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以大连市为例
2022-11-18谢素艳
谢素艳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市社科院(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13)
农产品加工业是食品生产体系的重要环节,向上连接农业、农村和农民,向下连接工业、城市和市民,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起着牵一连三的作用,是农业产业链构建的核心,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粗加工、初加工基础上,将其活性物质和副产物等进行再次加工,实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次增值的加工过程,工艺复杂,农产品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较大变化,营养成分被分离成不同终端产品,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4 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4 倍,果品蔬菜增值5~10 倍。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可以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可以改善、创新食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如加工机械、包装材料、物流业等) 发展;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可以吸引资本、科技、人才返乡、入乡、留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已达到90%以上,果品深加工率的世界平均水平是30%,肉类深加工率达到60%,加工副产物基本实现全值利用[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稳定快速发展。2020 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 万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农产品加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由整体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转变,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装备不断获得突破[2]。但我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果品深加工率只有10%,肉类深加工率只有17%,关键酶制剂和配料仍依赖进口,60%以上的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农产品产后损耗仍较大,梯次加工技术缺乏,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1]。
农业农村部等15 个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培育精深加工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落实用地政策、建立工作机制等,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大县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引导企业到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
1 大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大连市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设施农业、精品果蔬、水产养殖、畜牧业等发展迅速。近年来,坚持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大连炮台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瓦房店市太阳街道、庄河市黑岛镇被纳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调度名单。有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1 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典型企业3 家,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企业2 家,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2 家。形成了以棒棰岛海产、鑫玉龙海参、凯洋食品、富谷食品等为龙头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韩伟集团、三寰集团、铭川食品、心乐乳业为核心的畜牧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盖世食品、康福达集团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以真心罐头、毅都集团、林家铺子、海升果业为骨干的水果加工产业集群;以中粮麦芽、中粮米业为依托的粮油加工产业集群;以双兴现代、弘大菌业、有锋农业为重点的食用菌加工产业集群。围绕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皮口、龙王塘和黑岛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冰峪食品有限公司生姜基地、金州石河水果加工基地、瓦房店市水果加工和畜禽加工示范基地、金州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许屯镇水果加工示范基地等9 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2020 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741.9 亿元,产值664.3 亿元,出口交货值217 亿元。
但是,农产品精深加工率、精深加工能力水平仍然较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依旧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大连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准度需加强
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里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文件基础上,出台了《大连市落实〈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 年)〉工作方案》 《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和主食加工协调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但农产品精深加工需要不断研发高端产品、开展低值农产品与废弃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加工生产线和设施设备、打造品牌、引育高素质从业人员等,需要力度较大、精准的政策支持,而现有政策以扶持加工集聚区及其内部企业、示范加工基地、龙头企业等为主,针对所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和力度不足。
2.2 精深加工种类和地域分布不均衡
目前,大连市以水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包括以本地的海参、裙带菜、海带、贝类、经济鱼类等为原料,经加工、提纯、转化为海洋生物医药、保健品、调理食品、即食食品等十大类200 余种产品,养殖河豚鱼的精深加工产品已对国内市场开放。拥有獐子岛、棒棰岛、海晏堂、上品堂、辽渔等12 个国家驰名商标,天正、凯洋、龙昌、金砣、海宝等40 余个省市名牌、著名商标。但畜产品、谷物、果蔬等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另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地域分布不均衡,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大多分布在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或乡镇,而农产品生产较集中的、工业基础较弱的县乡镇,加工企业较少,具备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更少。例如,金普新区炮台经济开发区凭借突出的区位、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48 家,其中国家级2 家、省级7 家,年产值逾40 亿元,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
2.3 精深加工率较低
大连地处北纬39°,是环渤海水产、水果优生区的核心位置和最佳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大连“水果之乡”和“海鲜胜地”的美誉。农产品加工业有所发展,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78%,但以简单的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不足,二次以上深加工比例仅为20%。农民卖的多是“原字号”“初字号”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加工副产物大多直接扔掉或作为饲料原料,高值化利用率较低。例如,水产品加工仍以冷冻、盐渍、烘干、熏烤等初级原料型、低附加值型加工产品为主,技术含量较低,并且趋同性明显,加工副产物如鱼鳞、鱼皮、鱼骨及虾壳、贝壳等多是粗加工成饲料,精深加工成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的量很少。畜禽、蔬菜、水果等多是经过简单的清洗、分割、捆扎、包装后直接上市销售。
2.4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不足
大连市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精深加工企业、名牌精深加工产品较少。目前,有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7 个,其中1 个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2 个被纳入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调度名单;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71 家,含水产品加工企业243 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91家,含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66 家,亿元以上企业不到30 家,与大连市农业发展水平、农产品产量不相适应,农产品加工园区急需引育更多具有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
近年来,对企业科技研发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均与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农产品技工检验检测部门,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10%左右;全市有61 家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大连盖世食品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分中心称号,大连海晏堂食品有限公司和大连龙城食品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副产物加工利用典型企业;推荐鑫玉龙海洋生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康福达集团有限公司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3 年来,组织了2 100 人次参加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培训。但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弱,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不畅,校企信息共享及合作机制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和能力偏低,缺少高精尖科研人才。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名牌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虽然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好,但知名品牌建设远远不够,畜禽、果蔬、乳制品精深加工的名牌产品更少。
3 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随着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需求的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等趋势,“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
3.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准性
一是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区域农业发展基础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针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从税费、金融、奖补、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例如,对于农产品精深加工初创企业,3 年内免征一切税费,3 年后视企业发展情况适当调减税费;对于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或增加精深加工生产线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奖补;优先保障精深加工企业用地指标,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对企业为了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扩大生产规模而需要利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给予优先照顾;将农产品精深加工用水用电纳入农业水价、电价,并实施节水奖励制度。二是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增加针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信贷产品,在农产品主要产区设立分支机构,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健全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允许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利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订单、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等抵押贷款和融资。三是建立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监测制度,时时了解其精深加工产品种类、数量、质量、原材料供给、产品销售状况、新产品研发情况等,对其提供及时、精准的帮扶。
3.2 完善规划布局,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均衡发展
从农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依托地域特色、产业基础,制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规划,形成与优势农产品相适应的区域加工布局。一是在不同的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引进对应的具有一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促使农产品就地就近实现精深加工,减少运输损耗,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利益链。二是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示范基地,对入驻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发展。三是围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一村一品”建设规划,对现有农产品加工集聚区进行整体规划和调整,搭建信息共享、合作交流平台,促使集聚区与其周边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园、示范基地及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协调联动,互为助力,不断提高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
3.3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规模,加强品牌建设
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不断扩大发展规模,加强品牌建设与维护,提升行业影响力,扩大市场知名度。一是引育龙头企业。以完善的配套服务和精准的政策支持吸引农业综合型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农产品主产区。实施示范性市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选择实力强、发展前景好、有一定品牌竞争力的市级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尽快成为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3]。支持现有的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水平,扩大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和规模。二是培育优势企业。重点培育集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于一体的产业链型企业;重点培育注重研发和应用高技术、高标准设施化的科技型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培育通过股份合作、订单收购、利益返还等方式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惠农型精深加工企业[4]。引导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形式扩大规模,控制“低、小、散”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三是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相关企业入驻,扩大集聚区规模,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养殖业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当地农业主导产业质量和效益。四是加强品牌建设。培养品牌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式。政府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通过宣传、鼓励政策不断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引导企业依托过硬的产品品质和专业的品牌策划、市场营销方法等进行品牌创建和经营维护,将现有的单一农产品品牌扩展成系列农产品品牌,将小众农产品品牌打造成区域性知名农产品品牌。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和驰名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通过举办、承办大型农副产品展销会、相关节庆活动或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农业博览会等提高企业和产品知名度。
3.4 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工艺,升级换代设施设备。一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精深加工方面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创新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加工副产物和低值农产品附加值。通过事前支持或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农业相关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产品研发中心、院士或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结合当地特色农产品和市场需求开展精深加工产品、技术、工艺等研究,及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逐步成长为科技型加工龙头企业[5]。鼓励科技型加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攻关,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例如,将曾经被丢弃的动植物皮、壳、边角余料、内脏等进行精深加工,变成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效益。二是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鼓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高校合作,开展精深加工相关的关键性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通过科研经费支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激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建立科研人员到加工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兼职和离岗创业制度,探索其在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科研人员对科技研发成果拥有所有权。建立农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制度等等。三是实施人才战略。以安排家属随迁和子女就近入托入学、解决过渡性住房、加大购房补贴力度、给予专项科研经费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高精尖人才和团队。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培训资源,每年拿出一定培训经费,针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从业人员,定期组织理论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培养科研攻关业务骨干,充分发挥现有科研力量的作用,组建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团队,积极承接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对外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