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2022-11-16习高平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研究策略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习高平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学科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是文本细读能力,同时,文本细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语文阅读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是以阅读为基础的学科,仔细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能够学习丰富的语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为发挥文本细读对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及时思考并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阅读教学策略。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细读;研究策略

文本细读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小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成绩的现实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的积极影响,创新阅读教学是必要手段。通过调整和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文本细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思维,教师和学生能够收获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同步提高。文本细读对于培养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   小学语文开展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1.1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单方面进行知识输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让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深刻内涵,导致学生理解文章不够透彻、学习效率降低,不仅未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对于文章中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教师一般会根据考试要求选择性地讲解,详细解读重点内容,对于非重点内容“一笔带过”,但是,这种讲课方式是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和内容的,因为这样的形式忽略了文章细节之处的微妙,分割了作者灌输在全篇的思想情感。

所以,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十分必要,仔细阅读文章可以强化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细节的把控,感知文章蕴藏在细节中的复杂情感,丰富头脑中对文章语境的构建过程,拓展思维,并以此为支撑,梳理文章脉络,循序渐进,深度学习并探究文章深刻的主旨内涵,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收获更理想的学习效果。文本细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仔细阅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塑造的品格,引导学生为了阅读而阅读,而不是为了考试而阅读,适当减少学生读书学习的功利性,让学生在仔细阅读中收获知识、提高成绩。

1.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模式单一,是降低课堂趣味、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的课堂结构对于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语文成绩作用有限,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经常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學生在僵化的学习模式中只能发挥有限的思考,紧跟教师授课思路和节奏,禁锢阅读思维,即使教师对文章内容和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吸收课堂知识,难以形成对文章的独立思考和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文本细读,可以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听教师讲课,教学效率将会事半功倍。课堂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创新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结构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而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建设探究性语文课堂提供重要方法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的综合提升,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阅读习惯,打造高效课堂,全面贯彻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培养目标。

2   小学语文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策略

2.1情境导入阅读,激发学习欲望

学生文本阅读的起点是阅读导入环节,教师想要让学生主动高效地进行文本细读,就要做好阅读导入,学生愿意仔细阅读文章并付诸行动,是文本细读能够顺利进行并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前提。教师在阅读开始之前进行必要的教学设计是导学的关键步骤之一。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阅读欲望”为目标,用猎奇、设置悬念和故事性情节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要深刻把握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导入阅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为教师导入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教师要深刻把握文章内容、深度剖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从文章中提取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或情节生动有趣,或引发情感共鸣等,将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编排,置于阅读开始之前,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欲望,开始文本细读。

情境教学是建立语文智慧课堂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教师开展文本细读教学提供了有效途径。教师应立足教学实践,将情境教学和阅读导入有机结合,发挥情境教学对学生构建文章语言环境的辅助作用。丰富想象,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保持活跃的阅读思维和饱满的学习状态,让语文阅读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把握,广泛搜集材料和素材,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文章内容关于风景建筑,教师可以搜集相对应的人文景观或者自然景观展示景物的特征;文章内容关于地方文化,教师可以搜集地方文化活动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文章内容是一则故事,教师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故事结局并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故事发生的场景。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课文《海上日出》为例,文中分别描述了天气晴朗、漫天白云和乌云密布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海上日出的景象,教师可以搜集对应的图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太阳喷薄而出的景象,太阳冲破云霞的景象,太阳在乌云背后放射光芒的景象。三种景象大气磅礴,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提前领悟大自然的伟大奇观,并好奇如此复杂的自然现象作者是如何描述出来的,仔细阅读过后,学生深刻领略了作者高超的文字技巧和叙述手法,在文本细读中学习了描写手法,感受了自然风光。

2.2围绕文章主题,把握文章脉络

作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人物和情节的整体描写和细节描写,再加入感性元素和情感表达,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教学时,应注意把握文章主题和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进行全篇的细致阅读,根据主题梳理文章脉络、架设文章结构,保护对文章内容认识和理解的完整性,不偏离中心思想,不背离作者意图,逐字逐句地进行阅读和分析,避免陷入断章取义和以偏概全的误区,保证文章节奏的连贯性,分析文章各个部分和主题的关联,在中心思想的指引下,感受文章的整体布局和美感。同时,当学生围绕文章主题阅读时,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情感,对于重在抒情或者表达情感的文章,其深刻内涵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会,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文章主题时,要适当引入教材之外的知识,比如文章作者生平简介、创作背景和相关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和文章内容,从而使文本细读顺利进行、文章学习更加得心应手。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为例,文章通过对地球资源和相关信息的介绍,向读者阐述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文章主题意在号召人类珍惜地球资源、保护人类生存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如果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不知道文章主题或者读了一遍之后没有发现文章的主题,那就加剧了文本细读的困难。假设学生在未明确主题的情况下阅读文章,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文章最后说“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不是在赞美地球吗,那为什么又说“(地球)太容易破坏”了呢?文章是在介绍宇宙还是在介绍地球?保护地球和保护资源是什么关系?

没有目标的阅读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抓不住重点,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深刻把握文章主题,才能发挥文本细读的积极作用。在围绕主题进行文本细读时,不要忽视对文章细节的把控,文中每一处细节都与主题相呼应,且细节之处最能彰显作者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文章细节描写的敏感度,品味细节处的巧妙构思和对于文章整体的作用,在阅读中,学生通过对细节的关注,既可以积累表达技巧和用词技巧,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主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从文章整体出发进行深度学习,达成教学目的。

2.3课后设置提问,深度理解文章

提高学生思维高度和加深学生思考深度是开展文本细读的重要目的之一,帮助学生养成精细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的层层引导。进行文本细读后,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但由于年龄限制和认知不足,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而深刻,此时,教师的及时引导可以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弥补因学生个人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足导致的学习效果不佳。所以,教师在学生文本细读过后加以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启发性问题可以协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课后设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引导学生在思考教师的问题后,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增强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和培养能力的育人价值,帮助学生精进思考方式、提升思考能力。小学语文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的有益引导和启发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其深度思考、探索学习的能力,使其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成績。课后提问是学生加深文章理解、开拓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掌握提问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推敲文章内容,发挥语文学习的潜力。教师也可以在文章细节处设疑,检验学生文本细读结果。此外,课后提问不仅可以由教师设置,也可以引导学生设置,意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建立学习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提问、互相解答,实现学生之间思维互补,让其踊跃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实现优势互补。

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少年闰土》为例,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十年前的玩伴闰土的回忆,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位无忧无虑、聪明勇敢、明媚活泼的少年形象,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少年闰土的怀念和对成年闰土的感叹。教师可以在学生仔细阅读全文后设置问题:“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这句话里的两个破折号起什么作用?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作者对他的观点持什么态度,这里可以说明少年闰土品行不好吗?在性格方面,作者觉得自己哪方面自愧不如?你认为成年闰土还记得小时候的事情吗?教师充分利用课后设问,为学生总结归纳文章大意和内涵,启发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2.4课外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双减”政策实施以前,小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也是现阶段小学生没有养成文本细读习惯的原因之一,同时导致其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小学生拓展阅读的时间一再被压缩,很难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这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语文能力提升是不利的。广泛阅读、多读好书是提升小学生文本阅读能力和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学生未来发展而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缺乏课外阅读的体验,会加大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难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所以,将拓展课外阅读列入教学策略势在必行。课外拓展阅读要先从教材开始,进行知识的延伸,既可以补充学生的文学知识,又能协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教材节选了《鲁滨逊漂流记》的一个片段,作为原著,该书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可读性,书中对于人物塑造和生活片段的描写生动而精彩,非常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本文章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动机和主人公原型等,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文学常识,增长见识,提升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推荐学生课下仔细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系统提高学生的文本细读效率。

除了和教材有关的书目,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推荐其他文学著作,比如《海的女儿》《三毛流浪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在课外阅读中练习文本细读,不断丰富阅读经验,保持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情境导入阅读、围绕主题阅读、设置课后提问和拓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文本细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实现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策略、改进实施方法,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细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2(24):90-92.

[2]赵盛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2(19):40-42.

猜你喜欢

研究策略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研究
试论如何使高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