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基于闽台合作的专业改革创新

2022-11-18尚光一

教育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闽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

●尚光一

关于对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1]。文化产业是当前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朝阳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明确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之一。[2]然而,近年来业界实践一再表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闽台合作共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但有利于以文化产业带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而且有利于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推动祖国和平统一。

为此,在推进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基于“先行先试”的便利,福建师范大学与台湾淡江大学联合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正式招生。该项目是第一个两岸合作开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首先尝试整合引进台湾高校已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学程,是两岸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实验田。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闽台合作双方立足于推进教师教学资源有效对接与互补,凭借双方实践教学资源的深度共享,系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管理理念、创新品质、策划技巧与运营能力,并经由创意策划等方面的训练,初步实现了文化产业管理领域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作为新文科背景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借鉴与参考。

一、基于闽台合作机制的专业建设特色

(一)专业建设的闽台合作基础

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方面,闽台各具优势。一方面,近年来福建立足自身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政策上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福建的文化产业高等教育的队列。另一方面,相比福建,为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台湾地区更早重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许多教育理念与培养举措值得借鉴与引进。

据统计,目前台湾地区约有200所高校开设文化产业领域的学程或研究所,每年约有3万名学生就读文化产业相关院系和研究所。以台湾淡江大学为例,其整合自身的创意汉学、文化观览、创新出版、影视娱乐及数字内容等领域的教学资源,打造了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学程”,在台湾地区声誉良好,并基于“创意学群”的理念,把分布在各个院系的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完整教育体系。同时,台湾淡江大学为该项目配备了文化创意产业学分学程的20位优秀教师,其中大多为兼具业界经历与学术素养的“双师型”教师。

福建高校也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与台湾地区合作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形成互补。就“文化产业管理(闽台合作)”而言,福建师范大学以文化产业系教学团队为基础配备师资。该教学团队熟悉文化产业前沿动态,曾参与制定各地区文化产业规划,包括《北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闽侯县孔元创意农业示范村发展规划(2014-2020)》《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福州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2016-2020)》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5项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实践项目“福建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闽台两地文创村落的比较研究——基于厦门曾厝垵和台湾宝藏岩的调查”“厦漳泉同城化视角下的闽南创意设计产业集群构建研究”“基于台湾经验借鉴的福建传统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研究”等。该教学团队还集体兼任福建师范大学MBA“教育与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导师,与业界建立了直接联系,为该项目学生引入业界教育资源提供了契机。在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同时,该项目积极引进台湾地区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等,以突出自身“两岸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实验田”的特色。

(二)教学活动的闽台互鉴互补

教学活动开展方面,闽台合作项目在执行中努力凝聚双方优势,通过闽台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的互鉴互补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积极试验前沿的教学理念与手段。

一是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把“对话互动”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

二是着力提倡“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共生性”。

三是充分利用台湾淡江大学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教学资源和已有基础,推动闽台两地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其中,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台湾淡江大学在培养模块中专门植入了特定实务、实习课程,帮助学生增加实务能力或至业界实习,以提升学生今后的职场竞争力。经由协商推动,台湾淡江大学除引入专业领域授课师资外,还根据课程设计积极聘请业界专家担任课程教师或协同授课教师,以提高学生对台湾业界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的认知。

四是凭借闽台共享带来的教学资源丰富性与教改空间纵深度,不断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如,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凭借引入教学资源的便利,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引进台湾地区文创专家,为学生开设学术报告、交流分享等活动,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中,2017年5月、2018年5月、2019年5月分别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福建师范大学、台湾淡江大学两岸文创论坛”,采用学术论坛的形式,集中为学生提供了解前沿动态以及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五是持续完善品牌教学模块“海峡文创精英大讲堂”,每学期邀请数位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业绩的两岸业内专家为学生开设前沿讲座或专题课程,作为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实践模块的必要组成。截至目前,已开设了《文创的未来生活式:文化导入公共空间再造的案例分析》《图书馆创意经营》《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地方创生》等50多场学术报告或专题课程。凭借“海峡文创精英大讲堂”的持续性举办,不断引入两岸业内专家为该项目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前沿视角,强化学生对当下文创业态的感知,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的专业教学培养体系。

(三)教学资源的闽台共享互通

教学资源利用方面,闽台合作双方依据达成的协议,为闽台合作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支持。

一方面,台湾淡江大学图书馆拥有125万余册藏书,具有多学科、多语种、分类齐全等特点,拥有台湾地区最具特色的大学教学与科研藏书体系,另有电子图书数据197万余种、中外文及电子各类期刊7.7万余份,能提供全年无休的远程服务、文档传输服务、电子化资源获取服务及信息检索服务,并设置专用指导室来举办各种研讨活动,较好地满足了该项目学生的日常学习需要。除学校层面的教学设施外,牵头“文化创意产业学程”的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各类教学设施充分向学生开放,其所属的图像漫画研究室、淡江影像艺术工坊、创意数位媒体教学实习中心等机构也专门配备教师指导该项目学生参与相关研究项目与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福建师范大学为该项目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条件。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拥有350万册藏书,具有多学科、多语种、多载体、门类齐全等特点的适应高校教学与科研需要的藏书体系,包括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丰富图书资料;在数字信息资源方面,有中外文电子图书近50万册,已购入重庆维普、清华期刊、人大复印资料、World Scientific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30余个,并积极推进馆藏特色数据资源开发力度,自建了一系列特色资源数据库,形成印刷型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信息体系,为学生查阅文献信息提供了保障。该项目学生所在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专属的图书资料室,藏书20万余册,长期订阅文化类、文化产业类中外文期刊50余种,拥有供师生使用的工作室和教研室;拥有新媒体实验室、文艺工作坊、戏剧工作室等教学实践基地,拥有数码相机、摄影机等社会调查实践所需的各种设备,与东南卫视、福建日报社、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文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信息资料合作,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四)专业改革项目的承担实施

为强化对台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教学团队近年来积极申报、实施各类专业改革项目,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强化对台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其中,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等联合申报的“旅游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群”获得福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试点项目”立项,依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申报的“基于闽台公共服务产业特色的‘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含养老服务产业)”专业改革项目,获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立项。这些专业改革项目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对台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利用,并产生了良好效果。

二、基于闽台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效果

该项目实施以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良好的声誉与口碑,被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官网、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站和《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报刊广泛报道。

据统计,该项目有近半数毕业生在国内外进一步深造,包括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奥克兰大学等世界百强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

同时,众多毕业生通过应聘,进入厦门市影视产业服务中心、厦门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腾讯大闽网等单位,从事文创项目运营、创意策划等工作。创业方面,懿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福州创意十点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学生自主创业项目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福建培养阶段的效果

就福建的培养阶段而言,福建师范大学以提高创意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优秀师资授课,通过调动该项目学生参与翻转课堂与课外实践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锻炼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使学生的沟通合作、宣传表达、管理协调、学习创新等综合素质与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培养成果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已成为人才培养品牌建设的新亮点。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还专门打造“创新创意创业实训中心”等学生文创实践平台,举办创意设计大赛,为学生文创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每年组织学生观摩“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学习积极性。福建师范大学还在文艺学硕士点设置了文化产业方向,由文化产业系教师担任该方向硕士生导师,为该项目学生提供了深造选择。在文化产业系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活动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奖项,包括三次获得福建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二)台湾地区培养阶段的效果

就台湾地区的培养阶段而言,该项目第一批49名学生、第二批61名学生、第三批30名学生、第四批38名学生、第五批37名学生都已完成台湾地区课程学习。在台期间,学生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与声誉,获得了台湾地区高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好评。为确保该项目人才培养质量,闽台合作双方秉持“课程精选、教师优选、常态跟踪、多维培养”的理念,确保在台教学任务得到高质量完成,并积极为学生在台期间素质提升创造契机、提供平台。

一方面,在台期间,闽台合作双方教师积极带领学生参访考察淡水老街、沈氏艺术印刷公司、阿原肥皂天光店、艋舺龙山文创B2区、剥皮寮历史街区、新富町文化市场等各类文创集聚区,并指导学生在“福建师范大学、淡江大学两岸文创论坛”“淡江大学文学周”等活动中参与组织,展现学习成果,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台期间开展专业调研和实习,提升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如,该项目专门为学生设置了“编辑出版兴趣方向”,每一批学生在台期间都主导、参与了涵盖选题、编辑、摄影、美编、排版、封面设计在内的全部编辑出版流程的实践活动,并将实践活动成果正式出版。其中,2014级、2015级、2016级、2017级学生的编辑出版兴趣方向成果《大三那年,我在台湾》《梧叶食单》《遇见》《繁星闪烁时》分别于2017年5月、2018年6月、2019年6月、2020年9月由淡江大学出版中心正式出版,这些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受到《泉州晚报》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该项目学生在台期间还与台湾地区同学合作,创设、编辑、出版了淡江大学校园刊物《淡丸》,在校园传阅中也得到了淡江大学学生的一致好评。

总体而言,在人才培养上,基于建设新文科的理念,该项目有效推动了两岸的优质教育资源聚合,为构建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有益的实践探索。同时,学生通过赴台学习,直观地了解台湾地区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于深化闽台文化产业合作、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专业改革创新面临的困难与新挑战

作为两岸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实验田,难免会受到两岸形势变迁的影响,也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而面临新要求、新挑战。

一方面,近年来,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为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设置越来越多的障碍,恶化了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外部环境,也对闽台长期、稳定地合作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制造了障碍。

另一方面,教育部发布的《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002万人,毛入学率为51.6%,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3]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了更高的期望。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我国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提出了新规定。由于“国标”属于专业建设与认证的强制标准,且教育部明确指出今后“将把‘国标’实施与‘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紧密结合,对各高校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进行监测认证”,因此,今后闽台合作双方须对照“国标”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

四、基于改革创新的专业建设思路

针对两岸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强调“我们要保持自身发展势头,同时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做好台湾工作”[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六十二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两岸基层和青少年交流,鼓励台湾地区青年来大陆追梦、筑梦、圆梦。因而,为促进两岸青年加深理解,努力维护并继续推动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鉴于此,福建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先行先试,通过创新“4+0”“线下+慕课+游学”等模式,继续推进“文化产业管理(闽台合作)”这一两岸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实验田。同时,要积极将台湾地区师资引进福建,为专业建设助力。据统计,目前在祖国大陆200多所高校就职的台湾地区教师已达1600多人,而福建是其中的重镇,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以提升在闽台湾地区教师的获得感。

如,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每年为王申、庞壮成等台湾地区青年教师额外提供每人10万元补助,使其不但成为福建高等教育惠台措施的体验者、受益者,而且成为福建惠台措施的宣传者、展示者。今后,要强化对台湾地区师资的引进力度,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

一方面,要凭借两岸合作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优势,深化资源整合,进一步突破教师教学资源壁垒,整合、共享关联专业的师资、课程、实践资源,同时积极促使台湾地区合作方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学程”的聚合效应,进一步整合闽台合作双方的文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课程资源和优秀师资,为该项目长远发展奠定更为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要遵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合理安排与科学设置必修、选修与素质拓展训练等模块,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纬度,不断深化学生对真实文化业态的理解,使学生具有开阔的眼界、多学科课程学习背景以及跨领域研究训练的经历,从而更符合文化产业领域对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要求。

首先,今后要对照“国标”,逐步调整完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壁垒,与相关院系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为该项目学生增开《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院》等“国标”新规定的核心课程,推动相关课程的教师教学资源共享。

其次,要立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拓展实习实践基地的类型、数量,不断深化、优化与合作单位的合作机制,更充分地把业界的实践体验环节植入课程中,逐步摸索最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实践实习模式,进一步拓展学生参与业界前沿活动的通道。

再次,要进一步推进两岸研究生合作项目,为该项目学生深造创造契机,使学生未来发展具有更多的可延展性。

最后,师资方面,鉴于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今后要努力构建核心教学团队的常态化轮流培训机制,引导、鼓励教师通过短期研修、境外访学、政府挂职、交流借调等方式,促进教师的实践历练与能力提升,并尝试与政府管理部门、国有文化集团、文化事业单位等建立直接人员交流,为该项目发展积累更多维、更丰富、更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

猜你喜欢

闽台台湾地区文化产业
闽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研究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闽台旅游业合作制约因素及其化解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探析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