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赞》有关术语及脉法内容的思考*
2022-11-15宋文鑫刘舒悦徐世杰
王 超,吴 琼,宋文鑫,刘舒悦,徐世杰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 100700)
《脉法赞》首见于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所著的《脉经·两手 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1]篇章,因其未载于史志书目,为现已不传于世的古佚医书。此篇为现存文献中最早论述左右两手寸关尺六部脉所主五脏的记载,即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的六部脉法的源头,是关于寸口脉诊法的重要文献。然而由于其文字年代久远,且以方便诵读的四言押韵形式成文,仅有28句共计112字,以致其语意模糊,所以对于其中很多文本内容及治病思路体系,后世医家争论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尤其是对于“官”与“府”之义,“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以及“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等问题,古今医家各执己见。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探究其中争议较大的脉学术语及脉法内容,博采百家之论,力求追本溯源,求其本义。现将个人认识简述于下,以求指正。
1 “左主司官,右主司府”之“官”与“府”之义
《脉法赞》提出:“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1]这句话说明左右双手所主人体脏腑部位各不相同,然而具体所指有何不同?《脉法赞》以一句提纲挈领的“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将其总结,而后世医家对于“官”与“府”的具体所指众说纷纭。一说认为,“官”指脏,“府”通“腑”,即此句文意为:“左脉主候五脏的病变,右脉主候六腑的病变”[2];二说认为,“官”与“府”分别指代五行之中主克与被克,即此句文意为:“我克之脏,我为之主,为官;克我之脏,我被所主,为府。左脉主管火、木、水,是官,主持我克的脏气;右脉主管金、土、相火,是府,主持被克的脏气”[3];三说认为“官”对应血,“府”对应气,此句文意即为:“左脉主候人体血的变化,右脉主候人体气的变化”[4];四说认为“官”对应精神,“府”对应形体,此句文意即为:“左脉所候之心肝主要主宰人体的精神活动,右脉所候之肝脾主要主宰人体的形体变化”[5]。而在众说纷争之下,以持后两种观点者居多。
1.1 “官”对应血、“府”对应气之论 将“官”对应血、“府”对应气的说法来源于朱丹溪,《格致余论·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曰:“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管库,故亦附焉。男以气成胎,则气为之主;女挟血成胎,则血为之主。男子久病,右脉充于左脉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久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6]此段以简明扼要的观点表明了左手脉主候人体血的变化,右手脉主候人体气的变化。这样结合后文所言“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即阴病多从血分论治,阳病多从气分论治,也更加符合临床实际。
1.2 “官”对应精神、“府”对应形体之论 此说认为探索“官”与“府”之义需要回到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因为上文所接“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就需要先弄明白此处“魂魄谷神”的真正含义。按照中医理论,魂对应肝、神对应心、魄对应肺、谷对应脾,所以此处的“魂魄谷神”以避复的修辞手法重新强调了“肝心出左,脾肺出右”的左右手脉的分部问题,即脏腑状态都可以通过左右双手的寸口脉反映出来。同时结合《黄帝内经》相关内容:“肝藏魂”,主疏畅气机与情志;“心藏神”,主统筹人体的精神状态;“肺藏魄”,主气,调呼吸;“脾主运”即“脾主谷”,主运化水谷。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心肝主要调畅人体的精神状态,肺脾为人体气血供给的“能源站”,主要为形体之充养起保障作用,所以人体左脉(分候心、肝)偏重于反映人体精神层面的变化,人体右脉(分候肺、脾)偏重于反映人体形体层面的变化。官者,掌管也;府者,官之所居处也,受“官”之所制约。精神情绪掌管着形体功能,思维活动决定躯体的实践活动,人体精神情绪的问题会导致形体的不适,这也是与临床实际情况相符合的。
1.3 “官”当对应阳,“府”当对应阴 不管是“官”对应血、“府”对应气之论,还是“官”对应精神、“府”对应形体之论,都各有道理。然而训诂探讨古文义需要“随文释义”,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回到上下文具体语境中检验训诂正确与否。我们结合上下语义,可以看出按照“官”对应血、“府”对应气之论便与下文的“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相冲突,毕竟男子以气为先天,女子以血为先天的中医定论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按照“官”对应精神、“府”对应形体之论来解读全文,则后文中的“阴病治官,阳病治府”需要解读为阴病治疗精神,阳病治疗形体,这与临床实际并不符合,所以其解释尚欠圆融。
2 “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
《脉法赞》在中医文献中首次提出“关前一分,人命之主”的概念,从文中强调的“人命之主”一词便可知此处的“关前一分”的重要性。历代医家均知道此位置的重要性,然而对于此“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人命之主”的所主为何的问题争论不一。总结前人的观点,对于“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及其所主的问题,有3种不同观点:一说认为,“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左右寸部的位置,所主人体气血;二说认为“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仍在关上,所主五脏六腑的源头;三说认为“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所主阴阳的分界点。
2.1 “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左右寸,所主人体气血 此说最早由孙思邈提出,孙思邈在《千金方·平脉法》中提到:“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亦名人迎,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亦名气口。”[9]这一学说认为此处的“一分”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的词语,并没有实在意义,所以左手关前便是左寸部指代心部,右手关前便是右寸部指代肺部。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人体气血为一切生命活动的供给源头,所以左右关前一分能够起到候“人命之主”的作用。后世医家多有认同此说者,比如清代医家周学霆,其在《三指禅·人迎气口解》曰:“夫前一分,即左右寸也。”[10]
2.2 “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仍在关上,所主五脏六腑的源头此说始于李中梓,《医宗必读·新著四言脉诀》提到:“今曰关前一分,仍在关上,但在关前一分耳。左关之前一分,属少阳胆部,胆为风木之司。故曰人迎紧盛伤于风也,东方风木,主天地春升之令,万物之始生也。”[11]可知李中梓认为左手关前便是左关指代肝胆部,右手关前便是右关指代脾胃部。因为“十一脏取决于胆”,为六腑的源头,胃为“五脏六腑之海”,是五脏六腑的根脉源头,所以左右关前一分能够起到为“人命之主”的作用。后世亦有不少医家遵从此学说,比如清代著名医家沈金鳌于《脉象统类》中写到:“关前一分者,乃是关部上之前一分,非言关部之前寸部上之一分也。”[12]
2.3 “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所主阴阳的分界点 此说源于朱肱,其在《活人书·卷第二》明确指出:“左手关前一分,人迎是也,右手关前一分,气口是也……人迎在病人左手关前寸后之位,诊者右手食指与中指两歧之间是也……气口在病人右手关前寸后之位,诊者左手食指与中指两歧之间是也。”[13]可知朱肱不仅明确了“关前一分”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并且通过对医生手指的摆设位置描写确定了“一分”的实体距离。后世医家多有认同此说者,比如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曰:“今人多不识此,或指人迎于左关,或指人迎于左寸,或指气口于左关,或指气口于右寸,或指神门于两关相对者,皆非也,学者不可审乎。”[14]
《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1]明确描述寸关尺的位置时写道:左寸脉为左手寸口人迎脉以前脉,左关脉为左手关上脉,左尺脉为左手尺中神门以后。由此便知代表人迎气口位置的“关前一分”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主决断的神门为关后尺内的分界线。通过《脉经·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所载:“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1],以及《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所载:“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1],我们不难算出寸关尺的各自占位,即关位占六分,寸部六分,尺部七分。所以笔者更加认同第3种说法,认为“关前一分”的具体位置为关前寸后的分界线,所主阴阳的分界点,并与关后之神门相对应,共同主宰着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
3 人迎气口脉法中的“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
《脉法赞》中记载着一种独特的中医脉法内容,即人迎气口脉法。纵观《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典籍中详细记载了多种脉诊方法,例如三部九候诊法、十二经脉诊法、尺肤诊法、人迎气口脉法、五脏脉法等,然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莫过于人迎气口脉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们不难发现中医历史上曾存在着3种不同的人迎气口脉法,其最大的不同在于论述“人迎”与“气口”的具体位置所指不同。一者韩志毅等[15]、刘东等[16]学者皆认为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颈动脉处,即人迎穴,气口为手太阴之经脉,即手部寸口脉;二者李国祥等[17]认为人迎脉位于喉结两旁颈动脉处,即人迎穴,气口为足阳明胃经之“本脉”,即趺阳脉;三者王伟[18]、何美秀等[19]、刘传淮等[20]、周雪等[21]、黄海城等[22]、耿晨等[23]、佟鑫[24]等学者皆认为人迎气口位于两手关前一分,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3.1 上为人迎,中为气口《灵枢·本输》曰:“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25];《灵枢·寒热病》云:“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25]。从上所述不难看出,《黄帝内经》已经明确了人迎脉位于足阳明胃经的人迎穴处,即颈动脉搏动处。
《灵枢·五色》曰:“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25]可知《黄帝内经》时期的脉口与寸口为同一位置,经常互换称谓,即气口即为寸口。《灵枢·本输》曰:“经渠,寸口也,动而不居。”[25]其明确提出寸口脉为手太阴肺经之经渠穴处,可见《黄帝内经》中明确了寸口脉的位置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处。
3.2 上为人迎,下为气口《周礼注疏》曰:“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能专是者,其为秦和乎。”[26]此明确表明了足阳明脉亦有寸口,且为能候人体十二经脉所有气血的最重要位置。所以“脉口”及“气口”并非为手太阴肺经所独有,而是人体十二经脉皆有的,因为其为大约一寸距离的开口,故又名曰:“寸口”。
《素问·五脏别论篇》亦明确记载这一能够候五脏六腑气血含量多少的重要位置,“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8]。结合上文及《灵枢·终始》明确指出:“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25],我们便可知此处的“气口”并非单指现在临床上“独取寸口”的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的位置,而是在当时《黄帝内经》遍身诊法时期能够集中反映人体十二条经脉气血含量多少的“气血反映窗口”,即足阳明胃经的“本脉”——趺阳脉。关于趺阳脉部位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灵枢·本输》云:“胃出于厉兑……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25]其指出趺阳脉即足阳明胃经冲阳穴所在部位,在足大趾、次趾间上行五寸凹陷中,为足背动脉搏动处。
3.3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依据上文所知,自王叔和《脉经》[1]中收录的古佚医书《脉法赞》之记录“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开始,将人迎、气口的定位明确为左右关前一分,后世医家孙思邈、陈无择、李东垣、朱丹溪、李中梓、周学海等皆认同此“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理论。对于关前一分的定位问题,笔者已在前文详细论述,在此尚不缀叙。
综上所知,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3种不同的人迎气口脉法的定位与作用。历史争论的理论问题还是要回归到临床实践中解答,我们从人体生理解剖学可以观察到,从脉管宽度、血流流量、血流速度、搏动强度等方面来看,颈动脉的血流量大于桡动脉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一说中关于人迎气口脉的大小比较及作用描述在临床上是很难验证的,正如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中提出的质疑:“结喉旁人迎脉,怕大两手寸口脉数倍,从无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者。”[27]通过对人体生理解剖学的观察可以发现,颈动脉与足背动脉是具有可比较性的,所以按照二说中关于人迎气口脉的大小比较及作用描述在临床上是可以操作验证的,笔者以此应用于临床也有明确的效果。但受限于临床操作不便的影响,导致这种颈部与足部比较大小的脉法逐渐消失于中医脉法实践的海洋中。对于三说中关于人迎气口脉的大小比较及作用描述,通过人体生理解剖学的观察,可知在人体正常状态下左右手的同一部位的脉管宽度、血流流量、血流速度等更加趋于一致,在病态下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大小区别。这样说明三说中的人迎气口脉法不仅方便于临床操作,而且更符合阴阳二分法的提纲内容,表明《脉法赞》中提出的“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人迎气口脉法有着更高的实用价值,可以指导临床实践。
4 讨论
《脉法赞》以赞为名,文本性质为对“脉法”相关文书短小简括的四言韵文,为附于文书起说明、总结、评议作用的概括性文字[28]。其中内容明确指出左右手寸口脉与脏腑的配属关系,以及人迎气口脉法的应用方式,促进了寸口脉诊体系的成熟,为我们研究脉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中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宝贵文化遗产。然同时由于历史年代久远,文辞古奥难懂,导致我们今日对于其中的脉理难以充分挖掘,尚有很多中医脉诊方法及其实际操作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解答。
同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及西医学、数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在中医领域的渗透等,中医脉诊在现代化、客观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所以我们需要借助现代西医的诊疗技术来辅助中医传统脉诊理论的研究,并验证传统中医脉诊理论的实用价值,为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提供基础,为中医的进一步客观化、数据化、现代化提供有利条件;并借助当下各种新式脉诊仪及“位、数、形、势”的客观统一表达的脉象图让中医传统脉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描述性难题得到系统解决。脉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的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所以如何把中医古籍中论述的脉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结合在一起,从病因和病机、整体和局部、人体和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地研究脉诊问题已经成为中医现代化进程上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这一代中医人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