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引导”策略探析

2022-11-16曹志飞

小学生 2022年26期
关键词:秒针有效引导长方形

☉曹志飞

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引导”是教学的关键,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引导”的有效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并在学习进程中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撬动他们的数学思维,促进他们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链接生活,有效引导

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之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与生活相联系,进行合理导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1]。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从熟悉的场景接触数学,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让数学不再束之高阁,成为一种更为生活化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春风化雨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之中多多提问,多多质疑,打破自己的权威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运算的重要性,快速掌握加减法,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班级范围之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同学们,今天小红去超市购物,购买了一大堆的零食,但是到了结账的时候,小红不知道该用20 元的纸币还是100元的纸币,有哪位同学可以帮帮小红吗?”超市购物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熟悉,教师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课堂之中,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学生就会深入思考,进行加减法运算,从而掌握教学知识。利用“超市采购”这一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加减法的运算之中。在学生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扰”,提升学生的运算难度。如:刚才小红购买的是一包薯片(价格为5 元),两根香肠(一根香肠的单价为2 元),三袋饼干(一袋饼干的单价为6元)。教师引导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之情,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提升学生计算水平。

二、利用错误,有效引导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在做题的过程之中出现错误,也无可厚非。出现错误以后,小学数学教师不要一味否定,而是要学会合理借助错误,转化其能量,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解题思路,进一步巩固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2]。所以,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引导。在利用数学错误引导学生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帮助学生,完成错误题型的有效梳理,帮助学生对错题进行总结和分类,并鼓励学生借助笔记本,整理错误思路。

如教师在教学《时、分、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很多学生都无法有效掌握时间的转换概念,在面对分转秒、时转分等问题时,经常会出错。这一章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带领学生学会正确转换时间单位。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要进行合理引导。很多学生在转换的时候,容易将1 分钟转换成100 秒,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去观察教室里面的时钟,或者是观察手中的电子表,观看时针、分针、秒针转动和数字跳动的规律。在经过细致观察以后,数学教师进行提问:“同学们,刚刚大家看到秒针是如何行走了吗?秒针行走一圈以后,分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秒针行走一圈用了多久呢?”以问题为引导,带领学生发表观察感受,及时分享观察经验。很快就有学生回答:“秒针走了一圈以后,分针跳动了一下。说明秒针走一圈就等于1 分钟。秒针走了60 下,就是整整一圈。”对于该生的回答,教师不做评价,而是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在学生们互相探究过程之中,共同总结出经验,那就是该生回答正确,秒针行走60 下以后,分针发生变化,走了一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他们能够快速理解秒针、分针之间的变化规律,加深对“60”这一数的印象。在解决后面时间转换的题目时,学生们能够快速地整理分针、秒针、时针之间的正确换算关系,得出准确的答案。

学习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面对错误,无需气馁,要合理运用错误,将错误转化为学习动能。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错误,总结错误规律,举一反三,成功消化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水平。

三、串联问题,有效引导

小学生的思维还未定型,逻辑能力较差,所以很难深刻掌握数学知识。想要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多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思考是基础。如果只是一味接受填鸭式教育,而不去主动思考,那么学生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将会面对更多的阻碍。就如我国古语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借助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多动脑,多思考。

在设置问题时,数学教师需保证问题的有效性。每一个问题都需要进行紧密连接,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从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再逐步加大问题难度,帮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掌握问题核心。问题既不能过于紧凑,影响学生的思维发散,也不能跨度过大,导致学生思维不连贯。例如说,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82÷50 =( ),并提出一连串问题:1.这道数学题目的商是多少?请估算出来。2.请动手计算,尝试自己列算式,寻找正确答案。(这一过程,主要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学会正确做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提升学生的计算水平)。3.哪一位同学能上黑板,为大家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4.xx 同学的算式,存在着什么问题呢?5.那应该如何调整呢?为什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积极展开小组讨论共同协商该数学题目的计算方式。在讨论结束以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6.经过讨论,大家总结出什么样的答案?欢迎大家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可来讲台上与同学们一起交流。7.在面对竖式计算的时候,大家容易出现哪些问题?8.经过本课学习,你们总结出什么样的数学规律,欢迎分享。层层递进,串联问题,实现有效引导,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们学习技能的重要时期。数学教师要善用问题串联数学知识为学生们合理设置问题,有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水平。

四、实践活动,有效引导

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播,并不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完成对数学内容的回顾与思考,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想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增设合理的学习机会[3]。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过程之中,丰富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对班级同学进行统计。为帮助学生明确实践路径,教师可在课堂之中进行有效引导:“同学们,在学习统计这一课程以后,你们掌握了哪些概念,总结出哪些数学规律?在日常生活之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开展统计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并开始将生活与统计进行有效联系,寻找生活中的统计身影。数学教师继续引导:“其实在生活之中,有许许多多统计的身影。例如说家中一周的用水数据,想要清晰掌握每天的用水变化,你们可以制作条形统计图。”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开始发散思维,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有的学生统计同班同学的身高,有的学生统计同班同学长短发数量,有的学生则统计大家的兴趣爱好。在实践时,学生们需要与自己的同学、家长,甚至与社会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技巧等。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们必须认真地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倾听数据采集者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完成统计作业以后,数学教师要求学生分享统计结果,并针对学生的统计内容,进行相应的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完善自我。

数学知识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内,还践行于生活之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消化数学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数学素养。

五、小组合作,有效引导

让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之中,学生为某一知识点、某个数学题目而努力,最终完成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在讨论结束以后,小组还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提出问题,寻求教师帮助。教师也能够进一步地看到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的完善。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数学教师要进行有效引导,完成自身引导者的角色。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中提问:“同学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之中,看到过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组进行讨论,开始探究生活之中常见的长方形物品和正方形物品。在讨论过后,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在大家的交流之中,学生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认知也更加全面。之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通过刚才各个小组的发言,老师知道了在生活之中,有着非常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那么大家能够针对这些物品,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带着这一问题,学生们继续开展小组合作,进行讨论。经过讨论以后,有的小组发言:“长方形有四条边。”有的小组发言:“长方形有四条边,其中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有的小组发言:“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正方形则是四条边都相同。”大家的回答各有不同,但是也都有相同之处。针对每一个小组的发言,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而是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补充。所以很快,在大家的合作和交流之中,就顺利地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大家也因此总结出知识要点:“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相等并且都是直角,四个角的度数之和为360 度,对角线相等,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则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之中,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循序渐进地将数学内容“吃透”,从而顺利掌握数学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想要保障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个人的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之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引导,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自如地面对数学学习,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秒针有效引导长方形
时间很小
小长方形找朋友
有多少个长方形
巧替换,妙解答
高中数学课堂教师有效引导的探索
有效引导开启物理精彩课堂研究
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新视角
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
寻找图形中的比
秒针真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