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特征分析
2022-11-16孟茹,吴昊
孟 茹,吴 昊
(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伊通 130700)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保护黑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农业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要求农业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东北的黑土地是珍贵的金饭碗,两百多年掠夺式种植导致能攥出油的黑土地越来越薄、越来越瘦,保护黑土地时不我待,保护黑土地需要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是保护黑土地的主要措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举措,是实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方法,是增产增收的必要手段。
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保护性耕作、秋翻和秸秆堆沤。如果秸秆肥料化利用达到60%以上,就能真正保护黑土地,大量秸秆留在黑土地,剩余秸秆也会越来越珍贵,附加值也会越来越高。下面重点阐述适合吉林中东部半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现代农机装备为依托,以秸秆覆盖还田为方法,以不动土、少动土为标准,以节本增效、促进粮食稳产丰产为目标的现代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打破传统种植方法,是一场农业种植革命。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特点是:抗旱保墒、抗倒伏、培肥地力、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抗旱保墒当年见效,所以在干旱地区、平原风沙严重地区表现特别突出,在东北地区干旱区域得到专家、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一致认可,并迅速推广。在半干旱地区及平原区向山区过渡地带推广难度较大,这些区域是雨养农业,大部分年份不干旱,稳产年份较多,抗旱保墒体现的不充分,并且风力小,农作物倒伏机率小,培肥地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高产相伴,让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难度很大,农民对多年后的培肥地力接受较慢。至于东北东部的山区,农民基本不担心土壤墒情,增产要从增加积温入手,所以山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适合干旱地区、平原风沙严重地区的保护性耕作已经成熟,本文不再复述,重点评述半干旱地区或者是平原区向山区过渡地带等目前保护性耕作推进难度较大地区,东北半干旱区域粮食单产高,是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较大的区域,目前也是保护性耕作推进难度较大地区,只有保护好黑土地,才能能使之永远造福人类。
1 保护性耕作技术
半干旱地区或者平原区向山区过渡地带一般玉米单产高、秸秆量大,受传统垄距和免耕播种机技术限制,不能直接免耕播种,需要提前对秸秆进行处理。按照秸秆处理方法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分类,半干旱区域保护性耕作模式包括:秸秆全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部分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模式、单体免耕播种模式、垄侧施肥少耕模式。
1.1 秸秆全覆盖归行模式
1)技术要点。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后,秋(冬、春)季进行秸秆归行作业,用专用秸秆归行搂耙,把60 cm左右待播种苗带秸秆基本清理干净,秸秆条形堆放在宽60 cm左右的休闲行。秋季秸秆归行要及时进行秋季深松,播种期一次免耕播种机完成播种作业;冬(春)进行秸秆归行作业,播种期免耕播种,及时开展植保作业,秋季未开展深松的耕地苗期进行深松作业。提倡秋冬季归行作业,春季归行作业,秸秆干燥,易受春风干扰,可以配条旋机对秸秆进行简单覆盖;应进一步研发和应用技术稳定、价格合理的条耕机,让秸秆全覆盖技术模式更稳定。
2)优点。秸秆全量还田连续4~5年后耕地地力提升较明显,是解决“白干土”的良方,是培肥地力的首选方法;蓄水保墒、抗倒伏;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3)注意事项。土壤湿度相对较高区域应秋冬季秸秆归行作业,能够提前晾地,提升地温;土壤墒情不好区域应播种前归行作业,保墒、保苗。配条旋作业是秸秆全覆盖技术不够成熟前提下的过渡作业环节,农民容易接受,未来必将被更好的技术替代。半干旱区域一般积温较低,土壤黏重,深松作业更加突出,能够打破犁地层,蓄水保墒,抗倒伏,还能有效提升地温,促进玉米生长,如果忽略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前几年有可能造成玉米减产。
4)缺点。增加秸秆归行作业环节,春季秸秆归行作业易受春风影响,可能需要作业2~3次,秸秆量大、视觉效果不好,农民接受较慢。
1.2 部分秸秆覆盖模式
1)技术要点。秋季秸秆打包离田,进行综合利用,然后开展秋季深松作业,部分秸秆覆盖地表越冬,播种期直接进行免耕播种,苗前苗后进行植保,秋季没及时开展深松作业的耕地,应进行苗期深松。利用部分秸秆覆盖地表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抗旱能力,要尽可能增加秸秆覆盖量,多年秸秆覆盖就会提升地力,提升黑土地质量。部分秸秆覆盖模式采用高留茬效果更好。
2)优点。操作简单,容易被农民接受;蓄水保墒、抗倒伏;减少土壤风蚀、水蚀。
3)注意事项。尽量增加秸秆覆盖率,秸秆打包离田应在秋冬季作业,避免机具对耕地的碾压;秸秆量少,容易草荒,苗前除草不彻底的时候一定进行苗后除草。半干旱区域深松是不可或缺的技术环节。
4)缺点。秸秆还田量少,提升耕地质量相对较慢。
1.3 单体免耕播种模式
1)技术要点。坡地两行及以上免耕播种机不能作业的地块,采用单体免耕播种机作业,适合坡地或者小地块作业,单体免耕播种机破解了坡地全程机械化难题。秋季玉米收获高留茬或者部分秸秆覆盖留田,播种期单体免耕播种机播种,一次完成施肥、播种和镇压,苗前苗后进行植保,苗期用简易深松机深松作业,因坡度大,标准深松机不便作业。
2)优点。破解坡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瓶颈,减少坡地耕翻次数,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秸秆逐年还田,培肥地力。
3)注意事项。秸秆量大被雨水冲刷影响幼苗生长,收割时尽量采用高留茬方式。
4)缺点。目前,坡地免耕播种机技术没有完全成熟,农民接受较慢。
1.4 垄侧施肥少耕模式
1)技术要点。传统种植方式,半山区坡地连年频繁耕翻,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半山区坡地采用垄侧施肥少耕模式种植,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前一年垄底施底肥、扣垄侧部分覆土、镇压、人工播种,动土1/3,上年根茬不动,能够固土,少动土减少了坡地水土流失,是半山区坡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
2)优点。减小水土流失,高留茬覆盖,培肥地力。
3)注意事项。收割的时候尽量采用高留茬方式。
4)缺点。作业环节多,播种环节没有实现机械化,秸秆还田量低。
2 深松技术
半干旱区域土壤黏重,一定要进行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提升地温,对推进保护性耕作大有裨益。半干旱区域土壤黏重,可以每年深松一次。
深松是打破犁底层的主要技术手段,是当年玉米增产的关键环节。目前,影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犁地层。地表20~25 cm以下的坚硬土层叫犁地层,有了犁地层的存在,玉米根系扎不下去,容易倒伏,降雨渗不到地下,地表形成径流,冲刷地表土,导致水土流失,耕层蓄水少,抗旱能力明显降低,土壤墒情不佳,遇到春旱、伏旱,玉米生长都会减缓。深松包括苗期深松和秋季深松,要求苗期深松机深松效果好、不伤苗、不伤根、不端盘;要求秋季深松机深松效果好,通过性好,作业后地表平整。目前市场上深松机很多,大部分是小作坊生产的深松机,性能参差不齐,很多大厂投入较少,优良的深松机较少,有针对性的深松机更少,适合坡地的优良深松机严重缺失。
2.1 秋季深松
秋季玉米收获后,进行秋季深松作业,因半干旱区域秸秆量大,需要配高臂深松机深松,深松铲不会挂秸秆、拖堆。深松机佩带碎土装置,深松后地表应平整,深松位置应避开下年播种位置,避免播种时种子掉入深松沟,影响出苗率。
2.2 苗期深松
苗期深松能够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提升地温,积温较低区域推荐使用。苗期深松要避免端盘、伤苗、伤根,使用优质深松机才能做好苗期深松。苗期深松要充分注意土壤墒情,严重干旱的时候不能进行苗期深松,避免跑墒,加重旱情,半干旱区域苗期旱情非常严重的年份相对较少。
1)优点。抗旱、保墒、抗倒伏、提升地温。
2)注意事项。秋季各环节农机作业时间长,需预留足够时间开展秋季深松,冬季封冻前要完成秋季深松作业;苗期深松需要有机耕路,减少农机具掉头伤苗。
3)缺点。农机市场优质深松机较少,价格差别较大。淘汰性能较差深松机,引导农民购买优质深松机。
3 影响保护性耕作推进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目前,各级政府已经把保护性耕作当做农业农村的主要工作来抓,纳入乡村振兴绩效考核重点内容,但是仍需在思想上、行动上再提高、再重视,加大推广、宣传、补贴力度,让农民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主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又能真正保护黑土地。
3.1 影响保护性耕作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地形特点、土壤特点、气候特点、技术模式、耕地性质、相关农机具性能。吉林省中东部多为半山区与松辽平原交汇处,是典型的黑土地,土壤肥沃,年降水量明显高于西部平原,风力较小,蒸发量小,特别适合玉米种植,是东北黄金玉米带腹地,秸秆量大。
秸秆全量覆盖保护性耕作应成为主要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阻碍这种模式的客观因素包括:1)耕地性质。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每家每户不多的耕地被分割成若干地块,极为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不利于规模管理,不适合全程机械化的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以秸秆覆盖还田为方法,一家不实施保护性耕作,焚烧秸秆,相邻地块都被殃及,秸秆禁烧全面压制秸秆焚烧才是推行保护性耕作的前提。建议乡镇、村屯大刀阔斧重新规划耕地,让耕地真正能够大面积集中连片,集中治理沟渠,建设新的机耕路,走合作化道路,农民依然有耕地,是虚化的耕地,不确定地块,农民变成社员。目前的政策机耕路基本达不到这个标准,耕地已经分到各家各户,农机具向大型化发展,加宽机耕路耕地面积必然变小,很多农民不同意,涉及到具体农民的利益,还是难以普及,制约了黑土地的保护。目前,很多合作社是承包耕地,承包耕地资金投入大,集中连片连续多年承包耕地需要投入资金量更大,存在风险,导致推进保护性耕作规模有限。耕地托管种植方式要按农民的意愿做,集中连片保护性耕作难度依然大。2)垄距。65 cm以上垄距便于堆放秸秆,便于农机作业和合理密植;高产区农民都特别珍惜耕地,特别重视垄数,导致垄距过小,大多不足60 cm,改变这种习惯比较难。3)不同耕地特点保护性耕作模式、技术环节仍需进一步细化,提高可操作性。相关环节重点农机具性能需进一步提高,满足保护性耕作的基本要求。
3.2 影响保护性耕作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农机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户。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非常重视,各部门制定作业补贴政策多,有的给深翻补贴、有的给耕种防收社会化服务补贴,有的补贴标准高于保护性耕作补贴,补贴对象都是农机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因素不利于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农机户更看好农机作业既得利益,只有耕地稳定在农机户手中,农民才会保护好黑土地,按照农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利用好黑土地。乡镇农机、农业推广站划归乡镇政府,很多农机、农业技术人员脱离原工作岗位,即使依然在岗也归乡镇管理,脱离了县市农业农村部门,业务能力降低,不利于指导、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伊通县最后一批农机专业毕业生是1997年,25年内全县没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农机农业岗位,技术人员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技术人员趋于老龄化,不利于新技术、新机械的推广,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务农的农民大多六十岁左右,没有技术,外出务工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安心在家种地,不愿意改变在心中已经定型的种植模式,对保护性认识不足,看重眼前利益,轻视长远效益。农民收入较低,不愿意重新投入资金更新农机具,依然用老旧作业模式的农机具,作业的时候不考虑时间成本,不考虑机器磨损。
4 结语
相关部门统筹管理,逐渐克服影响保护性耕作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保护性耕作就能在伊通县高速发展,增收节支、培肥地力、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护黑土地、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