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
2022-11-17李仁乔
李仁乔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广西南宁 53002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的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而食品安全也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食品在上市前往往需经过食品检测,符合安全标准方可流入市场,促进人们的饮食健康。仪器的管理离不开操作人员的日常使用和平时的保养维护,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行为有利于减少设备损坏,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加强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流程,确保设备工作时数据精准,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1 食品检验仪器设备的优化管理
1.1 流程化管理,做好台账记录
常规仪器管理流程要根据检验室实际需求购置新的检验仪器,经过采购和安装验收等,确定仪器完好无误后为其建档。之后交由计量人员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并进行标识、编号作业指导书,在使用过程中定期维护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维修,超过使用年限或损坏至无法使用进行报废处理,并作资产销账。在这一流程中,要做好台账记录,将采购前后和使用、维护中的各个环节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人员详细记录在册[1]。要记录仪器型号和相关参数等,明确仪器所在的科室和安装或存放位置。每次使用仪器时,将使用人员、使用时间、操作规范和实际流程等相关使用情况详细记录在台账上。在计量人员进行计量校正时要将具体工作过程记录下来,使每次计量溯源的时间、方式和唯一性标识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台账上,使检定工作有迹可循,便于后期查对,并有利于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完整清晰的台账记录可直观反映各仪器设备的工作历程和当前状态,为其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提高仪器管理工作效率和食品检验工作的质量。
1.2 明确使用标识,便于仪器管理
在食品检验仪器管理过程中会对相关仪器进行计量标识和唯一性编号,检验人员可通过编号和标识了解设备目前的情况并进行使用和后续管理。例如,绿色标识表示允许使用,这类仪器通过计量检定后无问题或经校正后达到使用标准;黄色标识表示限制使用,这类仪器经检定后确定部分功能无法使用或相关数据不精确,但可以满足部分检验工作需求;红色标识表示禁止使用,这些仪器往往存在明显故障或临近报废期,或无法通过现有技术进行维修或校准数据[2]。这种标识方式可帮助检验人员轻松辨别可使用的仪器,对于限制使用的仪器也可在合规范围内进行部分食品检验工作,避免因使用不合格仪器导致数据失准。在使用中注意仪器所处环境的情况,留意异常情况,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仪器使用的影响。
1.3 计量检定与校正
食品检验仪器和设备在采购验收后需进行计量检定,确定符合检验标准或经校正后达到标准才可投入到检验工作中。在安装调试的过程中,负责该仪器设备使用的检验人员需全程参与其中,了解仪器的使用情况,并保证仪器达到实际使用要求。当购置的仪器设备在调试过程中发现其检测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并影响到食品检验报告的可靠性,或经由该仪器设备所产生的检验报告存在问题时,需对其进行计量溯源,并对该仪器进行检测校正。一般较基础的仪器或可直接操作得出数据的设备,如直接测定质量的天平等测量仪器,或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校正的仪器,如温度仪等,这些仪器往往对食品检验报告精确性的影响较大,需要检定精确度。还有一些数值较多,检验过程相对复杂的仪器,如果其精确度不够,也易使报告失准,需要进行检定。在仪器管理过程中要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每年定期核对管理流程,落实各环节的任务要求,确保检定和校正过程中不出现偏差,并反复确认相关结果。可与仪器厂商或服务管理人员建立密切联系,将仪器的详细信息转换成书面资料,并积极与其商讨检定计划,确保仪器在使用中的精准性。
1.4 落实核查环节
在每年对食品检验仪器定期检定的期间,仪器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为保证检定周期内仪器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要对各仪器设备进行核查工作。核查工作是整体仪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也需依照严密的计划进行。要对检验室的设备仪器等进行统计盘查,对需要重点核查的设备做标记,根据轻重缓急对各仪器设备开展核查工作,使核查工作更具针对性、更高效,并形成核查记录。如在食品检验工作中较为关键的仪器、易损毁或易老病化的仪器、使用频率较高的仪器和常需携带至现场的仪器等,在核查这些仪器时要根据其型号、参数以及功能安排核查具体工作,有序地进行记录。核查环节的有效落实可保证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更真实地掌握管理中的仪器设备情况。在核查期间发现问题可及时检定或校准仪器精度,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检定周期,使仪器管理体系更完善[3]。
1.5 仪器的维护、保养及维修管理
在仪器管理中,除了定期维护,平时也要注意仪器的保养工作。检验人员在使用前后要检查并清理仪器的使用环境,保证台面和仪器的洁净,在使用前对仪器进行初步检查,并适当进行调整。在使用中出现仪器配件连接处卡顿等情况要及时作润滑处理,其他的保养细则可参照具体仪器的相关资料和保养说明。在使用中出现故障或在定期检定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维修。根据故障所在位置和受影响的功能初步判定维修难度,操作难度较低的维修工作可由内部人员进行检修,操作难度较高的维修工作可联系原厂或服务商,或委托具备更高维修条件的专业机构进行处理。维修后的仪器设备依旧要按照管理流程经过检定或校正,确定仪器精确度达到检验标准方可继续使用。
2 提升检验人员水平
2.1 增加招聘优势,吸引检验人才
食品检验设备多为精密仪器,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设备和技术也更精细,检验室也需不断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证食品检验工作的长期性和高效性。完善的招聘制度可以有效把控检验人才的质量,对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行有直接的影响。人事部门在招聘前要对各岗位在职人员的流动情况、离职人员的离职原因等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过往的人才招聘情况和跟踪反馈找出自身的招聘优势和人才流失的原因。根据检验室各空缺职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制定详细的招聘计划,设置招聘流程,通过提升岗位待遇等方式增加招聘优势,吸引优质人才。招聘计划中应将检验室相关岗位的招聘要求、职位守则及晋升政策等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既促进招聘流程的公开透明性,又使应聘者明确该职位的用人标准,可最大程度地保证聘用人选符合职业要求,且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检验人员的平均水平。
2.2 定期组织培训,强化人员水平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完善和成熟,除了内部安全生产制度还有社会舆论的监督职能等,如每年“3·15”消费者保护协会披露出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督促我国市场中的食品安全健康地生产。在日益严格的食品生产环境下,检验室要不断发展,添设更先进、精密的仪器,引进新技术,并不断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能力,为食品安全的执法行为提供更精准的检验依据[4]。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可加强人员的思政意识,明确食品检验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除常规培训外,还要根据现有科技水平对检验技术的改进和检验相关知识的变化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增强检验人员的知识储备,强化和提升其技术能力。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养,为食品检验工作的精确性和权威性筑牢根基。
2.3 重视检验效率,按需培训
食品检验相关培训的主要对象为检验人员,可以根据检验人员水平的高低或经验的多少分为适合新手的培训班和适合熟手的培训班,使不同层次的检验人员都能得到有效提升。部分能力较强或实干型的职员对个人的要求较严格,有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需求,基于这些实际情况可组织定向培训,帮助检验人员突破自我,进而带领团队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平时要注重检验人员间的技术和知识交流,可定期开展研讨会,根据当前的食品安全情况和检验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享彼此的操作心得和技巧,对设备中的不足进行讨论,提高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较常规的日常训练,可通过官方平台或内部账号向检验人员发放学习资料并定期考核,确保每一名职员都参与到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升个人水平[5]。此外,检验室要立足于实际需求开展培训,可节省资金成本,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更有培训价值的项目上,也可节省时间成本,使人员的培训效果更有利于食品检验效率的提升。
2.4 加强实操训练,提高整体水平
培训导师要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同时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可选择业内经验丰富的前辈或邀请各大院校内对口专业的教授或专家。培训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先使接受培训的检验人员将理论熟记于心,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中鼓励检验人员不断思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反复操作验证理论的实效性,为后续检验工作的实际开展增加操作经验,使培训避免流于形式,更具实际意义。这些培训将有效提升我国食品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尤其是涉及到技术改进的内容时,可及时更新食品检验技术和理论,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现代化检测技术水平。
3 结语
食品检验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检验人员、仪器设备及操作环境。检验室一般是由机构打造符合标准的无菌空间,检验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仪器管理对日常检验工作也尤为重要。保证食品检验仪器的合规管理,定期检定和校正食品检验或测量等仪器设备,加强检验队伍的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整体素养,增进对仪器设备的了解并提升其操作水平,促进对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及维护保养,既可以有效增加设备的使用年限,同时也可避免因仪器精准性的问题导致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从而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