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肺炎5例临床特征分析及其诊治
2022-11-16吴蓉菊张硕时延伟郭伟安向平超
吴蓉菊,张硕,时延伟,郭伟安,向平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144
0 引言
人类鹦鹉热疾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此疾病主要是因为专性胞中所含有的鹦鹉热衣原体通过机体肝脾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内有所成长发育,在经过机体血液传播活动进入肺部以及其他身体器官中所导致的[1]。随着人们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对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相关病例的资料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此种疾病发生率较低,在全部肺炎疾病中病例报告所占比例大约在1%~2%[2]。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加之临床治疗医生对其了解与认知程度相对不足,继而造成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情况发生率较高。此外,早期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诊断难度较高,且此疾病发展进程相对较快,如果患者临床诊断不清楚的同时未及时应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患者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呼吸衰竭等不良情况,甚至死亡[3-4]。临床上对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的诊断主要采取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且诊断速度较快。基于此,本文通过将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视为本研究观察者,对其临床特征展开分析,以及回顾其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而增加对此疾病的临床认知,现内容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及潞河医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所治疗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5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1.2 方法
采取下列方式对患者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检查,如下所示。
影像学以及实验室诊断:在患者入院治疗后对其血液标本严格根据相关静脉采血流程进行检查诊断,按照生产厂商所提供的使用说明书,采取全血细胞分析仪器、血生化分析仪对患者静脉血进行分析,然后采取颗粒增强免疫透视比浊方式以及适应电化学发光方式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进行检测。
mNGS技术临床诊断:首先,对患者开展标本处理工作以及DNA提取工作,根据相关临床操作流程对患者肺组织、痰液以及灌洗液等样本开展采集工作;其次,对患者DNA进行提取处理。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系统对患者DNA文库浓度进行检查,进而通过将环幻化演变为单链环形结构情况,在对其进行环化处理后DNA文库通过经滚环演变形成DNB纳米球结构,在所获得的DNB纳米球放置于测序芯片之中对其进行测序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信息以及临床症状表现分析
本次所观察的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大多为男性,且年龄在56~8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7d,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以发热为主,体温在37.8℃~40℃,通常情况下还会存在干咳情况,咳痰症状不太显著。4位患者可追寻到明确的鸟类或家禽接触史,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信息以及临床症状表现分析
2.2 影像学以及实验室临床诊断结果
通过对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采取影像学以及实验室方式对其进行临床诊断检查工作,发现3例患者其白细胞计数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余2例患者其白细胞计数处于正常水平。与此同时,所有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以及血沉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另外1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异常升高>10.0ng/mL,1例>0.5ng/mL,剩余3例患者其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处于轻度升高或正常水平,且此2例升高明显的患者临床表现出重症感染的征象。此外,还有3例患者其肝酶水平有所增加。除此之外,就患者胸部影像学临床反应可知,其主要是由于单个肺叶组织出现受累情况,且存在显著的渗出情况,一些肺叶组织多以实变为主,患侧胸腔存在一定的积液情况,见表2。
表2 影像学以及实验室临床诊断结果
2.3 mNGS技术临床诊断
5例患者均通过mNGS的检测方法得出鹦鹉热衣原体阳性序列数,结合临床考虑为致病菌。患者1同时存在人类疱疹病毒及铜绿假单胞菌,但后期通过对患者气道分泌物反复的细菌培养以及治疗后评价,以及影像学特点,最终将其评估为呼吸道定植菌,见表3。
表3 MNGS 技术临床诊断
2.4 诊治效果
根据5例患者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特点,接触历史以及相关诊断检查等多方面的结果进而判断患者存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将以四环素类(替加环素、米诺环素)视为根本的临床治疗方案,经过治疗后,患者均体温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中,且肺内病灶组织有所改善,治愈出院,见表4。
表4 诊治效果
3 讨论
鹦鹉热衣原体作为革兰染色阴性以及专性细胞内所寄生的病原体之一,其所具备的基因型一共有十个,并且其中所具备的A型以及E型均会对人类造成感染影响[5]。但是因为临床上对于鹦鹉热衣原体所采取的检查方式与诊断方式所具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导致对鹦鹉热衣原体的临床诊断效果不佳,但是鹦鹉热衣原体重要影响因素便是和鸟类或者禽类存在接触史而造成的。对于存在鸟类或者禽类接触史的患者应该重点观察其是否存在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情况的可能性,尤其是有无被鹦鹉热衣原体所感染情况[6-7]。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存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以发热为特征,但是大约有60%的患者合并存在寒战情况,尽管有大多数患者表示自身还存在咳嗽症状,但是通常此种症状发生时间较晚。从本次所观察的5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来看,大部分有鸟类及禽类的接触史,临床表现存在发热以及干咳,与既往文献报道病例特点相符。其中2例PCT明显增高患者亦发展为重症肺炎伴有呼吸衰竭情况,给予呼吸支持治疗,研究显示PCT等感染指标在细菌性肺炎,特别是重症肺炎的病情评估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8]。故该病原体的早期有效诊断方法越来越被社会所重点关注。
既往血清学临床诊断检查方式会对急性阶段以及恢复阶段的血清样本开展抗体滴度,从而获得有效的诊断结果,不能将其用于急性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反观MNGS技术使用于对病原体的检查过程中,其检查范围相比比较宽泛,尤其是将其使用于严重缺少对疑似致病微生物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不但缩短了诊断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9-11]。故临床将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使用于临床对于肺部感染疾病中非典型病原体检查过程中的概率不断增加,例如军团菌等检查中,但是将此种检查方式使用于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的研究资料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之临床对其所制定的评估指标比较模糊。本次研究通过对患者不同位置的呼吸道样本开展临床诊断工作,得出在机体肺泡灌洗液样本中的鹦鹉热衣原体序列分布多于在痰液样本中,且重症患者序列数明显高于轻症患者,由此可见,肺泡灌洗液可以将其视为良好的呼吸道样本种类之一[12]。但是就存在重症肺炎疾病患者而言,临床上可以取得的检验样本存在局限性,尽管气管抽吸物可能诊断出较少的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排列分布情况,明显影响疾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医生对早期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重视度较低,再加之之前相关研究对呼吸道样本中所出现的鹦鹉热衣原体污染情况,继而如果在临床对呼吸道样本开展mNGS技术诊断过程中存在鹦鹉热衣原体序列情况,则应该思考患者是否存在鹦鹉热疾病的可能性,对于其接触历史以及临床症状特征等相关内容进一步联合。由此可见,对重症患者使用mNGS技术进行诊断还能够分析患者有无合并存在其他细菌或者病毒等不良感染情况。临床将鹦鹉热衣原体划分为衣原体科临床范畴之中,为此往往采取可以对DNA起到干预作用以及促进蛋白质产生的四环素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等药物对患者开展抗菌治疗措施。四环素类治疗药物作为首要治疗药物,为了进一步避免疾病出现复发情况,患者应该连续使用此药物治疗时长最少3周。部分患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其临床治疗效果低于四环素类药物疗效,这与此次研究中5例患者治疗经验相符,初始喹诺酮类药物单药治疗效果表现欠佳。为此将mNGS技术使用于临床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的临床诊断检查过程中,可以对以四环素类治疗药物为根本的抗菌治疗方案展开改善措施,并且当患者通过mNGS技术诊断过程中尚且没有观察到其他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原体,进而明显的降低不必要的抗菌治疗药物的使用记录,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地减少患者住院治疗时间以及经济压力,有效地防治患者机体中耐药菌的产生。
综上所述,临床对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疾病诊断过程中使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能够迅速且灵敏地诊断出是否存在鹦鹉热衣原体序列,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诊断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并且对于其他隐藏病原体还存在鉴别效果,最大限度地对患者使用靶向抗菌药物开展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