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与CT诊断疲劳骨折的临床分析

2022-11-18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腓骨股骨胫骨

迟 宇

(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 , 辽宁 盘锦 124000 )

医学领域内,疲劳骨折称之为应力骨折的类型之一,本质上是骨头阈下损伤得以累积所致,通常是过度运动导致的骨损伤。特征是一同进行局部骨头的破坏以及修复流程,首先出现在患者骨小梁部位,在骨折修复期间在外力影响下阻碍修复进程,骨吸收得以增加,最终导致骨吸收较骨修复快,造成疲劳骨折。临床实践中患者总是呈现局部疼痛,在夜晚存在轻度肿胀和压痛感,休息之后有所好转[1]。疲劳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人群中,尤其是舞蹈演员或者入伍新兵以及多次参与体能训练的人员身上,可以说病症发展缓慢,患者不容易察觉,然而部分患者在接受检查时被告知是骨髓炎或者恶性肿瘤情况,疲劳骨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持续发展后,耽误病情治疗最佳时机,从而导致多种不可逆后遗症发生,严重影响患者今后生活质量[2]。正常情况采取普通的X检查并不能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需要开发一种安全的检查方式,提升疲劳骨折的诊出率。核磁共振检查原理能在骨骼以及软组织的识别中具有较高精准性[3]。而多层螺旋CT技术现阶段也获得发展,准确性以及敏感度均较前提高。为了研究疲劳骨折临床诊断有效手段,给予我院2019年200例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检查,开展一系列的医学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对2019年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疲劳骨折患者加以医学研究,按照诊断手段差异划分CT检查组与核磁共振组,每组人员均是100例,对CT检查组的100例患者加以CT检查、对核磁共振组的100例患者加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临床诊断结果。在所有患者中,CT检查组包含男性55例,女性45例;最小年龄是30岁,最大年龄是55岁,数值平均为(42.39±2.24)岁;最小病程0.7年,最大病程2.4年,数值平均为(1.23±0.47)年;19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7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24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其中训练舞蹈将近3年患者有15例、参与习武训练患者有23例、加入新兵集训患者12例,剩余患者均存在长跑练习史50例。核磁共振组包含男性46例,女性54例;最小年龄是28岁,最大年龄是50岁,数值平均为(38.69±3.67)岁;最小病程0.8年,最大病程2.7年,数值平均为(2.44±0.56)年;19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6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25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其中训练舞蹈将近3年患者有15例、参与习武训练患者有23例、加入新兵集训患者12例,剩余患者均存在长跑练习史50例。纳入的所有患者均表现隐痛感与局部肿胀感,在活动之后加重疼痛。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上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可比条件,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了知情书,同意此次研究。(1)纳入标准:术前完成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手术探查确诊为单一部位骨折;闭合性骨折;患者和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合并其他损伤或外伤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合并骨质疏松症者;不符合CT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要求者;合并精神障碍者;严重贫血者;合并其他骨折者;符合手术治疗指征。

2 方法:在CT检查组的临床检查上,实施螺旋CT检查,将检查设备选择是螺旋CT。型号为飞利浦Brilliancei,扫描过程中设置管电流200mA、管电压120kV、层厚设置1mm、对应矩阵是512×512。检查操作如下:安排患者保持仰卧位,把双臂放在头后,在肺顶端部位起始扫描直到肺底部位,重点扫描患者腿部关节。扫描期间记录患者软组织和关节骨骼损伤实际情况,扫描患者自身冠状位、轴位和矢状位等,如果扫描中出现肋骨骨折类似情况,要开展三维重建模式[4]。在核磁共振组的临床检查上,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开始的前4个小时,要求患者禁食,使得患者保持仰卧姿势。仪器来源于美国,型号是GE Brivo MR355,安排患者参与胰胆管成像检查操作。通过呼吸门控监督与获取患者腹部线圈信息,冠状扫描患者关节部位,整体参数如下:将TE设置为650ms、TR设置为1219ms、层厚设置是1mm、矩阵设置为256×256,另外将FOV设置为380mm×380mm、层数是100层。

3 观察指标:统计2组人员各个骨折类型诊断情况,计算临床诊断率与临床误诊率,明确疲劳骨折临床诊断有效手段。同时,统计股骨下端骨折、胫骨上端骨折、胫骨下端骨折与腓骨上端骨折的诊断灵敏度,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对比2组各类型骨折的诊断灵敏度。此外,总结2组患者影像学表现[5]。

5 结果

5.1 2组患者骨折诊断结果比较:手术结果中:38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6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53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49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经过核磁共振组100例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7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23例,总诊断98例,占比98.0%,误诊2例,占比2.0%;经过CT检查组100例患者的CT检查,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9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5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16例,总诊断88例,占比88.0%,误诊12例,占比12.0%.互相对比之下,核磁共振组临床诊断率数值比较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5.2 核磁共振诊断灵敏度统计:核磁共振组术中探查确诊19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7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24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核磁共振诊断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相符者: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7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23例;股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4.74%(18/19),胫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30/30),胫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27/27)、腓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5.83%(23/24),疲劳骨折总诊断灵敏度为98.00%(98/100)。

5.3 CT检查诊断灵敏度统计:CT检查组术中探查确诊:19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6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25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CT诊断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相符者: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9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5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16例;股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4.74%(18/19),胫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6.67%(29/30),胫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6.15%(25/26)、腓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64.00%(16/25),疲劳骨折总诊断灵敏度为88.00%(88/100)。

5.4 核磁共振与CT检查诊断灵敏度比较:核磁共振组股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4.74%(18/19),与CT检查组(94.74%,1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P>0.05)。核磁共振组胫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30/30),与CT检查组(96.67%,29/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6,P>0.05)。核磁共振组胫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27/27),与CT检查组96.15%(2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31,P>0.05)。核磁共振组腓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5.83%(23/24),与CT检查组(64.00%,1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63,P<0.05)。核磁共振组疲劳骨折总诊断灵敏度为98.00%(98/100),与CT检查组88.00%(88/1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21,P<0.05)。

5.5 骨折情况比较:CT检查组明确诊断的88例患者,均未见骨折端明显移位,其中完全骨折20例,不完全骨折l14例,71例患者发现骨折线,骨折线检出率为71.00%(71/100)。核磁共振组明确诊断的98例患者中,核磁共振成像中均见骨折线,骨折线检出率为98.00%(98/100)。核磁共振组骨折线检出率为98.00%(98/100),显著高于CT检查组(71.00%,7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98,P<0.05)。

5.6 影像学表现:疲劳骨折患者CT扫描可见22例骨折线为边界模糊的致密线,49例为边界清晰低密度影;52例患者骨折线边缘光整,19例患者骨折线边缘不光滑;68例患者有骨膜增生表现,3例无骨膜增生;包绕性31例,局限性40例。疲劳骨折患者核磁共振检查显示,97例患者存在骨髓水肿,98例患者骨折线骨膜环形增生和骨皮质增厚,9例患者骨折线为长T1长T2信号,经STIR像为高信号;89例患者骨折线为长T1短T2信号,经STIR检查为低信号;96例核磁共振检查可见骨干周围软组织肿胀。

讨 论

对于运动员与舞蹈演员等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人来说,疲劳骨折症状都是不能显著发现,患者日常休息状态好的情况会更加容易被淡化,不容易被重视,因此疲劳骨折误诊率与漏诊率均比较高。此种疾病好发于人体下肢部位,与暴力导致的急性骨折存在较大程度不同。疲劳骨折主要是机体持续化受到外力作用,内部骨骼抗损伤水平与变性水平不佳,引出会造成疲劳骨折结果[5]。持续化的疲劳运动,机体受压骨头会出现创伤,随之骨骼会自动化修复,若持续时间比较长,那么会出现损伤程度超过修复水平的情况,引出患者骨折。与此同时因为患者受到压力部位是不同的,因此疲劳骨折部位也是不固定的,长跑运动者总会在股骨干或者胫骨后端产生疲劳骨折现象;舞蹈人员总会在股骨颈部位产生疲劳骨折现象,诸多人员疲劳骨折部位是下肢,因此诊断之前医生应该分析患者长时间从事的活动,由此明确疲劳骨折具体部位[6]。

经常使用的疲劳骨折诊断手段是螺旋CT诊断,观察患者骨痂变化与髓腔,然而针对早期诊断难以保障特异性。近年来,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临床应用率不断提升,作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对于骨科疾病及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诊断研究机体骨髓水肿现象,存在特殊优势,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地数据支持,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所以和螺旋CT诊断方式进行比较,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疲劳骨折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是比较高的,获取良好的诊断成效[7]。核磁共振检查的原理是通过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的信号,经过图像重建与处理从而获得清楚的图像,该种检查技术检查过程中无伪影产生,在骨骼以及软组织的识别中具有较高精准性[5]。螺旋CT虽然能够解决重叠问题,其成像的是利用比较传统的方式,主要利用人体对于X线吸收分布以及差异进行区分,病变明显情况下可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病变不明显,病变部位以及正常组织相似情况下获得的图像差异不显著,特异性差。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识别率较高,轻微的病变即可显示出异常,不同情况下组织的图像等情况均有较大的差异,能够有效地提升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电离辐射的检查方式,其对于人体的影响比较小,可进行多次重复的检验,检测安全性高[8]。除此之外,即便螺旋CT检查方式能凸显骨痂变化,可不能完全提供疲劳骨折早期诊断信息,核磁共振成像能将长T2长T1的水肿情况视作骨折早期现象,弥补CT检查的短板。核磁共振成像还体现机体骨折骨痂情况,也就是水肿显示和骨皮质衔接的对应信号带。给予疲劳骨折疾病诊断重点是综合思考发病部位,休息之后患者疼痛感缓解和影像学具体表现,有些情况下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和炎性变化相类似,这样要结合疼痛感部位附近的软组织变动完成疾病鉴别与分析[9-10]。而在本次实际研究过程,对200例患者实施分组检验,手术结果如下:38例股骨下端骨折患者、60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53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与49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经过核磁共振组100例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30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7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25例,总诊断98例,占比98.0%,误诊2例,占比2.0%;经过CT检查组100例患者的CT检查,股骨下端骨折患者18例、胫骨上端骨折患者29例、胫骨下端骨折患者25例、腓骨上端骨折患者16例,总诊断88例,占比88.0%,误诊12例,占比12.0%。互相对比之下,核磁共振组临床诊断率数值比较高,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此类疲劳骨折疾病诊断要首选核磁共振成像手段,可提升临床诊断率,尽早让患者认识到自身情况。而疲劳骨折的误诊、漏诊率较高,必须积极提升其诊断灵敏度,提高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避免错失早期治疗时机。本次研究对比分析疲劳骨折的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结果显示,核磁共振组股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4.74%(18/19),与CT检查组(94.74%,18/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组胫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30/30),与CT检查组(96.67%,29/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组胫骨下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100.00%(27/27),与CT检查组96.15%(25/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磁共振成像对股骨下端骨折、胫骨上端骨折、胫骨上端骨折的诊断灵敏度略高于CT检查,但是两者差异性较小。但是,本次研究还发现,核磁共振组腓骨上端骨折诊断灵敏度为95.83%(23/24),与CT检查组(64.00%,16/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核磁共振组疲劳骨折总诊断灵敏度为98.00%(98/100),显著高于CT检查组(88.00%,8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核磁共振对腓骨上端骨折的诊断灵敏度较高,显著优于CT诊断,同时核磁共振对疲劳骨折的总诊断灵敏度也显著优于CT,提示核磁共振对疲劳骨折诊断灵敏度较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借鉴。骨折线是骨折后影像学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对比2组骨折线检出情况发现,CT检查组明确诊断的88例患者,均未见骨折端明显移位, 71例患者发现骨折线,骨折线检出率为71.00%(71/100),但核磁共振组明确诊断的98例患者中,核磁共振成像中均见骨折线,骨折线检出率为98.00%(98/100),核磁共振组骨折线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核磁共振可有效检出骨折线,较CT检查诊断准确性更高,可很好地检出骨折情况。申香梅[11]的研究表明,与CT检查相比,核磁共振诊断安全性较高,其无辐射作用,无需担心辐射剂量,重复性好,安全性高,可用于疾病的筛查、诊断与追踪。为进一步提高疲劳骨折诊断准确性,应积极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对于此次研究,2组影像学表现是:疲劳骨折患者CT扫描可见22例骨折线为边界模糊的致密线,49例为边界清晰低密度影,提示疲劳骨折CT扫描骨折线以边界模糊为主;骨折线边缘光整(52例)者占比相对较多,仅有19例患者骨折线边缘不光滑;骨折线主要分为包绕性和局限性两大类;同时应注意CT扫描可见多数患者伴有骨膜增生表现(68例),可作为诊断、鉴别的参考因素。分析疲劳骨折患者核磁共振检查成像结果显示,多数患者存在骨髓水肿(97例),患者均存在骨折线骨膜环形增生和骨皮质增厚,多数患者骨折线为长T1短T2信号,经STIR检查为低信号(89例),仅有9例患者骨折线为长T1长T2信号,经STIR像为高信号,且多数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可见骨干周围软组织肿胀(96例),提示疲劳骨折患者核磁共振成像,骨折线多为长T1短T2信号,经STIR检查为低信号,且患者多伴有骨折线骨膜环形增生、骨皮质增厚、骨髓水肿和骨干周围软组织肿胀等表现,可综合分析患者影像学表现,提升诊断准确率,避免出现漏诊、误诊情况。另有文献表明:虽然核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较高,但是检测时间较长,限制因素较多,需注意在检查前明确禁忌情况,避免影响检查的安全性。特别对于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人群,无法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例如安装心脏起搏器人、体内留有钢钉钢板者、留存金属异物者、幽闭恐惧症患者、躁动不安者[12]。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检查到螺旋CT不能发现的骨折改变,对于临床医学上的疲劳骨折疾病诊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数值高,有良好的诊断价值,相关人员需要在医学上大力推广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为疲劳骨折患者治疗有效性的提升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腓骨股骨胫骨
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膝关节置换术出现股骨前皮质切割的原因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3D技术打印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应用及护理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第3腓骨肌缺如并第3跖伸肌变异1例
崴脚千万莫忽视
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腓骨内固定治疗老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
有限切开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