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双高”建设,关键在于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2022-11-16游晓畅
“双高”计划的推进,对于广大职业教育院校是机遇,也是挑战。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打造高质量优秀师资团队。明晰“立德树人”育人主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是保障“双高”计划平稳落地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师资专业化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目标功利化、标准模糊化问题突出。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师资建设良好环境,推动校内与校外师资整合,切实提升师资团队专业化水平。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自发布以来,高职教育由规模发展逐步走向优质发展之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推进“双高”计划的落实,更需要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师资团队。当前,高职师资力量整体上滞后于“双高”建设需要,要构筑良好的专业化师资成长环境和保障机制,为“双高”计划早日达成提供人才支撑。
一、“双高”计划对专业化师资团队的基本要求
师资团队专业化建设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条件。“双高”建设视角下,各院校要明确专业化师资建设目标,聚焦专业化师资成长路径,激活师资内生动力。
(一)坚持“立德树人”,指向育人目标
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要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素养。“立德树人”,要将德行培养置于首位。对于教师而言,更要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深远影响。推进“双高”计划,广大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保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同时,教书育人,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向上的精神。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除了加强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提升外,更要关注大学生内在品格、思想情感、审美价值的启发。教师要突出以心育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让大学生获得全面健康成长。
(二)强调实用性,关注学生实践素养
在“双高”计划里,高职院校要将“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任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实现以劳强体、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增智。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要聚焦学生的职业素养,要突显课程实用性,拓宽实践渠道,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岗位胜任力。教师是课程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执行者,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结合学科发展,推进校企合作,突出学科育人的实用性、实践性。同时,教师要在平时炼造学生的过硬技术技能。教师在教法上要有思路、有策略,能够立足学情,优化课程活动内容,强调实践教学,把控教学节奏,达成“高师出高徒”目标。另外,教师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实践评价,以评促教。通过有效评价增进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方法、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突出综合性,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
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目标。当前,很多院校缺乏“双师型”人才,而借助于“双高”计划,重点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能和职业素养,打造“双师型”师资团队。一方面,教师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特别是在理论领域要夯实专业知识储备,强化专业技能的活动。“双高”计划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工艺和技能,能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提升教育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教师的职责是“为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能够结合学科知识,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理解、领会相关知识。比如针对理论知识,在教法上可以引入课堂讲授,也可以引入实践示范,透析基本原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积极拓宽知识面,强化教师人文素养的获得。现代教育实践证明,人文素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技能,高尚的职业操守。人文素养是评价优秀师资的必备素质,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自我道德、精神、文化素养。
(四)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推进技术、产业创新
对于职院教师,要将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发展作为基本使命。根据《意见》要求,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具备改进产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综合能力。因此,要以“双高”计划为契机,要突出教师社会服务功能。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为更好地服务行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条件,高职教师要深入全面对接行业,加强科研攻关,提升专业综合能力。建议教师要深入研究本专业、本学科、本领域专业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通过实践课题等方式,推进科研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专业领域通过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发展。建设教师要树立产品思维,抓住科研项目、科研课题,运用专业知识来解决产品开发与设计问题。教师要主动走进行业、企业,要解决生产领域面临的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制约职院师资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从职业院校师资建設实践来看,尽管在师资数量、质量上显著提升,但与“双高”计划相比,高水平师资仍存在短板,师资专业化建设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缺乏保障机制,师资专业化成长空间局限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教学、育人体系方面存在不完善问题,制约了师资专业化建设。当前,很多院校教师是利用业余时间来自主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结合日常教学、科研、产教融合来积累相关经验。这种方式具有随意性、短期化、碎片化特点,难以确保教师队伍长期化发展。同样,不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育资源整合,以及师资培训经费方面存在欠缺,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空间受限。据统计,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约66.6万人。对高职教师群体进行在职培训、高端培训机构少,难以满足如此大基数的师资培训需要。
(二)目标功利性强,缺乏明晰专业化发展指向
在高职教师群体中,对师资专业化建设目标功利性强。很多院校重视师资建设,也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提升学历。但对于一些院校管理者,在教师专业素养考评上多以科研成果、职称学历等为指标,重结果,轻效果问题突出。一些教师热衷于提高学历,提升职称,并未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些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判定缺乏细化标准,很多院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标准模糊,大同小异,未能立足学科、行业实际,未建立详细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标准体系。
(三)缺乏有效激励,教师自主提升积极性不强
在对高职师资专业化建设工作调研中发现,一些青年教师多为高校应届毕业生,这些群体对专业化发展认识不足。很多青年教师迫于生活、工作压力,无暇顾及专业化发展。一些刚入职教师对教育工作缺乏适应,对自我角色转换不到位。一些教师对熟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了习惯,而变革教法、拓宽知识结构感到有压力,缺乏主动性。对于骨干教师群体往往具有较强的专业与实践教学经验。这类教师教龄相对较长,很容易产生心理懈怠情绪。一些评为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满足于所学,觉得自己的职业目标基本达成,不需要再投入时间、精力去提升专业能力。
(四)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質存在发展“瓶颈”
对标“双高”计划,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具备更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更全面的职业素能。现实中,很多职校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相对狭窄。一些教师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契合度不高,缺乏全面、扎实的职业教育理论功底。很多教师来自普通高校,对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不熟悉。一些教师对职业教育规律不熟悉,对职业教育理念及方法缺乏深刻体认。一些教师认为拥有高学历就可以教好学生,片面强调学历。另外,一些院校重教轻研,教师缺乏科研能力。“双高”建设下,教师群体要投入更大时间、精力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化解教师专业化成长难题。
三、推动职院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完善建议
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各院校要立足长远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机制,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完善师资团队建设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建良好环境
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优秀师资团队的打造。从现有条件下,各院校要从政策、制度、机制建设上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一方面,从政策出台上要深入剖析职教院校教师群体专业化特征,以政策、措施为引领,激发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提高综合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将教师专业化培训作为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要做好教师群体的科学分类,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高职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要贴近教师实际,兼顾每个教师的专业优势、能力“短板”,构建差异化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比如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设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方案,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够在专业化领域获得提升。另外,注重教师培训资源的整合,各院校要联结校内外力量,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良好平台。
(二)明确教师专业化成长目标,细化评价标准
要坚持教师本位理念,立足教师需求,制定相应的专业化成长目标。要摈弃功利主义思想,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切实围绕教师能力进阶需求,优化专业化成长目标。在实践教学方面,要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三方面细化专业化分层培训体系。如基础级、优秀级、双师级、专家级四个层次。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双高”为指导,要加强教师师资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明晰不同专业的专业能力、专业结构、专业素养。利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顺应高职育人规律,拓深职业院校师资职业素养。建立统一、权威、详细的双师标准,要加大教师职业培训力度,完善“双师”教师判定体系。
(三)完善激励体系,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
做好激励机制建设,为教师专业化成长赋能。一方面,挖掘物质激励方式,对青年教师,教龄短,社会、生活、成家压力大,多以物质、资金奖励为主,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经济问题。对骨干教师,多引入精神激励,满足教师高层次需求。比如在现有职称体系中,给予教师特定行业、特定领域“荣誉称号”。骨干教师对荣誉更关注,要突出精神激励的鼓舞性,创新激励体系,让每个教师都能够获得专业化成长。
对教师培训工作要将专业理论学习、行业实践技能训练整合起来。在校内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师培养体系。如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专业水平评定工作,选拔优秀专业教师;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业技能交流、教学研习分享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中青年教师,充实和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在校外,拓宽校外教师成长渠道。一方面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教学,深入了解行业前景。另一方面高校要重视与区域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如通过联合搞科研项目,或联合开展技术创新项目,促进不同组织间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四、结语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要将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教师要加强专业发展,特别顺应“双高”计划要求,明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梳理现存问题,加强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整合充足的资源保障体系,细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推动校内外资源共享、共建,为高职教育提供强大的专业师资支撑。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下搭建专业化工科教学团队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GZ223076)。】
(游晓畅,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材料加工工程,机械制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