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习空间的打造走向学习场域的建构
——以“‘绿野寻踪’湿地文化课程”为例

2022-11-16唐燕

江苏教育 2022年65期
关键词:场域建构育人

唐燕

优化育人方式、回归育人本质是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追求。育人方式的优化呼唤育人环境的改变,而打造学习空间则是学校改变育人环境的必然选项之一。

一、对当前学习空间的审视

学习空间是以促进学习为目标而建造的物质空间,包括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校园内可供学生学习、活动的地方。当我们审视学习空间时,可以发现其存在不少局限之处。

(一)忽视人的存在

教室是学习活动发生的主要场所。在某些学校里,教室就是一个个房间,桌椅摆放也多是一成不变的秧田式模样。无论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无论上什么课,哪个教师来上课,教室都几乎没有变化,对学生也几乎没有影响,可以说是“铁打的教室、流水的师生”。这样的学习空间与人的存在与否毫无关系,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固定的物理空间,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习者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动力。

(二)忽视人与物之间的互动

不同的学习空间会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依据个体的感受而产生不同的教育可能性。良好的空间互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下,教室作为学生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应与学生始终保有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的教室要么拥挤不堪,要么单调乏味,很难发挥教室作为育人场所的功能。调查发现,某些学校的教室并不具备人和物之间的互动功能,千篇一律的教室布置,固定不变的物品摆放,让学生对教室没有情感的投射,没有意义的联结,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熟视无睹的桌椅板凳,学习空间中人与物的互动微乎其微。

(三)忽视意义的挖掘和生成

校园里的所有设施、一切空间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富有教育意义和仪式感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要使校园中的学习空间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需要学校教育人的思考和探索。但多数学校只是把教室等学习空间看作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对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缺乏挖掘,这使得大部分学习空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削弱了校园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忽视边界的突破与融合

在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整体,所有的知识、空间都是联通的。然而,实际的教学却将知识分门别类,将空间人为分割。从学校的空间布局可以发现,学习空间的概念被窄化:教室就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地方、操场是运动的地方、图书馆是阅读的地方……不同的学习空间各自独立,自设边界,难以形成互相融合的统一体,于是学生就处于一个个空间孤岛上。应该看到,学习空间不限于校园,学习既可以发生在教室、阅览室中,又可以发生在大自然、街道甚至电影院等场所中。学习空间还应该通过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有机结合、校内外学习资源的充分融合来实现对学习的支持。

为克服以上学习空间存在的不足,可基于学习空间构建新型的学习场域,进而发挥学习场域的育人作用。

二、学习场域概述

(一)内涵解读

场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看,场域是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场域包含着物理空间、关系存在、意义空间。从他的界定可以看出,场域不是指简单的物型空间或现实生活环境,而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并提供给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学习场域是由场域延伸出的概念。学习场域既是对客观学习活动的一种关系型描述,也是一种理论假设,具有关系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特点,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许多因素,从学习场域的视角看待学习,能转换学习者的思维方式,获得对学习新的理解和认识。相对于学习场域而言,学习空间多指校园内外可以开展学习活动的环境,包含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学习场域存在于任何学习活动中,既包含客观要素,又关注存在状态,内涵更加丰富、全面,其要素涵盖了物理空间、人与物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空间所具有的特别意义等。学习场域的特性,一是具有教育性,二是具有实践性。

(二)价值叩问

1.升级学习空间

学习场域是对学习空间的升级,这种升级表现为学习场域不仅涵盖学习空间所看重的物理空间,还涵盖关系存在、意义空间,这大大丰富了学习空间的意蕴,能弥补学习空间的单一性和狭隘性。

2.形成多元联结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场域中各种资源之间的互动,能有效地激活思维,促成人与物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是理解性的,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以场域的视角来观照和改造学习空间,能让空间成为展示学生个性,参与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一部分。如教室的布置可以彰显出班级的文化、学生的个性、班主任的风格等;校内外的场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他们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场域的构建让学习空间变得更有辨识度和亲和力。

3.凸显人的地位

建构科学有效的学习场域,使师生均处于相对真实的教学场景中,这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是学习场域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角,在现场情景中,学习效率会更高,认知能力会进一步提升。学习场域的构建,不仅能凸显人的地位,更能使人主动、快速地融入场域所营造出的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4.注重意义生成

场域是一个意义空间,学习场域注重意义的生成。在学习场域中,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主体,同场域内的物和资源进行互动,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产生体验、情感和态度,形塑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一言以蔽之,生成了意义。这种意义与学习场域息息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意义扎根于、生成于特定的学习场域。

三、建构学习场域的策略

(一)融通学习空间

建构学习场域,首先要在空间上做文章。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乃至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育人的场域意义。张家港市世茂小学是2019年投入使用的新学校,建校伊始,学校就树立了“办一所打开的童学园”的理念,分别从世界、国家、自然、自我四个维度出发,打造“三厅一廊一中庭”以及“空中花园”等校园景观。“三厅一廊一中庭”及校园景观的创设,为师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空间。为了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突破学校的边界,打通校内外学习空间,充分挖掘自然资源、街区资源、家庭资源,使资源场域化、课程化。在学习场域的建构过程中,我们关注不同学习场域中的资源,对学校所在区域的暨阳湖湿地公园、金融文化水街、世茂九溪墅社区进行整合,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打造“湿地课堂”,建立“湿地研究所”,成立“湿地宣讲团”,挖掘同一学习场域的不同效能。以校园为中心的学习场域的构建,融通了向自然、社会、家庭辐射的学习空间,支撑了学校办学理念的更迭。

除了线下学习空间的融通,学校还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融通组合,用科技为教育赋能。学校开设“‘绿野寻踪’自然学校”专题网页,梳理了新型学习场域建设以来的主要活动及成果,供师生学习交流;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教师、学生、家长推送学校构建学习场域的具体情况,并开通留言、反馈、评价等功能。

(二)挖掘课程资源

建构学习场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学习资源的挖掘和拓展。对于学校而言,国家课程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依托国家课程资源,构建学习场域,我们边研究、边实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开发了基于“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生长”理念下的“自然课程”。在实践中,我们对课程模型进行了不断的迭代升级,由早期的国家课程+湿地,转变为以科学学科为龙头的学科综合课程,到目前跨学科、跨年段的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特色课程。同时,我们探索、总结出学习场域下“五学五长”自然生长课堂学习范式。“五学”即独学自理、预学分享、合学集智、共学展评、研学拓展。“五学”,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五长”为自觉、自由、自主、自在、自然,体现了学生学习内在的主动性。

此外,为使课程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优势,我们对国家课程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形成紧贴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凭借社区和街区优势,依托区域湿地资源,我们深入自然研究所、观测站,通过实地勘察,开发了“学科+学习场域”融合课程,该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以及“主题活动课程”三类课程形式。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我们进一步扩大学习场域,在校内创设三廊、三区、七营,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场域。三廊分布在各楼层,有情景体验、视觉共享、智慧创新等长廊;三区分布在最靠近湿地的场所,有“绿野寻踪”资源区、“绿野寻踪”体验区、“绿野寻踪”展示区等;学校整个建筑群底楼共4436平方米,打通后设七大“自然成长营”,不仅可以作为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还可以作为社会教育资源的基地。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习场域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建构多维的关系

学习场域关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的多维互动和联结。为更好地实现这样的互动和联结,我校积极创设了丰富和谐的互动环境。如学校不定期开展师生研学活动创意大赛及低年级“‘小豆芽’要长高”爬树比赛、中年级“湿地长征行”千米徒步、高年段“浪遏飞舟”皮划艇演习等户外拓展活动,这些活动诠释了在学习场域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学校引导学生设计适合于湿地、社区等学习场域的“研学百宝箱”,百宝箱内有研学单、研学手袋、研学魔术凳、研学文具包等,借助百宝箱,学生可以对学习场域及场域里的活动进行自主设计,进而实现人与物的有效联结。此外,每班设有“多彩自然角”,以自然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布置,让每一个角落都说话,并带给学习场域勃勃生机。

(四)聚焦意义的建构

意义建构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是构建学习场域的初衷。我校采取各种措施,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好知识,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如我校开展的“‘柿’说新语”活动就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活动围绕湿地中的一棵柿子树的四季生长展开,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发现,形成学习日记。“‘途见’湿地”活动采用主题式学习的方式,其以了解植物为主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植物、绘制图画、撰写研究报告,进行汇报,这一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体验式学习活动重视学生的体验,主要有融合数学、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财商课程,我们把体验场域定在金融街,学生组建公司、确定岗位、进货定价、制作海报、现场售卖、清点盈亏……他们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社会。

构建学习场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以我校开发的“‘绿野寻踪’湿地文化课程”为例试谈之。我们知道自己的实践肯定存在局限性和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我们将在未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优化,让学习场域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场域建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查无此人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