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1-15杨志霞
杨志霞
(徐州市矿山医院骨科,江苏 徐州 221000)
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因素包括高龄、肥胖、髋关节过度使用等,发病时患者的髋关节软骨变性,其软骨下骨质也出现病变[1]。此病多发于老年人群,起病较为缓慢,临床症状表现为髋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及畸形,症状多呈间歇性,间歇期内无明显症状,多次发作后间歇期逐渐缩短,导致症状变为持续性,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2-3]。目前,临床上常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该病,但传统经后外侧入路方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手术创伤,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4]。为减轻手术造成的创伤,促使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医学界出现了微创髋关节置换理念,与传统手术相比对周围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术中出血量更少,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患者可快速恢复关节功能,因上述诸多优势使得微创手术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及患者认可[5]。鉴于此,本文研究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1年9月就诊的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6)与对照组(n=36)。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为(54.89±5.35)岁;体质量47-73kg,平均体质量为(53.62±5.71)kg。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为(54.73±5.07)岁;体质量45-71kg,平均体质量为(53.90±5.28)kg。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1)纳入标准:①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6]中髋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诊断标准;②具有手术指征,择期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③无手术及麻醉禁忌证;④病例资料完整有效;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髋部手术史或内固定史者;②伴其他髋部疾病者;③伴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存在手术及麻醉禁忌证者;⑤伴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⑥伴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⑦伴神经系统病变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
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行硬脊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患侧髋部保持45°,常规消毒铺巾,于股骨外侧作12-16cm的弧形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层,切开阔筋膜张肌后钝性分离臀大肌,完全暴露外旋肌群止点及肌腱止点,T形切开关节囊,彻底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于小转子常规截骨并磨挫髋臼,于股骨近端扩髓,置入适宜假体,术毕留置引流管后缝合切口。观察组患者予以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行硬脊膜外麻醉,取健侧卧位,将骨盆垂直固定,以大转子顶端为标准,于在髂前方棘后方6cm处作6-9cm的弧形切口,逐层分离皮肤、皮下组织及臀大肌筋膜,T形切开关节囊以暴露股骨颈,常规截骨并磨挫髋臼,于股骨近端扩髓,置入适宜假体,术毕缝合切口。
3观察指标:(1)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切口感染、血肿、深静脉血栓等。(2)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测评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包括活动度、畸形、功能、疼痛4个维度,评分范围分别为0-5分、0-5分、0-46分、0-44分,总分0-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高[7]。(3)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估2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手术效果,分为优、良、无效,优:手术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良: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治疗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8]。(4)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疼痛视觉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剧烈疼痛,评分越高则表明疼痛越严重[9]。(5)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WOMAC评分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髋关节损毁程度,由疼痛、僵硬、关节功能3个项目组成,总分0-96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髋关节损毁越严重[10]。(6)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测评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4,重测信度为0.889,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由8个领域、36个条目组成,各领域采用标准百分制计分,评分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越高[11]。
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6.0版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2组比较行LSD-t检验,组内比较行单样本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 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比较(±s)
指标 观察组(n=36) 对照组(n=36) x2/t值 P值手术时间(min) 83.72±8.91 82.66±7.85 0.531 0.597术中出血量(ml) 274.04±47.26 363.90±53.71 7.536 <0.001术后引流量(ml) 203.71±25.64 296.83±29.96 14.169 <0.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d) 6.72±1.09 7.88±1.43 3.871 <0.001住院时间(d) 13.62±2.65 16.35±3.10 4.016 <0.001并发症 5.56%(2/36) 16.67%(6/36) 19.600 <0.001切口感染 2.78%(1/36) 8.33%(3/36)血肿 2.78%(1/36) 5.56%(2/36)深静脉血栓 0%(0/36) 2.7%(1/36)
5.2 2组患者手术效果比较: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7.78%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更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比较(n,%)
5.3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Harris髋关节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比较(±s,分)
表3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活动度 畸形 功能 疼痛观察组(n=36) 手术前 2.52±0.27 2.20±0.23 20.43±4.41 15.23±4.25术后3个月 4.43±0.63 4.71±0.45 39.14±5.43 37.41±6.35 t值 16.720 29.800 16.048 17.41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对照组(n=36) 手术前 2.56±0.30 2.23±0.28 20.09±4.18 15.30±4.37术后3个月 3.38±0.45 3.54±0.32 28.37±5.26 26.55±5.40 t值 9.098 18.485 7.394 9.71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t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595 0.497 0.336 0.069 P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554 0.621 0.738 0.945 t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8.137 12.713 8.548 7.817 P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
5.4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髋关节损毁程度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髋关节损毁程度比较(±s,分)
表4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髋关节损毁程度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VAS评分 WOMAC评分观察组(n=36) 手术前 6.92±0.81 58.38±6.41术后3个月 2.33±0.37 9.42±2.05 t值 30.926 43.650 P值 <0.001 <0.001对照组(n=36) 手术前 6.94±0.78 59.40±7.28术后3个月 4.18±0.49 21.25±4.60 t值 17.978 26.581 P值 <0.001 <0.001 t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107 0.631 P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915 0.530 t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18.078 14.094 P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0.001 <0.001
5.5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5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生理功能 生理职能 社会功能 躯体疼痛观察组(n=36) 手术前 73.32±4.73 74.18±4.27 75.43±4.66 73.27±4.48术后3个月 87.16±6.15 86.13±6.63 88.04±6.92 89.15±6.73 t值 10.703 9.092 9.069 11.78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对照组(n=36) 手术前 73.04±4.31 74.25±4.19 75.56±4.48 73.62±4.06术后3个月 79.61±5.27 79.61±5.65 81.65±5.34 82.74±5.51 t值 5.790 4.572 5.242 7.995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t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262 0.070 0.121 0.347 P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794 0.944 0.904 0.729 t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5.593 4.491 4.386 4.422 P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时间 精神健康 情感职能 活力 总体健康观察组(n=36) 手术前 74.25±4.26 72.63±5.13 74.32±5.38 73.74±5.49术后3个月 85.17±6.19 87.14±7.23 86.09±6.51 87.45±6.32 t值 8.719 9.820 8.362 9.826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对照组(n=36) 手术前 74.47±4.38 72.44±5.28 74.67±5.19 73.48±5.72术后3个月 79.66±5.44 78.60±6.75 80.64±5.73 80.55±5.79 t值 4.459 4.313 4.633 5.234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t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216 0.155 0.281 0.197 P值组间手术前比较 0.830 0.877 0.780 0.846 t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4.012 5.180 3.770 4.831 P值组间手术后比较 <0.001 <0.001 <0.001 <0.001
讨 论
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是一组老年退行性的慢性髋关节病变,并非真性关节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大致相等,左右侧发病率大致相等,一般单侧发病多于双侧,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患侧髋关节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压迫时有疼痛感以及活动时下肢受限,在病变过程中常伴或不伴全身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导致髋关节畸形,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导致患者下肢行走功能下降,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也随之降低[12-13]。随着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发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渐成为髋关节疾病的常用治疗手术,这种术式能够有效纠正病变髋关节,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同时能够最大限度促进患者的病变髋关节功能改善,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其手术效果被临床广泛认可[14]。传统经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较为广泛,其术野清晰、暴露良好,术者操作方便,但对肌肉损伤较大,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同时可能会损伤患者的坐骨神经,不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15]。
随着关节置换技术及理念不断更新,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理念被医学界的一些学者提出,微创手术是在传统髋关节置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式手术,是通过作小切口在肌间隙开展手术操作,能够减少对局部肌肉组织及其支配神经的损伤,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刺激较小,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相对于传统手术而言更轻微,同时能够避免置换后脱位发生,有利于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活动,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且能够缩短患者置换后的康复时间,患者对此种手术的心理接受程度更高,使得该术式逐渐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术式,被广大患者所接受[16-17]。陈文辉[18]的研究结果提示,对退行性髋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直接前方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操作时间被明显缩短,术中操作也能够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患者术中的失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感觉也得到缓解,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陈红钧[19]的研究结果也证实,微创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切口长度更小,可减轻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使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够促进患者术后的关节稳定性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赖然[20]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对髋关节退行性病变采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促进患者尽早下地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快速康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本研究结果发现,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Harris髋关节评分及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刺激更小,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减轻,患者能够在术后尽早的开展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的髋关节损毁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且仅为我院收治病例,样本缺乏代表性,且仅选取术后3个月作为随访时间,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支撑,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多时间点、大样本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明确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在髋关节疾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
综上所述,对髋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采用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良好,对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轻微,对患者机体的刺激较小,患者术后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术后并发症较少,能够有效促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机体康复,也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