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时代中国泛新闻生态系统的构建
——浅谈电视媒体新闻转型

2022-11-16□张

记者摇篮 2022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信息

□张 秋

一、数字化浪潮与信息革命

传播学研究在20 世纪初的美国开始蓬勃发展,形成了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等诸多学派。每个学派下又有诸多观念迥异的学者和分支,像经验学派中有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耶鲁学派,涌现出的早期大众传播研究的代表人物包括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三功能、社会传播)、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二级传播理论)、施拉姆(传播学鼻祖、学科创建者、出版第一本教科书《大众传播学》),先后产生的传播理论有媒介决定论、受众商品论、编码解码论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20 世纪70 年代形成的媒介环境学派中,雅克·艾吕尔在技术自主论中提出的“技术具有某种独立性,技术本身成为一种媒介环境并将替代旧有”的观点,已经为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时代巨大冲击和随之而来的传统媒体转型、自媒体的产生发展,做出了预言,预告了数字化传播即将到来。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信息接收终端技术的跃进式发展,数字化浪潮与信息革命急速席卷全球,各行业也陆续步入数字时代。数字时代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的最大机遇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紧随世界产业发展潮流,信息产业迅速壮大,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多部门合力推进,中国早已步入信息产业大国之列,并有望后发先至,成为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和全球数据中心。

其间,数字化对于我国各行业发展的影响是极为广泛且深刻的,零售、金融、教育等领域的传统生产、销售、流通模式都受到了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冲击,原本相对单一、封闭的体系也在技术的引导下主动或被动地走向开放。

而在这一进程中,新闻行业成为数字化发展最早、最广、最彻底的典型代表。

一方面,资讯类门户网站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相继向新媒体转型,并形成了线上平台与线下媒介共存的态势。

另一方面,得益于软、硬件加速更新迭代的有力支持,传统的新闻受众得以参与到新闻采、编、播全流程之中,与媒体间的交互性持续增强,并以此重塑自我身份,成为新闻的建构者,由此带来了新闻信息量的指数型增长,信息传播渠道持续拓宽,并表现出大众化、普遍化、常态化的新特点。

故此,技术逻辑导向下产生了泛新闻生态系统。如今的新闻源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两报一刊”、90年代的报纸电视广播、新世纪的新浪等门户网站,发展到现在的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头条等百花齐放的立体化信息传播生态。

二、新闻泛化

在信息化已经成为大势的今天,全球出现了新闻泛化的现象。在英语系统中,已经有推特、脸书、Telegram、Linkedin 等几十亿用户的网络平台,在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生活社交等方面超越传统媒体,逐渐占据主流,并形成社区生态。

何谓新闻“泛化”?中国人民大学杨保军教授在《新闻泛化与当代新闻理论研究的“下沉”》一文中阐释:“新闻泛化主要表现在传统新闻价值观念淡化、新闻形式的信息化与资讯化及内容的日常生活化、新闻叙事方式的故事化三个方面,实质是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混杂交融。”正如学者雅克·艾吕尔指出的那样,技术已经成为媒介的一部分甚至媒介本身;新世纪以来的媒介技术革命与社会语境变迁,催生了国内新闻泛化,改变了传统新闻观念与理念研究,也促使新闻行业产生泛化现象。

1.新闻学的“下一步”

新兴媒介技术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冲击与改变毋庸置疑,这也引起学界对新闻学的下一步发展进行探讨。杨保军教授在《新闻学的“下一步”》一文中对国内研究现状略作分类,即不紧不慢的“保守派”、坚定稳健的“改革派”、意气风发的“革命派”。

“保守派”认为,新闻的基本目的、原则,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等理念,并未因为新闻生态变化而改变;“改革派”认为,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正在造就一个新世界,但新旧世界在转换中藕断丝连,长期互相纠缠或融合;“革命派”认为,今天的新闻世界已经天翻地覆,新闻学要敢于大刀阔斧,另起炉灶,构建全新的新闻学。

无论是哪个流派,学界的共识是“下一步”的新闻学视野不再局限于以前主要关注的职业新闻活动,而会以全社会化新闻现象为对象,特别是以数字、网络技术、AI技术等新兴现象为研究对象。

2.新闻系统的重塑

黄旦在《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一文中指出:“新闻学必须自觉地转换视角,从人类传播实践的平台范畴来观照新闻业及其实践,把新闻实践与其他的传播并置,从而讨论其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及其实践规范。”

在Web1.0时代,互联网所能提供新闻信息的模式,仍然是传统媒体新闻信息生产、分发模式上的延续;当我们进入Web2.0时代,新媒体通过互联网迅速普及,对传统媒体新闻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了颠覆式的影响。

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中的“受众”即新媒体传播模式中的“用户”数量迅速成倍增长,用户与用户之间也通过数字技术构成了庞杂的关系网,每个用户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网络中的节点,也天然地携带生产、传播、消费的属性。

正如20世纪60年代哈贝马斯在《传播行为理论》中提出的公共领域观点所言,个体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以某种形式,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社会福祉。与权威主流媒体主导曝光不同,自媒体新闻传播模式是新闻泛化的群体实践。

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新闻行业与多种行业、科学、技术融合,每一个社会民众都可以参与到新闻生产、制作、发布的流程中,成为新闻内容生产者,自媒体发展“遍地开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可以把自己的写作、摄影作品,把目击的新闻事件和自己的感受、评论,把自己接收到的新闻信息,发布到公共视野,甚至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感悟,也诉诸公众并得到反馈乃至经济收益,四川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短短四年之中,她通过短视频制作,由素人成长为You-Tube 粉丝量1410 万的全球性网络达人,并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同时创办了个人品牌,生动地诠释了杨保军、李泓江等一些学者提出的“新闻学研究的锚地需要从单一行业的媒介与实践转移到整个人类的传播实践和传播行为上来”,这也意味着新闻学科的重造和新闻生态系统的重构。

3.新闻价值坐标的漂移

《自由的技术》一书中曾预言,“任何一种过去只能通过单一媒介提供的服务,例如广播、报纸、电话,现在都可以由多种媒介来提供。由此,过去在媒介与它所提供的服务之间存在的一对一的关系正在被侵蚀”。

学者彭兰在《数字时代新闻生态的“破壁”与重构》一文中提出,数字时代的新闻生产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公共传播与私人传播的结合,这就动摇了新闻生产最基本层面的问题——什么是新闻、新闻的价值如何判断。

学者赵立兵、文琼瑶也认为,在今天“新闻”的概念已经泛化成为媒体上所承载着的、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信息载体,其最主要的形态是我们狭义上所讲的“新闻”以及一些半娱乐化的媒介文本和信息产品。

数字时代的媒体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对新闻价值、新闻道德的判断,已经从公共视角转移到了私人情境。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新闻价值、新闻道德的判断取决于自媒体用户而不是专业媒体人,因此用户的价值坐标对于新闻价值而言变得尤为重要。所以,对自媒体进行规范、约束,杜绝博眼球、蹭流量等恶俗行为,也对新闻泛化提出强化管理的要求。

2021年9月,某地一小男孩走失,意外丧生河中,一些自媒体不顾当事人父母心理状况和感受,去死者家门口开直播、蹭流量,违背法理人情,这种无底线行为被制止,必须不断规范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也曾出现过市场监管缺失、行业规则不明晰等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前进必须付出的代价。

新闻泛化带来的新闻生态的变化,包括自媒体对新闻事实的编造、夸大、歪曲、主观臆断、片面截取,也包括剽窃、抄袭、标题党、洗脑文等低俗手法,还有某些部门对自媒体的抵触、排斥、误解和相关法制法规的不健全,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暂时的。

在这些方面,国内主流媒体更应该发挥作用、树立典范、勇于担当,不能随波逐流、迷失自我,更不能放弃责任、躲在一旁。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义务要求我们,不但要积极参与变革,而且要努力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各主流媒体应牢记这“48字职责使命”,守好舆论阵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长时间、高频率、多角度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报道,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三、在“变”与“不变”中寻求发展

目前全国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已经实现了技术、内容上多角度、多层次的融合。尤其在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媒业产生了深刻的融合,新闻的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生态已不仅是新闻生产系统,也是通过整个新闻传播活动链条及新闻信息所连接起来的社会系统。新媒体面对广阔的市场,面临着复杂未知的竞争对手、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媒介的边界逐步淡化,这加速了新闻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形成了泛新闻生态系统。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既是压力、挑战,也是动力和激励。

例如:作为全国城市台一流媒体的沈阳广播电视台,面对广告客户锐减、收入下降等困境,主动向新媒体发力,打造全产业链融媒事业,搭建了云盛京等新媒体平台,取得了良好效益。

泛新闻生态系统未来也将继续变化,但是传播者、内容、渠道、受众等核心要素仍是新闻生态系统的基础,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也仍是传播的基本形态,数字技术并不会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完全脱离现有新闻系统的新闻生态。

1.电视媒体及频道的“破壁”与重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社会化的自媒体平台更加兴盛,多元主体进驻新闻领域,带来了“万物皆媒”的景象,像澎湃新闻、今日头条等已经占有很大市场份额。除了传统的专业媒体外,政府、企业与大众都拥有了信息发布、与受众沟通的渠道与契机,很多时候商业、公关、宣传、娱乐等内容也有机会在公共领域成为具有公共价值或高关注度的新闻。

因此,作为电视媒体频道管理者,必须自觉转换视角,将研究的主阵地从人类传播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大众媒体范畴转移到人类整体的传播实践范畴中,去研究每个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去探讨如何在新媒介环境生态中构建新闻新生态。

2.泛新闻——人的感官延伸

泛新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身在传统媒体中但也从事新媒体生产的职业媒体人为传播主体的新闻业;二是由个体、组织甚至机器共建的泛新闻生态。这两个层面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来界定,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换,构成了有序与无序混杂、专业与业余并存、公共与私人交融的泛新闻生态系统。

这种系统在媒介意义上延伸了人感知信息的感官,拓宽了人的认知边界,加强了人与物体、环境之间的互动,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信息生产模式,并且会在未来持续高速变化。

从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到自媒体“百家争鸣”,未来自媒体或将摘下“外行”“业余”的标签,吸纳更多拥有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媒介素养的个体或组织用户。泛新闻生态系统的构建将推动电视媒体新闻频道走进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传播”的时代,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的新闻视角和丰富的认识世界角度,打破“信息茧房”的禁锢,使用户可以更加清晰地“开眼看世界”。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传统媒体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