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辨治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研究进展*
2022-11-15宋华隆曹颖牛博真
宋华隆,曹颖,牛博真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 2.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3.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中风”归属于中医学“偏枯”“偏风”等范畴,《灵枢·刺节真邪》记载:“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西医称“中风”为“脑卒中”,多数患者由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导致血管弹性降低,最终诱发脑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急性局部脑组织循环障碍和肢体偏瘫,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1-2]。为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现基于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辨治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
段渊等[3]对比针刀和电针两组临床病例的治疗情况,研究表明,针刀治疗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较好。金灵青等[4]研究腹针联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研究证明,腹针联合运动疗法可减轻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恢复兴奋、抑制神经递质的平衡。徐世芬等[5]观察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分析得出,靳三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协同治疗对于改善中风患者的痉挛性偏瘫状态具有明显的疗效。郭治鸿[6]观察针刺疗法、康复疗法、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应用针刺法、康复训练法和推拿疗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推拿组与康复组疗效优于针刺组,推拿组与康复组在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疗效基本相同。研究结果表明,推拿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比康复组更具优势。顾艳等[7]在现代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采用穴位贴敷和推拿相结合的疗法,研究表明,康复训练中结合针灸协同治疗,有助于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赵霞等[8]探讨不同针刺时机和选穴配伍联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增效因素,研究发现,中风早期行温阳疗偏针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周向秀[9]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内科基础用药治疗)和治疗组(对照组联合康复治疗辅以针灸治疗),结果表明,与单纯内科用药相比,开展康复治疗辅以针灸治疗更能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
2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徐安瑜等[10]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疗法结合推拿疗法治疗,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状况,结果显示,运用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质量提高。杜小正等[11]研究“三位一体”针法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三位一体”针法对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疗效与现代康复治疗相当。但这种针灸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比现代康复疗法效果更好。严睿峻等[12]研究了《黄帝内经》中“恢刺”和“关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恢刺法和关刺法能够增强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平衡能力以及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和下肢痉挛情况,改善患者的足内翻及偏瘫步态。Liu等[13]研究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局部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研究发现,头针能增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优势半球中的感觉统合、语言处理和运动协调等脑区的功能活动,并能加强双侧额叶运动控制。孙瑶等[14]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眼针联合带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供血,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田培良等[15]研究脐针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脐针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并能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Wang等[16]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针刺配合运动疗法能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Jia等[17]研究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与单纯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表明,头针加音乐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康复及音乐联合康复疗法。
3 针药结合康复训练
刘宏伟等[18]研究缺血性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82例,观察了该病不同证候分布的影响以及中医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发现,在中风偏瘫痉挛早期,痰瘀互结是最重要的病机,痉挛程度改善后,逐渐转为气虚血瘀;如果没有改善,仍然有固邪或毒邪。经针药结合中医康复训练或现代康复训练后,患者的阿什沃思量表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宁艳哲等[19]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于治疗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的程度、提高肢体运动能力,还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李庆哲等[20]通过治疗观察发现,通窍活血汤联合夹脊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情况,提高患者肢体行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何晓茹等[21]通过临床研究证实,针药结合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有效降低肌张力,提高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郝丽霞等[22]认为,中药、针刺治疗、推拿与中药熏蒸相结合的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秦会超等[23]运用针刺推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治疗效果较好。王继明等[24]研究表明,通络解痉汤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较好,且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补阳还五汤是中医内科治疗偏瘫和中风的经典处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25-26],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通过Notch信号通路及其相关因子mRNA调节缺氧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表型,进一步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米晓峰等[27]选取7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其中,治疗组经过2个疗程(20 d)的常规西医治疗后,给予针刺夹脊穴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皮素水平升高,血清一氧化氮水平下降,提示针刺夹脊穴为主联合补阳还五汤可以使缺血性中风后患者的脑血流值得到大幅度改善,从而缓解患者的偏瘫痉挛状态。石新涛等[28]在运动康复的基础上,采用“靳三针”加用消栓通络颗粒内服疗法治疗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后发现,该疗法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活动能力。
4 电针疗法
黄瑜彬等[29]系统梳理了电针联合康复治疗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优化的中风后康复治疗方案,并提出循证医学依据。朱利等[30]研究总结电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文献,研究表明,运用电针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傅勤慧等[31]观察电针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比较患者的简化改良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和Fug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电针辨证阴阳经治疗社区脑卒中偏瘫疗效显著。现代医学表明[32-35],电针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缺血病灶的血氧供应,实现缺血部位氧和能量代谢的改善。此外,电针疗法还能减少梗死面积,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细胞神经功能损伤,加快缺血边缘区半暗带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唐祎周等[36]通过齐刺电针程氏运感穴区,观察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表明,齐刺电针程氏运感穴区可改善中风后遗症期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临床效果显著。李玲玲[37]观察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对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的本体感觉、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电针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治疗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及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邵雨薇等[38]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智能电针组与普通电针组,结果表明,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比较,新型智能反馈式电针仪治疗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显著。
5 火针疗法
火针通过刺激穴位经络,起到增阳益气、调和气血、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等作用。王宁等[39]研究发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适合火针疗法,将8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火针组,每组40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火针与常规针刺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肌张力及痉挛侧上下肢运动功能,研究表明,火针疗法能起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作用,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在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肢体正常生理功能,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陈韦全[40]在临床研究中发现,火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和运动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并且火针结合康复疗法比单纯针刺结合康复疗法起效更快。付晓雪[41]观察火针配合康复技术与单纯康复训练在中风患者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偏瘫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差异,研究表明,火针配合康复技术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徐永亦等[42]应用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研究表明,治疗后,Ashworth痉挛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杜鑫等[43]探讨针刺与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在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时,用火针针刺偏瘫肢体可以刺激瘫痪的拮抗肌,研究表明,针刺“王氏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拮抗肌收缩,改善患者肌张力和痉挛指数。此前另有研究表明[44-45],中风后早期针刺“王氏夹脊穴”可以有效预防患侧肢体痉挛的发生,并且降低其严重程度。李丹等[46]比较火针与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研究表明,火针组在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躯体功能评分方面,疗效均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表明火针疗法在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促进躯体功能恢复方面,疗效优于电针疗法。
6 经筋刺法结合其他疗法
手足三阴经的经筋循环部位与中风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病变部位基本一致,因此,手足三阴经的经筋与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关系十分密切。李小强等[47]总结《黄帝内经》《类经》等著作和侯春福等教授的理论,阐述了痉挛的病位主要在经筋,其治疗应以经络筋刺法为主。以痛为腧是治疗经络筋病的选穴原则,与阿是穴相似。由于经筋部位的邪恶停滞,经筋无法滋养,会出现挛缩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因此,治疗以经筋针刺或巨刺结合为主,运用消阴补阳法平衡阴阳,使气血通畅,滋养筋脉,恢复肢体功能。耿花蕾等[48]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对于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较现代康复技术,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有更好的改善趋势。陈欣泽等[49]研究恢刺经筋结点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障碍及躯体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恢刺经筋结点能促进痉挛性肌肉的分离运动,能有效减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障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邵大飞[50]探讨经筋刺法结合加味芍药甘草汤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结果显示,经筋刺法与加味芍药甘草汤能够提高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肌的张力,改善其γ-氨基丁酸、谷氨酸水平,无不良反应,安全可行。许电等[51]随机对照研究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Ⅱ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肽类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筋刺法在改善患者疼痛、肿胀,减轻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袁昌杰等[52]观察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将5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结果显示,治疗组在Fugl-Meyer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良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巨刺结合经筋刺法可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
7 温针疗法
王英[53]研究温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取温针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采用Ashworth量表、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温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尹国道[54]通过临床对照研究探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使用温针灸治疗对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认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姜小利[55]采用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结果显示,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优于传统电针治疗,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徐世海等[56]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和温针治疗组,结果显示,与神经促通技术治疗组相比,温针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訾璐等[57]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普通针灸组,结果表明,在提高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温针组高于普通针灸组,结果表明,温针疗法效果更显著。王鹏等[58]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组和普通针灸组,观察温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温针组治疗效果一定程度上优于普通针灸组,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朱卫士[59]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温针治疗组和单纯电针治疗组,通过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水平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研究表明,现代温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朱晓鹏等[60]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对照组联合柔筋汤联合温针灸),研究表明,治疗组在提升临床疗效以及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降低关节痉挛程度评分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
8 结语
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后常见的现象之一,是影响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中风偏瘫患者出现痉挛状态及联带运动模式后,对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中风恢复早期应尽早缓解痉挛,促进分离运动出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康复医学不断发展,现代康复训练技术作为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的主要康复手段,主要通过对偏瘫痉挛肢体进行正确的运动感觉输入,同时通过反复训练将该模式固定下来,在机体中枢神经中建立新的神经通路,达到恢复正常运动的功能。近年来,相关研究指出,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在中风康复过程中体现出独特优势,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与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将多种中医疗法进行有机整合,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已成为治疗中风的发展趋势。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有效的康复训练标准,患者后遗症的致残率仍较高。今后,应加强中医药综合康复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提高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应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在减少死亡率的基础上降低致残率、缓解痉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