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交流中“真实情境”的创设
2022-11-16梁俊
梁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原来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表达与交流”是一项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才能触发学生交际动机,唤醒其作者意识、读者(听者)意识和目的意识。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才能真正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推动核心素养发展。
一、“真实情境”的内涵
笔者认为,作为“表达与交流”中的“真实情境”起码应该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真实性。“真实情境”当然要“真实”。这里的“真实”包括但不局限于现实中出现的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也可以是为了教学需要人为创设的指向解决可能存在问题的“拟真”情境。这样的情境,一方面要符合“逻辑的真实”,即虽然当下没有发生,但曾经发生或未来的生活中有可能面临;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是学生凭借现有经验可以想象和抵达的。
二是学科性。“真实情境”要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真实情境”要能揭示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价值,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语文知识、技能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方式,要能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和热情。“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学科性是“真实情境”的本质属性。
三是任务性。“真实情境”要聚焦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任务。教师要基于本次表达与交流的目标,设计适切的、富有召唤性的“交际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具身参与,在对任务的理解、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一步步明确交际目的、清晰交际对象的特点,并基于读者(听者)和交际目的的思考,完善表达的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二、创设“真实情境”的路径
(一)挖掘社会生活情境
真实问题具有激活旧知、展示新知、应用新知和融会贯通的丰盈价值,在个体置身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知识与经验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笔者认为可以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需求,聚焦真实问题,挖掘社会生活情境,让其成为表达与交流的契机。例如,当学生与别人产生误解需要解释时,建议给对方写一封信;与家人外出旅游前,制作旅游攻略或绘制旅行线路图;班级干部改选时,让学生进行竞选演讲等。
挖掘社会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确立读者意识,依据听众或读者的特点及需求,确定说(写)什么、怎么说(写)。在这样的情境中,语言文字因为和实际生活产生了意义联结,因而个体语言经验有了切实的附着点和丰富的生长点。
(二)提炼文本情境
陆志平先生说:“语言文字及其作品都反映了特定情境中的人类生活。”文本情境也是一种真实的学习情境。教师应立足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行表达与交流。例如,在学习统编教材五下第六单元《田忌赛马》一课时,可以提炼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表达:“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几匹马?’假如你就是孙膑,此时,你会如何向他介绍自己的策略,打消他的顾虑呢?”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学生需要整体感知课文,提炼孙膑具体的做法;需要仔细揣摩文字,揣摩孙膑每一步做法背后的真实意图;还需要考虑当时的环境和自己的身份,斟酌表达的语气、语调。情境虽小,功效不弱。
(三)创设拟真情境
1.创设逼真的语用背景
在创设真实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设计一个“真实”的事件,诱发学生真切的写作动机。例如,统编教材五上第五单元的习作是《介绍一种事物》,为什么要介绍呢?学生缺乏写作热情。教师可以设计“班级义卖会”这样的语用背景:“下周我们班将举行为期一周的班级义卖活动。每个同学既是销售,又是顾客。我们既要把自己选择的物品想办法销售出去,又要选择最吸引你的物品进行竞价。本次活动我们将评选出十位‘销售之星’进行表彰,最终的义卖所得也将捐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样的语用背景中,“事件”是开展义卖活动,“动机”是让自己的东西吸引人,能以合理的价格将物品售出,又能买到自己心仪的好物。有了这样的事件和动机,学生自然就有了表达与交流的欲望和热情。
2.确定清晰的读者人群
教师在创设拟真情境时,需要为学生事先设计好特定的读者,帮助学生树立起读者意识。表达与交流是和在场或不在场的读者(听者)进行对话的过程。读者(听者)的年龄、身份、需求等决定了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在《介绍一种事物》的习作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要求:
“班级展板上将张贴你们的义卖海报,想购买的同学可以在后面竞价,跟价最高的前十件物品的销售者,就是本次的‘销售之星’。”这样的要求让学生清晰了读者(听者)是自己的同班同学,需要结合自己想卖物品的特点和同学的心理特点选择介绍的内容和方式。
3.赋予虚拟的角色身份
在设计拟真情境时,要赋予学生一个虚拟的角色身份,当学生站在特定角色的角度,面对真实的读者(听者)表达交流时,就会时刻考虑这一身份应该说什么、怎么说,照顾到读者(听者)的感受,千方百计打动读者(听者)。再回到“班级义卖会”这个情境中,当赋予了学生“销售”这个角色身份后,他(她)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如何让更多的同学想买这件物品”“并且愿意出高价买下它”这些现实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她)需要调动起“自我意识”,在生活中,“我”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别人是怎么打动“我”的?还需要关注“他人意识”,同学会对什么感兴趣?他(她)更想听哪一方面的介绍?怎么介绍才更能打动同学?这些都是推动学生语用能力提升的“硬核”问题。在这些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个体语言经验”才能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和跨越。
4.设计真实的适用评价
表达与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其考量的重点应聚焦其选材、构思、表达等是否符合此次交际语境的要求,是否很好地达成了本次交际目的。设计真实的适用评价,是拟真情境创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关系其是否“真实”的重要一步。可以有限制地进行真实读者的评价,通过读者的现场反馈检验交际目标的达成度;可以让学生模拟担任真实读者,互相评价,共同完善;还可以提供“元认知评价支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哪些地方没有说清楚,哪些地方没有打动人。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辨识情境,根据情境特征,采用适切的应变方式和应对方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实践、反思,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