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合型消化性溃疡临证经验
2022-11-15蔡宏波王海强蔡宏宇李昊霖梁国英
蔡宏波,王海强,蔡宏宇,李昊霖,梁国英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 哈尔滨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3. 长春科技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0)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其主要以胃溃疡伴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合型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在西医治疗方面,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以改善胃酸分泌,同时亦伴随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及保护胃黏膜治疗,治疗效果显著,但亦伴有一定的副作用,且容易复发。而中医在减少副作用及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更好地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1,2]。复合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多为上腹部及胃区的疼痛、反酸、厌食、嗳气等症状,故亦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及“痞满”等范畴。
谢晶日教授应用自拟方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合型消化性溃疡已30 年余,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极显著的疗效。本文将谢晶日教授思想及方药总结于此,供广大医者借鉴及推广。
1 发病机制浅述
1.1 脾胃素虚,易受寒邪
《杂病源流犀烛》记载言:“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心下痞塞满。”谢教授指出,脾胃乃仓廪之官,主受纳与运化水谷之精微,如若脾胃素虚,则易导致运化失调,胃气壅滞,而生痞满,不通且痛。而《素问》亦有记载言:“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小络急引,故痛。”谢教授指出,脾胃虚弱,易遭受寒邪侵袭,而寒主收引,亦可导致胃脘部的挛缩,而发胃脘痛。而患者平素如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嗜食寒凉等亦可引发脾胃的损伤,寒湿凝聚停聚于胃,日久亦可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虚衰,如此相互作用,导致疾病反复难愈。
1.2 中焦虚寒,失于温养
《圣济总录》记载言:“胃脘之阳,气温乃能腐化水谷之精,灌养周身,若寒客中焦,则胃中冷,胃中冷则饮食不化,腹痛泄泻”。谢教授指出患者中阳不足,可导致脾胃纳运失调、中焦气机不畅、虚寒内生而凝滞;而中焦虚寒,亦不能温化津液,胃阴不足则胃腑失于温养,而发为本证。本病患者如若平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防护失宜,或素体本虚而寒凉药物太过等均可导致其脾胃阳气的虚衰,进而使得中焦失于温养,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停于脾胃,故胀而冷痛。
2 临床遣方用药
2.1 自拟方辩证治疗
对于本证的治疗,临床中谢教授主张以温中散寒为主,行气止痛为辅,并将补益脾胃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谢教授常以柴胡、焦白术升阳益气和中,黄芪、炮姜、白豆蔻以升阳温中散寒,并随证加减应用。谢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以下经验方剂:炮姜15 g、柴胡15 g、白豆蔻15 g、焦白术15 g、佛手20 g、陈皮15 g、香橼15 g、草豆寇15 g、枳壳20 g、川厚朴15 g、黄芪15 g、太子参15 g、苏子15 g、小茴香15 g,甘草10 g。以上药物为1 剂,每日1 剂,300 mL 水煎,早晚温服。如若患者胃脘胀满食欲差,加焦山楂、神曲、炒麦芽以消食和胃;如若患者口干烦渴,食少干呕,加石斛、沙参、麦冬以益胃生津。
2.2 自拟方配伍特色
谢教授指出脾胃虚寒型患者应以温中散寒为主,故此本方中以炮姜为君,其性辛、热,味苦、涩,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者,且在《医学入门》中有记载:“温脾胃,治里寒水泄……心腹冷痛胀满。”具有较好的守固中焦,温阳散寒之效。而白豆蔻亦可温中行气,暖化谷物,柴胡则善达少阳生发之气,故共为臣药,以助君药温中散寒之功。同时,脾胃虚寒型患者亦应以行气止痛为辅,故方中加以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小茴香,在行气止痛的同时以增君药散寒之功,复加同可温中行气之草豆寇,理气止痛之佛手、香橼,而复因治疗应将补益脾胃贯穿疾病始终,故加以焦白术、陈皮、厚朴、枳壳、苏子、理气健脾消积,且厚朴与枳壳配伍可共行中焦之滞气,并加太子参、黄芪以补益脾气,以上共为佐药,最终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健脾温中、和胃止痛之功。
2.3 自拟方现代药理特色
本自拟方剂中各组成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溃疡、促进胃肠蠕动以及促进胃黏膜修复等功效。其中,炮姜水煎液可显著抑制实验大鼠胃溃疡,并能有效抑制胃癌SGC-7901 细胞在体外的生长[3];柴胡则有研究表明对慢性胃炎以醋炙效果更为显著,并有助于患者胃部黏膜的修复,降低患者疼痛程度[4];而白豆蔻则具有保护胃黏膜,对抗溃疡,促胃肠动力,且草豆蔻亦被证实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5,6];焦白术则对胃肠功能具有双相调节的作用,其有效化学成分白术内酯I 对胃肠黏膜损伤有一定的修护作用[7];陈皮、厚朴则均具有抗胃溃疡、抑制胃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8,9];佛手、香橼及枳壳具有较好的抗炎抑菌、止痛的作用,其中佛手的有效成分佛手柑内酯亦可对抗胃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而枳壳则增强肠胃蠕动[10,11];黄芪可增强实验大鼠胃底、胃体平滑肌条的张力,增加幽门环行肌条的运动指数[12];太子参则具有提升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并有效降低小鼠脾阳虚的发生率[13];苏子具有抗炎、促进胃肠道运动以及对抗癌症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的作用[14];小茴香具有缓解疼痛、抑菌抗炎以及促进胃肠蠕动、排除气体、减轻胃肠膨胀的作用[15];甘草则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及抗炎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给予甘草有效成分甘草总黄酮30 d 后,可显著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且有效减少胃组织病理评分[16]。上述药物合用,对胃肠道的蠕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有效对抗溃疡的形成,修护胃肠黏膜的损伤;对胃部炎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发展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 病案举隅
3.1 病例一
贾某,女,51 岁。初诊于2018 年9 月7 日,以胃脘疼痛,喜热饮1 年,加重1 周为主诉就诊。患者于1 年前曾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既往胃溃疡1 年,胆管结石3年,胰腺囊肿1 年。现患者胃脘疼痛,每饮寒凉则症状加重,大便不成形、胸闷、食欲差。舌质淡、苔白、脉沉滑。处方:柴胡15 g、黄芪20 g、焦白术20 g、陈皮15 g、佛手20 g、太子参10 g、苏子20 g、乌药20 g、枳壳20 g、香橼15 g、小茴香15 g、白豆蔻20 g、郁金15 g、炮姜15 g、薏米30 g、草豆寇20 g、厚朴15 g、元胡15 g、甘草10 g,共20 剂,每日1 剂,300 mL 水煎,早晚温服;于2018 年9 月27 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脘胁胀痛好转,大便仍不成形。舌质淡,苔白,脉沉滑。 原方基础上去太子参、苏子,改佛手15 g,加苏梗20 g、川芎15 g、木香10 g、三棱15 g、莪术15 g,共20 剂,每日1 剂,300 mL 水煎,早晚温服;于2018 年10 月17 日三诊,患者自述服药后诸症好转,大便成形。舌质淡、苔白、脉沉滑。二诊处方基础上,去草豆寇、木香,改柴胡1 0 g,加太子参1 5 g、砂仁5 g。后随诊,患者自述病情好转。
按:该患者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复合型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以健脾温中、和胃止痛为主。本病由于脾胃失养、脏腑经脉失于温化而致胃痛,属于“不荣则痛”,辨证时应注意本虚标实,治疗时应以温中散寒为主,行气止痛为辅。胃络失养致胃阳素虚,或病久胃阴受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发生胃痛。故在治疗时,加小茴香以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同时复加温中散寒之炮姜,理气止痛之佛手、香橼、元胡、乌药、枳壳、郁金、柴胡,并以草豆蔻、白豆蔻温中行气。复因患者脾胃虚衰,则易导致运化失调,故食欲差,因此方中复加以焦白术、陈皮、厚朴、苏子、薏米理气健脾以消积,同时以太子参、黄芪补益脾气,故患者症状有所好转。而患者大便仍不成形,故去润肠通便之苏子,加以同样具有理气宽中止痛之苏梗,并加以行气止痛之木香、川芎以及性温之三棱、莪术,以进一步发挥健脾温中、和胃止痛之功效,故效果尤著。
3.2 病例二
钱某,男,55 岁。初诊于2019 年4 月10 日,以胃脘胀满伴疼痛2 年有余,加重1 周为主诉就诊。患者曾就诊于哈医大一院,给予胃镜治疗,结果显示:胃溃疡,胃多发息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现患者胃脘胀满、疼痛,偶有反酸、恶心、口干、脐周冷痛,自觉小腹、胃脘部发凉,大便溏薄。舌质暗、苔白腻略黄、脉弦略滑。处方:柴胡15 g、焦白术15 g、佛手20 g、陈皮10 g、香橼15 g、白豆蔻15 g、草豆寇15 g、枳实10 g、川厚朴15 g、榔片10 g、舌草30 g、黄芪15 g、太子参15 g、石斛15 g、苏子15 g、小茴香15 g、炮 姜15 g、陈皮15 g、六曲15 g,共14 剂,每日1 剂,300 mL 水煎,早晚温服;于2019 年5 月8日二诊,患者胀满与疼痛感好转,脐周及胃脘部冷痛感亦减轻,大便已成形,偶有偏稀,纳可寐差,头偶有胀痛。舌质暗、苔黄、脉弦细略滑。原方基础上加夜交藤30 g,合欢花15 g,白芷15 g,川芎15 g,砂仁15 g,乌药15 g,炙甘草15 g,更进14 剂,每日1剂,300 mL 水煎,早晚温服;后随诊,患者自述病情好转。
按:该患者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西医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息肉。本案患者脾胃虚衰,则易导致运化失调,胃气壅滞,而生痞满,不通则痛,故在治疗时加以太子参、黄芪补益脾气,焦白术、陈皮、厚朴、苏子、六曲以理气健脾消积,以此起到健益脾胃,以消痞满;复因患者脾胃虚弱,故易遭受寒邪侵袭,如若患者过食生冷或防护失宜,则易导致其胃脘及小腹冷痛,并发泄泻,且中焦失于温养,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复停聚于胃而发病,故在治疗时亦加以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小茴香、炮姜、柴胡、佛手、香橼、舌草,温中行气之草豆蔻、白豆蔻,破气消积之枳实,又因患者自觉口干,复加益胃生津之石斛,共奏健脾温中,和胃止痛之功效;后患者于二诊时胀满与疼痛感好转,脐周及胃脘部冷痛感亦减轻,而患者睡眠较差,偶有头部胀痛,故加以养心安神之夜交藤、合欢花,及行气止痛和胃之川芎、乌药、砂仁、白芷,以增其药效,取得较好疗效。
4 结语
复合型消化性溃疡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丹溪心法·痞》中有记载言:“脾气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为。”同时,在《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中亦有记载言:“脾阳不升,无以运化,谷食不化,胃脘痞塞、胀满,食少纳呆、嗳气。”谢教授认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主要由脾胃素虚,寒邪易侵以及中焦虚寒,失于温养导致。患者如若脾胃素虚,则易导致运化失调,胃气壅滞,而生痞满,不通则痛,而脾胃虚弱,更易遭受寒邪侵袭,而寒主收引,亦可导致胃脘部的挛缩,而发胃脘痛;患者中阳不足,复可导致脾胃纳运失调,中焦气机不畅,虚寒内生而凝滞;而中焦虚寒,亦不能温化津液,胃阴不足则胃腑失于温养,不荣亦痛。患者如若平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生冷、防护失宜,或素体本虚而寒凉药物太过等均可导致其脾胃阳气的虚衰,进而使得中焦失于温养,无以运化水谷精微,停于脾胃,故胀而冷痛,并可进一步导致脾胃的损伤,寒湿凝聚停聚于胃,日久亦可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虚衰,如此反复,迁延难愈。故在治疗方面,谢教授以温中散寒为主,行气止痛为辅,临床上常用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之小茴香、炮姜、柴胡、佛手、香橼,以及温中行气之白豆蔻等品,而患者脾胃虚衰,故将补益脾胃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在临床治疗中常以黄芪、焦白术、陈皮等补益脾气、行气和胃之品,因此临床取得较显著疗效。同时,谢教授在临床中应用上述自拟方已然30 余年,且随患者自身情况而辩证加减,随证论治,故可取得较显著的疗效。因此,笔者在此将谢教授学术思想及方药的灵活应用初步总结于此,以供各医者借鉴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