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治疗乳腺癌的用药规律
2022-11-16朱晓丹袁晓航胡敏敏
方 丽 朱晓丹 鲍 静 袁晓航 胡敏敏
(1 无锡市中医医院药学部,无锡,214000;2 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无锡,214000)
全球前10种常见癌症中,乳腺癌新增病例排列第2位,死亡人数中排列第5位[1]。在我国,乳腺癌在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中排名第5位,年龄结构呈年轻化趋势[2]。当今社会癌症治疗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谋求最好的生命质量。中医治疗则强调整体观念,以减轻患者症状、痛苦,改善生命质量、延长生命,带瘤生存。中药能显著抑制乳腺癌生长、防止肿瘤复发转移、逆转耐药性、调节免疫功能及防治肿瘤治疗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3-8]。因此,接受中医药治疗癌症的患者显著增加。中医药治疗是我院肿瘤科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中医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启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查阅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无锡市中医医院肿瘤门诊使用中药饮片治疗乳腺癌的患者处方,共筛选出有效处方2 569张。
1.2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明确为乳腺癌;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析、病理分型不限;中药汤剂内服;处方信息完整,有明确的药物组成及剂量。
1.3 排除标准 处方仅为中成药或外用药;重复处方;膏方处方。
1.4 数据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将中药根据《中药学》进行分类;将中药名称根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中药大辞典》进行规范统一;同种中药通过不同炮制方法所得者区别录入;运用SQL软件建立数据库。
1.5 数据分析 本研究运用SQ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中药饮片使用频次、频率。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对高频次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图中横轴代表药味之间的距离,纵轴表示相应的中药变量,根据距离远近判断中药集群同质性关系。经KMO统计量=0.838,球形检验Approx.Chi-Square=7 590.63,df=300单侧P等于0.000,可知各中药取值之间有依赖性,且适用于因子分析。设置特征值大于1。通过因子分析,应用少数公因子描述多个指标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2 569张处方中男25例(0.97%),女2 544例(99.03%)。40岁及以下118例(4.59%);41~50岁589例(22.93%);51~60岁864例(33.63%);61~70岁730例(28.42%);71~80岁219例(8.52%);81岁以上49例(1.91%)。
2.2 治疗肿瘤常用中药饮片用药频次及用量统计 对2 569张中药饮片处方中398种中药饮片进行用药频次及用量分析。由于甘草调和诸药,统计频次时将甘草除外。品种依次是炒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煅牡蛎。见表1。用药频次高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和清热药。见表2。
表1 乳腺癌中药处方使用频次前50位中药排序
2.3 处方高频中药因子分析 碎石图提示可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58.68。见图1。将最小值设置为0.3,此时公因子情况见图2。根据载荷系数大于0.3的原则,提出7组影响乳腺癌治疗的不同药物组合因子,提取结果见表4。如所示公因子在成分F1上载荷值由高到低为煅牡蛎(0.742)、煅龙骨(0.776)、酸枣仁(0.741)、蜜远志(0.647)、牛膝(0.550)、片姜黄(0.510)、知母(0.498)、巴戟天(0.437)、合欢皮(0.417)、陈皮(0.334)。
表4 乳腺癌中药处方公因子分析
图1 乳腺癌中药处方因子分析碎石图
图2 乳腺癌中药处方因子分析旋转载荷图
2.4 处方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对使用排名前25的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树状聚类分析见图3。树状图中药聚类关系大致归为6类,C1:养心重镇安神;C2:清热养阴,活血化瘀;C3:解郁安神,活血补血;C4:清热解毒、活血祛瘀;C5:益气健脾、祛湿化痰;C6: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详细药物分组见表5。
表5 乳腺癌中药处方聚类分析树状图中药分类
图3 乳腺癌中药处方聚类分析
表3 乳腺癌中药处方药物类别频次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分布 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恶性肿瘤患者女性为主,4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41岁以上开始快速上升,71岁以上发病率降低。考虑40~60岁年龄段的女性正处于雌激素分泌旺盛期,刺激乳腺细胞的不断增殖,DNA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导致癌变[9]。
3.2 高频药物及功效分析 药物使用频率方面,炒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煅牡蛎排名前5位。白术是应用最多的一味,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现代药理研究也佐证白术有抑制乳腺癌转移增殖的作用[3]。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研究表明陈皮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转录活性有抑制作用[10-11],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胡康等[12]从茯苓中成功分离出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迁移的茯苓多糖;江薇[13]发现茯苓酸通过激活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凋亡。
在药物分类方面,补虚药排名第1位(占总使用频次21.18%),清热药排名第2位(占总使用频次18.42%),化湿药、化痰止咳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紧排其后。中医认为乳腺癌发病以正气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毒滞为标[14]。故乳腺癌治疗时补虚药可以扶正固本,同时配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等,达到扶正祛邪、延缓病情进展。
3.3 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 醒脾开胃:《外科大成》载:“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脾胃受损,气血不畅,痰留瘀阻,日积成核,癌肿易生,踞于乳房,则成乳腺癌[15]。我院名老中医赵景芳认为,患者乳腺癌患者的病机关节点是中焦脾胃,正邪交争的关节点中,正虚者在于气机失调,其邪实在于痰湿化生[16]。因此,治疗上应着眼脾胃,调整气机,祛湿化痰。因子分析结果:炒白术、陈皮、茯苓、姜半夏、煅牡蛎、茯神、炒白芍、党参在F2上载荷最高,该组药物由六君子汤加味而成,具有益气健脾,行气化痰的功效;炒白术、陈皮、炒白芍、片姜黄、浙贝母、防风、黄芩在F3上载荷最高,具有理气健脾、清热化痰的功效。聚类分析结果:C5炒白术、陈皮、姜半夏、茯苓,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乳腺癌治疗时固护脾胃,脾胃功能逐渐加强,则气血生化有源,疾病预后良好。
扶正祛邪:我院名老中医尤建良教授认为恶性乳腺癌为恶毒蕴积所致,日久必生邪火,即所谓“痞积之处,必有伏阳”。所以清热解毒药为必用,同时配合临床辨证应用[17]。聚类分析可知:C2知母、生地黄、牡丹皮,滋阴清热、活血化瘀;C4片姜黄、蜜远志、巴戟天、牛膝、防风、黄芩、浙贝母、川芎,补益肝肾、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安神C6夏枯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现代研究报道,黄芩抑制乳腺癌转移增殖、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牡丹皮(丹皮酚)、夏枯草、姜黄(姜黄素)等对乳腺癌具有明显治疗作用[3]。
疏肝理气:中医认为肝气郁结,则可致气血失调,痰气凝结,日久则成核成岩,故易出现乳房病证[18-19]。乳腺癌患者知晓患病后难免会焦虑恐惧,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现代治疗会使患者身心遭受双重打击,以致出现焦虑抑郁、失眠、心慌、乏力、消瘦等症状。同时内分泌治疗也使患者出现性情急躁、汗出、失眠多梦等阴虚内热证。乳腺癌患者以气郁质、阴虚质2种体质多,是其主要体质类型[20]。聚类分析结果:C1煅牡蛎、煅龙骨、酸枣仁、茯神,养心益肝、重镇、安神;C3合欢皮、党参,补血活血、解郁安神。因子分析结果F1中煅牡蛎、煅龙骨、知母、巴戟天、陈皮、酸枣仁、牛膝、片姜黄、合欢皮、蜜远志,诸药合用,补肾虚、清虚热、散肝郁、和脾胃、安神,共奏益肾柔肝、养血健脾、滋阴清热、消肿抗癌之功。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乳腺癌患者中药饮片的用药进行分析,挖掘得到高频药物及潜在的遣方用药规律。该用药规律也反映了乳腺癌的发病与冲任失调、肝脾肾功能异常最为密切。因此,乳腺癌治疗中治本以扶正补虚,疏肝补肾、益胃健脾,治标以清热解毒、祛痰化痰、祛瘀通络。本研究均来自我院肿瘤科,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影响。此外,本研究未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结合临床疗效全面评估质优抗肿瘤中药处方的组方规律。但本研究应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临床经验用药治疗的挖掘,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