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峰应用五苓散治疗杂病医案*
2022-11-15陈剑坤李际强指导徐晓峰
陈剑坤,李际强,指导:徐晓峰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学城分院综合三科,广东广州 510006;(2.广东省深圳市凤阳门诊所,广东深圳 515101)
徐晓峰为经方名家胡希恕先生学术传承人,师承冯世纶教授。其长期从事经方与仲景辨证思想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临床中反复实证“仲景思想-证-方-药-剂量”关系,最终形成原方小剂量治疗临床各科疑难重症的理论体系。笔者有幸跟随徐老师学习,现对其应用五苓散治疗疑难杂症的部分医案整理如下。
1 哮喘验案
吴某某,女,35 岁,2017 年10 月16 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喘3 月。患者于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咳嗽,喘促,后因加重于当地某大学附属医院诊治,听诊双肺可闻及哮鸣音,临床诊断哮喘,遂给予药物吸入,先后吸入、口服及静脉使用激素、茶碱等药物及中医药治疗,仍反复发作,而转至本处就诊。刻下见:体胖,咳嗽,夜间尤甚,常彻夜难眠,痰多清稀,鼻涕多水样,呼吸不畅,素怕冷,神疲乏力动则喘促,头晕乏力,面部三角区红疹,无瘙痒,双上肢晨起麻木2年余,口渴欲饮,饮不解渴,纳可,小便不利,大便调,舌红胖大,苔薄白,脉沉数。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哮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治以五苓散,处方如下: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5g。7剂,水煎服。
二诊,2017 年10 月23 日:患者诉服药2 剂后,咳嗽、气喘基本缓解,能安睡,唯冷空气刺激时偶有咳喘,7剂服完,症状消失,再予上方继服5剂。
五个月后随访:咳嗽气喘未再复发。
按语:徐老师诊治疾病首先根据患者四诊资料,确定患者病在何经,其对应方证为何,重视经方原方使用,常参照原方药物剂量比例确定剂量,随证治之。本例患者以反复咳嗽,气喘为主症,夜间咳嗽为重,影响睡眠,并伴痰多清稀,鼻涕水样,怕冷,故病在太阳。口渴欲饮则病在阳明。伴神疲乏力,小便不利,舌胖大等太阴证。故表不解,里有停饮,饮郁化热的五苓散证均具备,故以猪苓、茯苓、泽泻利水化饮,白术健脾利水,桂枝温化寒饮同时散寒解表,故饮化表解,而收效甚速。
2 尿潴留验案
翟某某,男,68 岁,2019 年5 月29 日初诊。患者因“排尿不畅2 年,留置导尿5 天”而于5 月14 日至5月23日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经治疗无效,而转至本门诊治疗。刻下见:小便不利,点滴难下(已导尿),四肢麻木,乏力,腰以上出汗,久坐时腰痛,耳聋,大便5-6 天一行,大便先成形后稀烂,口渴欲饮,夜间为甚,夜间返酸明显,上腹胀,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缓。西医诊断:1.尿潴留,神经源性膀胱;2.泌尿系感染;3.前列腺增生。中医诊断:淋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治以五苓散,处方如下:猪苓15g,茯苓15g,泽泻30g,白术60g,桂枝10g,9 剂,水煎,日三服。
二诊,2019 年6 月11 日:病情明显好转,因拔除尿管后引起尿血,疼痛,逐日好转。
现能自行小便,仍口干,小便后汗多,大便4天一行,每晚夜尿4-5 次,尿频,尿不尽,余无特殊。效不更方,继续服用五苓散:猪苓15g,茯苓15g,白术60g,桂枝10g,泽泻45g,15剂,水煎,日三服。
随诊,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小便不利及尿频等症状明显好转,余无不适。
按语:本患者因前列腺增生、泌尿感染而致神经源性膀胱而致尿潴留。表现为小便不利,尿潴留,上腹胀,大便先成形后稀烂,腰以上汗出,苔白腻,此为太阳太阴合病之征,口渴欲饮表明病在阳明,为五苓散证。此处加大白术量,主要是针对便秘而设,此患者小便不利,无小便短赤,可排除阳明便结,为太阴脾虚不运所致,加重白术,有运脾,润肠之功。服药9剂后患者能自解小便,但仍有口干,大便数日一行症状,故加大泽泻量至45g,意在通便利水。泽泻在利水同时,还有通便与补阴之功,用于脾虚不运便秘,《药性赋》云:“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1],再服15剂后收功。
3 甲状腺功能亢进验案
吴某某,女,36 岁,2018 年2 月8 日就诊。主诉:四肢震颤1 月余。患者近1 个多月四肢震颤,双下肢乏力。就诊当地医院,彩超示“甲状腺肥大并双腋下淋巴结肿大”。2018 年2 月7 日甲状腺功能检查示:促甲状腺素(TSH):<0.005mIU/L,游 离T3:36.89pmol/L,游离T4:99.84pmol/L。刻下见:四肢震颤,饮食时及持勺时明显,双下肢乏力,尤以下楼梯时明显,单肢站立时颤抖,气短,怕冷,纳可,小便不利,易腹泻,舌红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数。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诊断:瘿病(水饮证)。方以五苓散治疗,处方: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5g。30剂,水煎服。
二诊,2018 年2 月24 日:服药15 剂后,患者四肢震颤症状明显缓解,无气短,仍有小便不利,大便偶溏,纳可,眠安,复查甲功示:TSH:<0.005mIU/L,游离T3:13.43pmol/L,游离T4:35.09pmol/L。效不更方,继服上药。
三诊,2018 年4 月6 日:前药共服用2 月,诸症消,无特别不适,复查甲状腺功能示:TSH:0.011mIU/L,游离T3:4.68pmol/L,游离T4:8.47pmol/L。
随诊,患者后于2018年9月4日再次复查甲状腺功能已正常,TSH:3.08mIU/L,游离T3:3.93pmol/L,游离T4:13.69pmol/L。
按语:本例患者与病案一是同一患者,但患不同疾病,通过辨证均为五苓散证,用药基本相同,亦取得较好效果。患者以四肢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存在短气,怕冷,小便不利,平素易腹泻,舌胖大,脉沉细数,均为水饮内停表现,故以五苓散温化水饮而收功。
4 冠心病验案
黄某某,女,76岁,香港人,2018年1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晕20 余年,加重伴胸闷胸痛1 周。患者高血压病20余年,近因头晕,胸闷心痛,短气乏力,血压不稳定,到香港某医疗机构诊治。诊断为:1.冠心病(左前降支中段严重狭窄);2.高血压病3 级(极高危组);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脑动脉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近端和基底动脉近端);5.脑动脉硬化。香港与广州多家医院均建议住院并心脏手术治疗,但患者惧怕手术,转而求助中医治疗。生命体征及辅助检查:血压服用降压药情况下波动于180-220/120 -60mmHg,脉搏55-64 次/分。血脂:总胆固醇6.69mmol/L,甘油三脂3.06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5mmol/L。刻下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胸闷心痛,头晕脑胀,眠差多梦,颈项不适,时面潮红,恶寒,动则汗出,时心悸,口渴欲饮,纳差少腹满,小便不利,大便日三行,质溏,舌淡胖大苔薄微腻,脉沉迟。中医诊断:头晕,胸痹(太阳阳明太阴合病)。中药以五苓散,处方: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8g。30 剂,水煎服。继续服用期自备降压药(拜新同,缬沙坦)。
二诊,2018 年2 月5 日:血压120/68mmHg,脉率78 次/分。精神可,走路稳健,睡眠可,胸闷短气明显缓解,胸痛未作,无心悸,颈项不适头晕脑胀已消,恶寒汗出止,口渴缓解,纳可,腹满缓解,小便可,大便调,舌脉如前。继服五苓散,处方如下: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5g。30 剂,水煎服。继续服用期自备降压药。
三诊,2018 年3 月10 日:血压稳定,精神饮食睡眠可,偶活动时有轻微心悸胸闷,时口易干,多尿,大便调,余同前。继用上方30剂,嘱停降压药。
随访:患者服上药后,血压稳定,精神体力可,无明显不适,故停药,定时监测血压,不适随诊。
按语:本病案为老年女性患者,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现代医学认为需手术治疗。中医则根据患者神疲,气短,胸闷,头晕,恶寒,动则汗出,时心悸,口渴,纳差少腹满,小便不利,大便溏,舌淡胖大,脉沉迟等症状,考虑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故选用五苓散而收功。徐老师认为,中医治疗疾病不可拘泥于现代医学的观点,如血管狭窄就用扩张血管或活血药物等,而是注重整体观念,根据六经辨证,先辨六经病位,选择合适方药,做到顺势而为,中医治疗效果大增。
5 胃癌并梗阻性黄疸验案
黄某某,男,54岁,2018年7月13日初诊。主诉:胃癌术后1 年,黄疸腹痛2 月。现病史:1 年前因胃癌,先后于中山市及佛山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先行空回肠吻合术、化疗、靶向治疗。3 月前突然消化道出血,入住佛山市某医院ICU,救治后血止,检查示全身多器官转移,并继发梗阻性黄疸,腹水,遂行胆囊造瘘术。术后第3 天引流管自动脱出,突发腹痛,予腹部造瘘引流,腹痛仍不止,黄疸迅速加重,病情日益加重,腹痛剧烈时需肌注吗啡止痛,医院数下病危通知,而转求中医诊治。刻下见:卧位,全身重度黄染,痛苦面容,面暗黑,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右侧第3胁间放置导管,蛙形腹,右下腹放置引流管,引流出青绿色液体,量多。腹胀腹痛不止,怕热多汗,恶风,口干不欲饮,纳少,腹痛拒按,压痛明显,小便疼痛,量少,色深黄,大便一周未行,舌淡苔黄而燥,脉沉细。西医诊断:胃癌术后多发转移并梗阻性黄疸。中医诊断:黄疸(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药物以茵陈五苓散加大黄汤治疗,处方如下: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8g,大黄6g,绵茵陈45g。日1剂,煮2次分服。
2018 年7 月14 日微信随诊:患者未再引流出液体,疼痛好转,口仍干,小便疼痛不大明显,用开塞露后,解黑色大便。
2018 年7 月21 日随访:患者已于7 月18 日拔除引流管,当时有腹痛,继续服用上方后,现情况好转,腹痛无,黄疸减轻,可下床活动,自行步行百余米,汗多。
2018 年7 月29 日随访:黄疸已不明显,诉双下肢凹陷水肿,右脚明显,腹胀,改服五苓散,处方如下:猪苓10g,茯苓10g,白术10g,桂枝6g,泽泻18g。30剂,水煎服。
连续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
按语:患者为胃癌晚期,已有多器官转移,就诊时主要以黄疸,腹痛,腹水胀满,便秘为主要表现。患者有恶风,多汗,说明病在表,在太阳;腹痛,腹胀,腹水,下肢水肿,表明病在少阴;便秘,舌黄而燥表明病在阳明,故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采用茵陈五苓散加大黄汤治疗。方中五苓散解表化饮,茵陈清湿热,退黄疸,大黄通下。考虑患者为本虚标实,故予以攻补兼施,大黄用量亦小,不可大量峻攻。方药虽然简单,亦达到起死回生之效。
6 小结
五苓散出自《伤寒杂病论》[2],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五味中药组成,功以“令”水行,故称五苓散,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效。原为“太阳蓄水证”而设,徐晓峰医师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系统疾病,疗效显著。现代实验药理研究证实五苓散具有利尿、降压、调节血糖血脂、保护肾脏等作用[3],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4]。通过学习六经辨证的学术思想,论治各类疾病,应仔细审察病因和脉证,知犯何逆,以证统之,以法治之,从而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