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导向视野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2022-11-18韩景新
○韩景新
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工作任务,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由于配套的教材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使“三教改革”(教材、教师、教法)之间无法发挥协同作用,影响了改革的效果。开发与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创新型教材是深化“三教改革”的客观要求。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开发建设,从2017年7月3日起,教材建设就纳入了国家的事权范围。2019年3月发布的《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提出建设新形态教材的目标,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赋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法律地位。这些精神为职业教育教材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思想,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坚持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当前,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注重技能的传授转向学生发展性素质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行动导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临床思维能力,适合高职学生群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满足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断满足企业用人的结构性需求,提升就业质量。当前的就业环境是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大量高校毕业学生就业难,无法找到与本专业合适的就业岗位。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三)职业教育教材
职业教育教材是专门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编写的教材,和普通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该类教材体现理实一体教学理念,坚持理论够用的前提下,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国家提倡编写工作手册式、活页式、融媒体等新形态教材。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材出版的无序竞争影响了教材编写质量
当前,除了中职的政治、语文、历史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和审核,其余的职业教育教材以出版机构组织编写为主。出版机构的属性是企业,教材的编写过程是按照市场规则和机制运行进行。规范的教材编写程序一般包括五个步骤:一是由出版社提出编写计划,提出教材编写的具体课程名称;二是面向全国或在一定范围内遴选编写团队,包括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三是召开编写会,实行主编负责制,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四是召开审稿会,对完稿的教材进行审阅;五是出版机构和上级有关部门审核并出版发行教材。由于出版社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出版机构往往把教材使用数量作为遴选编写团队成员的标准,编写程序也不规范,主编的遴选标准不高。一些包销教材、挂名教材严重冲击着教材市场的规范性。教材编写的学术性受到商业性的严重负面影响。
(二)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匹配度低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教学理念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模式开始转变。但教材建设的改革步伐却相对缓慢,无论是国家规划还是行业规划等教材,都在保持着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注重知识体系,轻视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编写理念,重视纸质教材的内容建设,轻视信息化数字资源的开发。教材的内容、架构和体例格式与现实教学改革模式不匹配,存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忽视了“三教改革”的整体性,无法满足当前教改发展需求。
(三)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不够紧密
职教教材承载着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教材应该体现企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科研成果和企业文化。但企业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导致教材内容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科技革命。一是由于企业很少出台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的政策,教材编写人员的时间和待遇无法得到保障;二是教材编写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作为教师,无法动用学校资源鼓励和吸引企业的人员;三是教材编写的资金支持不足,教材编写实行稿酬制度,在教材出版后,根据教材使用情况,按教材总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给各位编委发稿酬,在编写过程中,出版社和编写单位一般都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所以,主编没有资金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
(四)教材形态单一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任务驱动教学、基于操作过程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提倡编写新形态教材,这是为了使教材建设改革与教法和教师改革同频同步,推动“三教改革”落地生根。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出版单位的教材策划仍以纸质教材为主。虽然陆续出版了部分新形态教材,如数字教材,工作手册式、活页式、融媒体等教材,但都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没有占领主流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三、行动导向视野下的教材教学设计
“三教改革”(教材、教师、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互相支撑,相互协同,教材要想很好地支撑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就要在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教育设计。
(一)教材与课程体系设计
教材是课程体系设计的呈现形式,一是依据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确立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突出技术技能的培养;二是以团队成长为主线,以有效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团队从成立、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团队成长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与素质;三是坚持任务驱动、问题引领的单元设计理念,教材的各个单元都要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呈现,每项工作任务都是通过协作学习讨论、案例研究、实训操练、实践拓展等形式完成。
(二)教材的教学过程设计
1.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课前,学生通过教材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传统课堂迁移到在线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做好课堂教学活动、问题引领、问题解答等主导性工作,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后通过信息化平台及时做好在线指导与测评等教学活动。学生变成了学习的行动者,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
2.以活动为引领,以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为主线,突出传统课堂上的“活动引领”,对接职业标准,紧贴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体现实践教学特色。课堂活动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绿色技能教育。在学习在线课程的基础上,课堂上通过成果汇报、案例讨论、实训活动、思想碰撞、演讲辩论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实现学习者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3.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运用好教材的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实现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协同,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学习时空立体化的“双空间”一体化学习环境,教师能够精准地为学生提供异质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学习成果汇报法、案例教学法、启发讲授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挑战式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在学生完成挑战任务过程中,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职业素质。
(四)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信息化教学的运用,实现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高度融合,可实现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深化评价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
四、教材建设的路径
(一)编写团队建设
编写团队的核心成员应该长期从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在相关教材或教学方面取得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本学科专业有深入研究,熟悉相关行业发展前沿知识与技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学科研人员、一线教师、工业企业技术人员和熟练技工。具有将行动导向教学规律转化为教材编写规律的能力,具有将学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最新成果转化为教材教学内容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同编写
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教材开发,尤其是专业课要根据实际生产和工作要求,设计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教材系统。首先,要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教材。其次,要重新梳理课程体系,明确当前的课程内容,规避重复性内容的出现,从而将技能标准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教学的教材体系与教学内容中。至于没有融入教材的内容,则需要根据课程难度及学生实践情况,将其潜移默化地嵌入实践教学或实训实习的全过程。最后,要积极更新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时代性、多元性及多样性。
(三)坚持课程思政的系统性
挖掘数字资源素材,加强课程思政,注重思想引领、德技并修。弘扬时代和民族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目前,课程思政元素在教材中体现不充分,内容不丰富,也不系统,这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标发力不强,尤其是专业课教材,多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与“德”相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核心课,从中职教育到职教本科,针对不同学习群体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系统规划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四)教材的体例和内容要适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学生本位、纸数融合、信息支撑”的原则,不断创新体例和内容,更好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教学需求。一是在体例上要体现任务引领,按照课程教学目标,采用模块化的体例设计;二是要提供丰富的情景教学或案例教学的素材,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或参考;三是要有丰富的融媒体教学资源,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支撑。
1.教材的“云端设计”。(1)深化与网络平台企业的合作。网络平台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信息化教学又是实现行动导向教学的必要条件,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开展网络课堂教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由出版单位或其他网络平台企业提供数字化技术支撑。通过互联网等载体和智能手机端的应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三者融合,实现教材数字资源与网络平台的无缝衔接。(2)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建设深度融合。把纸质教材与各种媒体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移动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呈现形式多态性等特点,拓展教与学的空间,弥补纸质教材不足。一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开发,构建“颗粒化”数字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微课、教学视频、动画、优秀虚拟仿真等,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实现对教材数字资源的学习,内容包括:“自学会、看总结、测一测、微课、视频、动画等内容。二是开发配套的数字教材,结构内容包括:动画情景案例引入、微课视频、实训、情景案例分析、音频阅读分享、随堂测验、单元作业、图集、知识拓展、互动答疑与讨论、考核与测试等内容。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开放型、网络化的教学互动平台。
2.纸媒教材建设。坚持适应需求、对接岗位、德技兼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学生本位、纸数融合、信息支撑的原则,创新教材体例格式,以任务为引领,突出教材的“情景教学”特色,以情景教学活动为主线,可在章尾设置“情景教学活动”模块,每个模块设置若干个情景教学活动。在章首以“情景案例”导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兴趣;章尾“情景案例”分析,实现素质内化的过程;正文穿插“知识拓展”内容,拓宽视野,引发思考。通过创设情境、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特别要注重知识的内化过程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教材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随着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改革要与教学改革同向、同步、同频,尊重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增强适应性,提升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思想性,加快新形态教材的开发,让“三教改革”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