关注技术的进步。中医农业遵循中医理论,以中药制剂为切入点,对化学农业和有机农业进行融合升级,其核心理论是辅助和顺应。辅助就是不过分放纵,并关注和使用先进技术。顺应就是尊重土壤、植物生命和自然规律,把人为干预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借鉴中医“补”和“通”的手法,迅速重建耕地土壤生态,提升地力,增强植物和土壤抗逆性(自主识别和调节平衡功能),以维持植物和土壤健康水平,增强肥料转化利用率,来顺应和辅助植物生长发育规律。

实践显示,化学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大方向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极端性。化学农业过分依赖、注重人为干预和化学品投入,有机农业过分强调顺其自然和不干预,完全排斥化学品投入。中医农业借鉴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思想,从生态系统着眼,抓住农业的根本目标:以地力(土壤)为依托,以植物为载体,承接自然的力量(阳光、空气等),融汇天地阴阳而成食物。这也是纯天然食物与人造食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俗语说的“这食物吃了养不养人”。在具体操作层面,则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设施,以“扣其两端取其中”的中庸思想为指导,以中药制剂为抓手,寻找一个既能保持耕地生态良好,又能高产优质的化肥农药最合适的使用量范围。最大程度弱化化学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缺陷,从地力、植物抗性等根本性环节,去解决自然和人类关系紧张的问题。

3.1.2 产出的农产品品质不同。多年田间实践显示,使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和口感接近于有机农业,香气浓郁,有害物质含量低,有益物质含量高。苹果干物质含量比对照高出1.1%~3.7%,辣椒重金属镉含量低于对照25.25%~42.73%,小麦重金属铬含量低于对照46.3%~67.35%,农药残留全部未检出,对照则检出硫丹、克百威等。有助于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3.2 中医农业继承了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先进性

中医农业不排斥化肥和化学农药,取决于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时代先进性。反本溯源,化肥和化学农药的出现是时代的进步,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人类在没有化肥和化学农药之前,产量低,虫灾、病害频发,导致绝产减产和饥荒。人类为了吃饱,进行了几千上万年艰苦卓绝的“虫口夺粮”斗争。氮肥初发明出来,被誉为用空气为人类制造面包,并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真实表达了人们对氮肥大幅提高植物产量的认可。1845-1850 年,如果有能够克制晚疫病的霜霉威盐酸盐,爱尔兰就不会有一百多万人饿死的大饥荒。化肥和化学农药的出现,是自18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攻关的成果,是人类社会和农业科学发展的巨大进步。在今天的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其先进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农业要做的,是纠偏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过量使用,解决化学品持续长期大量投入引起的农业系统性伤害问题。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农用化肥农药,仅20%~45%进入植物发挥作用,55%~80%进入环境,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中医农业通过中药制剂迅速激活和重建根际土壤生态,提高肥料吸收转化利用率,促进植物和土壤健康,达到“减药减肥控害”增产提质的效果。

4 结语

中医农业是一种全新的农业模式,虽然田间“生态、高产、优质”效果显著,但其作用机理和途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定论。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人参与进来,寻找到更合适的科学方法,甚至是有别于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不断探索研究,反复试验论证,以揭示其作用机理和途径。中医农业的发展,被更多人认识和接受,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推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医农业人任重道远。

中医农业是中国耕地生态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是农业走到瓶颈期,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历史给予中国农业人的机遇和使命,是中国人立足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融汇创新出健康高效中国农业模式的历史的必然。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有机土壤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
土壤的平行宇宙
喝有机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理论在异位妊娠急诊绿色通道护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