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施针论治颈椎病的探讨*

2022-11-15杨丽霞彭志华李靖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颈椎病脾胃

杨丽霞,彭志华,李靖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深圳 51803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体力活动为主的劳作形式日益减少,低头伏案的人群日益增加,久坐不动或少动因素导致颈椎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颈椎亚健康发生率高达87.80%[2]。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缺乏特异性,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头晕﹑恶心﹑呕吐﹑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 甚至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及视物模糊等[3]。《柳叶刀》登载的一份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下背痛和颈部疼痛是导致残疾的十大原因之一。中医学并没有“颈椎病”这一病名,常把它归为“痹证”“头痛”“眩晕”“项强”等范畴。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短期疗效好,但不能长期维持,容易复发。本文从颈椎病与脾的关系,从“脾治中央”,“脾主四肢肌肉”的角度出发,探讨颈椎病从脾施针论治的理论基础及临床价值。

颈椎病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

1 脾治中央

《素问》云:“脾者土也,治中央”,“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张介宾注曰:“脊居体中,故应土也。” 说明脊柱居于身体中央,恰于土位中央相应,中央土病在脾,而其反应在脊柱。《素问·痿论》:“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灵枢·经筋》中“足阳明之筋……属脊”;“足太阴之筋……其内者,著于脊”。脾胃的经筋与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脊柱功能的正常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脾土来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颈椎的病变与土相应,与脾相关。

脾胃居中央,为人体气机运行的枢纽,对气机的调节作用在于:一方面是转枢调节营卫之气。《伤寒明理论》提出:“胃合卫气……脾合营气”;《脾胃论》云:“胃者卫之源,脾乃营之本”,人体的营卫之气相偕而行,不停息的出入运动。卫气通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而由阳入阴,循脾而由阴出阳。另一方面,脾居中焦,对于转枢斡旋五脏之间的气机起着重要的作用[5]。正如朱丹溪《格致余论》曰:“脾居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之交泰,是为无病之人。”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此乃调中央以通达四旁。《四圣心源》中说:“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若脾胃的枢纽功能异常,影响五脏气机升降失常,脏腑功能失调,则痰湿瘀血经脉痹阻。一部分颈椎病的患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伴随抑郁焦虑﹑失眠﹑胸闷﹑心悸﹑汗多等复杂多样的症状。

2 脾主四肢肌肉

《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黄元御《四圣心源》:“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脾虚则肌肉瘦削,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2.1 从气血津液角度 《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医方考》亦曰:“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脾胃为后天之本,其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化生充足的精气血津液,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脾失健运,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则颈项筋骨肌肉失于濡养,肌肉瘦弱无力,不耐疲劳,易于受邪。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血气上注头面,七窍空明,神清气爽,借助“脾主升清”功能得以实现。若脾升清失职,浊阴上逆,五官晦窒,多见头晕头痛,头昏沉,重如裹,神疲乏力,视物模糊﹑耳鸣健忘等。

《素问》“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司天,湿淫所胜……腰脊头项痛”。脾虚湿邪为困,颈项部经脉强急,屈伸不利,则出现肌肉僵紧酸沉,如扛千斤重物,肢体麻木发凉等。

2.2 从劳伤角度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一方面,脾化生精气以充养肌肉;另一方面,肌肉运动能促进脾胃纳运。祖国医学认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医学入门》也强调“久卧久坐尤伤人也”。现代人普遍长期久坐不动或少动,缺乏体育运动,长此以往,损伤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人体肌肉能力及耐力的下降。另外,长时间不正确的姿势使脊柱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受力状态,这种静力性的损伤成为引发颈椎病的内因。久坐对于颈夹肌和竖脊肌维持最大收缩力量的能力有所改变[6]。现代研究认为,每日久坐工作≥4h,颈椎曲度发生变直和反张改变,椎管出现狭窄,椎体显著变形[7],每天伏案超过8h,患颈椎亚健康的风险增加70.1%[8]。“久坐伤肉”除了包含肌肉功能受损外,还包含“久坐伤脾”,“脾失健运”的内涵,进而加重临床症状。

颈椎病从脾施针论治的临床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椎间盘的脱水变性及其继发的颈椎退变和颈部持续性应力劳损构成了颈椎病发生的两大基础,尤以椎间盘退变为发病的首要因素[9]。多年来,这种理论从解剖形态改变的结果说明了颈椎病的病因,却未对深层次的致病因素加以研究。实际上,颈椎病所表现出的颈部或上肢僵硬﹑疼痛﹑麻木,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多为炎性反应,提示可能存在着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内环境发生各种变化,激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10]。一些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与颈椎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菌群可通过免疫调节等途径影响骨骼﹑血管﹑神经和肌肉的结构及功能[11-14],颈椎病很可能是由肠道菌群失调形成持续性免疫紊乱引起的颈部损伤,而非单纯的颈部组织结构退化[15]。

李东垣《脾胃论》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脾胃强者, 诸病易治;脾胃败者, 诸疾难医”,因此诸多医家在治疗疾病和既病防变的过程中极其重视调理脾胃。中医“脾”的内涵深刻而外延广泛,与现代免疫系统概念有较强的相关性[16]。季卫锋构建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的理论框架,基于脾燥湿除痰﹑生精化血之功,以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收效明显[17]。近年来的文献统计分析显示[18-20],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位居前10位的方剂中有半夏白术天麻汤﹑葛根汤﹑归脾汤﹑益气聪明汤,用药主要集中在补气补血﹑祛痰﹑活血化瘀等方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使用频率最多的药物为当归﹑川芎﹑桂枝﹑葛根,归经以肝﹑脾﹑心经最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药物使用频次居于前3位的依次是当归﹑黄芪﹑川芎。从中不难看出,根据不同类型颈椎病的不同临床症状表现,从脾论治,或健脾益气补血,或健脾祛湿化痰,或调脾胃枢机﹑升清降浊,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五脏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或补肾,或疏肝,或宁心安神等,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蔡玉梅[21]采用针灸取穴从脾胃论治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常规循经取穴法能较快缓解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郭元琦[22]从调理脾肾入手,运用腹针深刺关元以补养元气,深刺中脘﹑滑肉门以健运中焦,能较好地缓解颈部疼痛,且即时效果明显。然而基于数据挖掘[23-26],针刺治疗颈椎病主要以经过颈肩部的阳经及督脉为主, 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是颈夹脊﹑风池﹑肩井﹑百会﹑天柱﹑大椎﹑后溪等。因此颈椎病从脾施针的研究,仍具有很大的空间和价值,针刺取穴不应拘泥于颈项局部操作,从脾施针,选取与脾胃相关的腧穴或部位加以施治,调补中土﹑健运脾胃﹑转枢气机,顾护后天之本,从而减少消炎止痛药物和激素的应用,预防疾病的复发,并且可以引入更多的自身免疫指标进行免疫监测来为从脾施针治疗颈椎病提供确凿有力的依据。

小 结

综上所述,颈椎病我们从脾施针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不仅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而且谨遵《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思考,从营卫气血的本源入手,从气血津液的运化分析,从改变人体内在体质环境的角度去纠正颈椎病发生的内因,对颈椎病的整体治疗及长期疗效的巩固均大有裨益,值得我们总结整理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颈椎病脾胃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X线平片和CT对颈椎病诊断的临床效果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探讨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黄精治乏力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