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略与路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工作浅析
2022-11-16赵新梅
□赵新梅
一、案例和态势
2022 年2 月9 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公布2021 年第三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入选名单,在入围的9 个广播节目、12 个电视节目中,沈阳广播电视台都市广播FM92.1频率的党史题材评书《福安巷3号》入选。这份殊荣对于沈阳广播电视台来说并非首次,2020 年,沈阳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FM98.6 频率的系列节目《见信如面》入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0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并在2020 年年末的年度评选中再度登榜。
2022年2月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做好2022 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扶持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新一年创新创优节目评选又提上日程,我们期待更多优秀的原创广播电视节目能为辽宁广电综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沈阳广播电视台凭借广播节目连续2年点燃“创新创优”的亮点,为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提供了参照思路和实践角度。但我们必须看到,与全国先进省份特别是国家级广播电视媒体的作品质量、获奖数量相比,沈阳广播电视台的成绩仅属“个例”,辽宁省各级广播电视制播机构的总体创新创优能力偏处中游。
以5年为参照域,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新创优节目扶持项目中,辽宁省2016年、2017年各有1件作品入围,分别是辽宁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的《有请主角儿》和《奇幻科学城》;2018 年、2019 年,辽宁省创新创优节目作品入围数为零;沉寂 2 年之后,2020 年、2021 年,沈阳广播电视台才以2件系列广播节目打破僵局。
再从近2 年全省各级各类制播机构报送到省广电局的作品情况看,个别机构对于“创新创优”的概念界定还不明晰,大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节目类型不符合要求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创新创优节目的类型有明确要求:“参评节目应为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重点创作播出的季播、周播和特别节目,包括公益、文化、综艺、科教、经济、道德建设、生活服务等类型(新闻类节目、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少儿节目由广电总局另行组织评选,不纳入参评范围)。”对于上述要求,每季度报送省广电局的几十件作品,符合标准的不到半数。一些制播机构本身没有相关类型节目的设置,为不错过机会,挑选本机构收视率相对较高或较受欢迎的节目(如新闻专题类节目)报送;同时也存在对通知要求内容解读不到位、盲目报送的情况。
2.“创新”意愿不强,特色欠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特别强调,参评节目要“坚持创新融合”,“在理念、内容、形式、手法上积极创新,生动阐发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传播中华美学风范。顺应融合发展大势,贴近青年人需求和特点,在创作、生产、播出、宣推等环节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开发融合产品,强化大屏小屏互动,在多屏终端传播效果好、影响力大。”
可见,“创新”是相关要求的核心精髓。辽宁省各市、县虽然都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机构,努力尝试创新,创作出了一些比以往传统节目有大大改观的新型节目,并在创作中采用了很多新媒体手段,但总体上看,依然相对保守。突出表现在:思维传统、形式僵化、手段老化、技术滞后。
3.“创优”积淀不厚、本领恐慌
“三精”统一,“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段实现思想传播、价值引领,在内容与形式、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上深入探索,不断创新,追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机统一”,这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节目“创优”的基本要求。近5年来,辽宁省各级广播电视制播机构陆续推出一批新栏目、新策划,使电视荧屏变得丰富多彩,但基本处于探索试行阶段,节目创意、采录、制作诸环节大多处于“毛糙”状态,仍需从全链条各环节提升创优能力。
综上可见,在新媒体迅猛发展、创新创优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媒体谋生和破局根本手段的当前形势下,各级广播电视制播机构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寻求突破且小有成绩,但大方向不清晰、局部原动力不足、成效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日渐突出,亟待破解。
二、轨迹和思路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法根基。如果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当作一场“攻坚战”,那么若想在媒体内容竞争的丛林中杀出一条血路,首先要了解创新创优工作的本质属性,才能有章可循,寻找到突破点和出发点。
1.回顾
创新创优作为国家战略和时代潮流,是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内容建设以及在当前多元舆论格局下提升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引擎。
正因为如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创新创优作为加强广播电视管理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创新创优精品节目竞相涌现。
与此同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鼓励广播电视台积极谋求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在提高内容生产能力的同时,强化广播电视内容原创优势,确保广播电视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赢得主动。
这种理念根源深远。2011 年,时任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在天津电视台做“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优”专题讲座时强调,“新闻节目要有创新、创优意识,作品要有指导性,在选题上下功夫,记者要对国家大政方针做到心中有数。”这番话,是针对电视新闻节目创新创优提出的要求。
2012年4月8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时任副局长李伟在湖北武汉“星光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论坛”上表示,要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健全管理制度,促进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电视节目创新的动力源于生活、源于群众、源于基层……广大电视工作者走进基层,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博物风貌中寻找灵感,从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丰富多样的愿望需求中寻求动力,了解群众所需,发现百姓明星,释放民间能量”……彼时的“创新创优”概念,在内容上已经涵盖了电视节目的多个层面。
2016年6月,针对一个时期突出存在的原创节目比例较小、精品不多、影响不大、动力不足等问题,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是关系文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只有具有中华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创新节目,才能更好地承载中国梦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在政策调控、资金扶持、人才培养、评优等多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全方位扶持和鼓励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和全面创优工作。从2016 年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评选周期从每年一次变为每季度一次,始终大力倡导“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方向,不断优化创作格局,推动形成了节目创新创优热潮,一批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原创节目亮点突出,新风扑面,为广电内容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等节目逐渐成为品牌和经典。节目类型的不断丰富、内容和形式的持续时代化和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自主创新、勠力创优的方向和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2.破题
可见,新时代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工作从新闻体裁源起,逐渐拓展到文化、公益、科技等更广泛的领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以“新”和“优”为争创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植根民众、植根生活,讴歌时代、讴歌人民,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显现自身的能量。
三、目标和路径
2022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扶持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扶持引导力度。”“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2022 年年初,辽宁省广播电视局全面调整“双创”推优策略:把原有的配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季度推优的每季度报送遴选1次的方式,与以往每年举办1次的提质创优工程系列大赛有效结合,每季度初向全省14 个市及省台征集创新创优作品,鼓励省、市、县三级制播机构提前规划、精心制作;每季度末,联合省广播电视协会组织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卓有成就的资深专家担任评委,将精挑细选的本省本季度创新创优节目推送到省局。
如此操作效果显著,一是相当于每季度举办1次全省广播电视节目“双创”评优,鼓励全省各级制播机构常态化创作精品;二是给予入选作品点评指导和奖励扶持,不断丰富全省各级制播机构的“双创”经验。
以国家和省两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倡导扶持为支撑和动力,全省各级广播电视制播机构如何乘势而为,从整体上提高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的品质和竞争力?总体来说,需要从4个方面下功夫:
1.选题策划:找准方向,主动出击
好节目、精品节目,多是策划出来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评选,多年来已经成为节目研发制作的重要风向标。纵观近5年入围的节目,其共性是: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中国精神、承载百姓情怀、内容积极健康、形态新颖鲜活。
同时,它们也有独特的个性——或是关注民生,或是弘扬文化,或是传递爱心,或是以深度解读见长,或是地域特色分明……相关主题的节目精耕细作,异彩纷呈,绝不是信手拈来、临时发挥所能成就。所以高瞻远瞩,放眼长远,提前策划,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关键。
2.素材搜集:擦亮慧眼,深挖细抓
一方水土一方人,辽宁全省14个市,各有各的特点和资源优势,深挖下去,都是素材宝藏。辽宁文化根脉广远,有举世罕见的物种和人类起源地遗迹遗址,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清文化的发祥地,也有着优良的红色革命传统。如何在广播电视节目领域加以开发利用,要擦亮慧眼,更要开放思维。在区域资源利用方面,省外的先例是2015年第二季度山东电视台推出的《我是先生》,这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扬节目,依托齐鲁大地孔子故里这一资源,将严肃的课堂搬上综艺舞台,让教育文化类节目不再“高冷”,开播伊始即引发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观众的追捧和热议,一举成为唯一一档跻身同时段全国卫视收视率前十位的文化类节目。2021年第三季度,沈阳台推出的《福安巷三号》节目,也很好融合了建党百年主题和沈阳特色资源,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的亲传弟子孙刚用东北方言每集讲述1个完整的党史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生动感人,使评书走近更年轻的一代,让红色党史“活”了起来,听众热血沸腾。
3.主题生发:打破传统,不破不立
节目创作生产过程中,应当发挥优势、紧跟潮流,更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关注公益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小切口、大主题,是这条法则的实现途径。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9 年第二季度入围节目名单中,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真人秀节目《忘不了餐厅》令人印象深刻。这档国内首例“关注认知障碍”主题的公益节目,为观众呈现了5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生存样态,对该病症进行了全方位科普,具有特别的社会意义。同类题材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但处理方式不同,呈现结果大相径庭。2021年第四季度,某台制作的《最“安静”火锅店:满满的笑容和温暖》,讲述一家火锅店的老板尊重、理解、关爱、帮助11位聋哑店员的故事,主题价值巨大,但限于思维和能力,节目最终只以1 条新闻的形式呈现,场景单一、素材单薄,小有遗憾。
4.呈现表达:全面融合,借势而为
在这方面,2020 年沈阳广播电视台的《见信如面》迈出了堪称典范的一步。这档大型读信文化节目,以疫情期间充满正能量的真实书信为内容,用书信传情、抒发心声。业界专家点评:“节目选材‘云采集’,组织协调‘云联络’,生产流程‘云录制’,播出分发‘云推送’。”这档节目放大线下制作和线上传播的优势,及时有效地满足了网民的接收需要,再辅之以广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交汇展示,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本地抗疫主题节目中的“爆款”。据统计,在新媒体领域,该节目被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近百家媒体微信公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广泛转发,阅读量近千万,形成了音、视、图、文全链条推送态势;在传统媒体领域,该节目同时得到东北地区交通广播协作网和南京、深圳、重庆、襄阳交通广播等多家广播频率的积极响应并联合创作播出,近百位主播参与,成为现象级节目。由于实现了跨地域、跨空间、跨媒介的大领域、强影响、立体化传播,这档节目成为了抗疫主题广播节目“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融媒体传播的典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创优工作,既要发扬传统,又要打破常规,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广电媒体从业者要整体性达成执着于、擅长于创新创优的状态,既要不断学习积累,又要深入生活,厚积薄发,频推精品力作。期待更多有品质、有锐气、有情怀的原创优质广播电视节目闪耀辽宁广电声屏,并常登国家级“新”“优”之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