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经方证辨证探析《伤寒杂病论》口干证治*
2022-11-15姜兆荣莫成荣
王 悦,姜兆荣,莫成荣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主要侵犯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口、眼干燥是其突出表现,还可以出现乏力、低热、肺间质性病变、萎缩性胃炎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症状。目前,西医对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明确,亦无明确的根治方法[1]。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燥痹”范畴,病因病机复杂,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在改善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组”,其中虽对干燥综合征没有明确定义,但对其主要症状口干、口渴多有论述,病机及治疗方法描述详药尽,对于缓解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多有提示。
胡希恕先生是现代杰出的经方学家,他指出《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六经的实质是按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按病性分阴、阳(八纲)而形成的六大类疾病[2],并由此创立了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3]。先辨六经,即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疾病的病位及病性,从而辨别疾病的六经归属;再辨方证即是根据六经所属,辨别出对应的方证,有是证用是方,临床疗效卓越。本文运用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辨证理论对口干、口渴相关方证进行六经归类分析,总结各经中口干、口渴的病机特点及证治规律,为干燥综合征口干证治提供参考,以便在临床中能执简驭繁,精准辨证,快速施治。
1 太阳病(表阳证)
太阳病实为病位在表的阳证,治疗宜以汗解。太阳病与口干、口渴治疗相关的方证有6首,多为与太阴的合病证,治疗以辛温健胃,助卫解表为主。口干的病机可主要归纳为阴液亏虚和津液输布失常。当外有表邪未解,内有气虚血少不足之证时,切不可贸然发汗,当以建中气为治疗大法。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营卫不利,则见肌肉酸痛;津血亏虚,官窍失濡则可见口干。桂枝汤是太阳病中风证的代表方剂,外调营卫以解表,内和脾胃以滋液,加用大量饴糖温中补虚,和胃缓急,以助胃生津,津液充足则口渴自止。
太阴里虚,水液运行不畅,若内聚成为水饮、痰湿等病理产物,则会进一步加重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清津无法上承而出现口渴。当内有水饮之人外感时,若单纯发汗,非但表邪不解还会激动里饮,出现各种变证。正如《伤寒论》第40 条所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故胡老总结:里气闭塞,则表必不解,非利小便不可[4]。如《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依法当以汗解,且以“微似有汗”为佳,若大汗出,则会损伤大量津液,而出现烦躁,口干欲饮水。这时少喝一点,既能润燥滋阴以助恢复胃气,还能防止过度饮水而出现胃虚饮停之证。若发汗后见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等症,提示里有停饮,汗不解表。小便不利,水液停蓄则会影响水液的正常的输布代谢,导致废水停蓄在体内无法排出,新水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而见口渴。再加误发其汗,津液损伤,其渴益甚。方中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利尿逐饮;泽泻甘寒,又可解烦除热;桂枝既能解表又能平降冲气,诸药合用,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除。
2 少阴病(表阴证)
少阴病实为病位在表的阴证,多见于津血亏虚之人,常表现为脉微细,但欲寐等不足之症,因此治疗少阴病时,发汗不宜太过且须配伍附子等振奋沉衰机能的药物来鼓舞正气,驱邪外出。也正因此,少阴病时间非常短暂,二三日之后常常会传入太阴,所以少阴病的治疗要抓紧时间。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伤寒论》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此处“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是说少阴病津液本虚,若传入太阴,下利更伤津液故见口渴。
少阴病条文中虽无口干、口渴治疗的相关论述,但在临床中干燥综合征见少阴病证的患者并不少见。李海波[5]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干燥综合征,八付后干燥症状明显好转,神疲乏力亦消失;郭立中[6]使用四逆汤加减治疗干燥综合征,获得佳效;姜萍[7]教授运用真武汤加减治疗一SS 病史十余年的患者,其口干症状减轻,病情控制稳定。上述验案报道均是少阴病方证在临床中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佐证。
3 阳明病(里阳证)
阳明病实为病位在里的阳证,其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里实热。热邪最易耗津伤液,因此阳明病与口干、口渴治疗相关的方证也是六经中最多的,共计9首。治疗阳明病口干证时常投以大量寒性药物以清热,而寒性药物最易损伤胃气,胃气虚则津液难生,因此往往配伍养胃生津的药物,力求清热又不伤胃气。脾胃化生津液,津液即“阳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基础。脾胃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因此仲景不管在治疗、用药、调护等方面都把顾护脾胃功能放在首位[8]。而SS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脾胃的损伤在所难免,《伤寒杂病论》中顾护胃气、生津护津的思想对于临床治疗与调护SS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伤寒论》第168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169 条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中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病或三阳合病误治,均可引起邪变内陷,使热结于里,灼伤津液,而出现“大烦渴不解、大渴、舌上干燥而烦”等津虚热盛之候。白虎汤和中清热,为治疗阳明病外证的代表方剂,但此时津伤严重,只用白虎汤恐津液难复,故加人参鼓舞胃气,胃健则津液生,口渴可解。胡老指出:本方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参。人参健胃益气,胃气充足,才能将食饮化为气血津液,濡润脏腑官窍,故治渴功在人参[2]。
若阳明病热结成实,则更易损伤津液,当以快下以及时止损。如《伤寒论》第320 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病津液本虚,若内传阳明,则燥结迅速,而成阳明腑实之证。口燥咽干是热盛津竭的表现,此时若稍一延误,则有津枯的危险,故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以救将竭之真阴。相反,如果阳明里实未成,而过早地使用下法,邪热未除,徒伤胃气。胃虚,水运失职则见小便不利,水液停蓄,水不化气则见口渴。如《伤寒论》第223条云:“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清热利尿,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健脾利水,清热化湿;阿胶滋阴润燥,养血生津,如是水热去,口渴解。
4 太阴病(里阴证)
太阴病实为病位在里的阴证,内脏有寒,一般不渴。但当胃虚饮聚,水液失布,有用之水不能上承,上焦失濡,则见口渴,太阴病与口干、口渴治疗相关的方证有4首。如《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方中天花粉生津止渴;山药补虚润燥;茯苓、瞿麦通利小便;附子温阳,能够振奋身体沉衰的机能。若胃中水饮停聚日渐加重,水气上逆则见呕吐,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饮,饮行则呕渴自止。
5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少阳病实为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口渴见于小柴胡汤方证,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7 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由原文可知,伤寒或中风在五六日的时候,精气渐衰,不足抗邪于外,病邪趁虚由表传入半表半里。正邪纷争于此,当正气强,则邪近于表而出现恶寒;当正气弱,则邪近于里而出现恶热;若伤及胃津,就会出现渴,因此谓“或渴”。少阳病病位在半表半里,汗、吐、下皆非所宜,因此只能选用和法来扶正祛邪,小柴胡汤为和法代表方剂。方中柴胡、黄芩泄热除烦;半夏、生姜温胃化饮,降逆止呕;大枣、人参益气扶正以助驱邪。若在临床遇到柴胡证不罢,同时伴有渴的症状时,胡老主张用小柴胡加石膏汤[4]192,石膏能加大清热除烦的力量,及时阻止津液损伤而止渴。
半表半里,即胸腔与腹腔,是诸脏器所在之地,病邪在半表半里时往往会累及其他脏器,而见腹痛、心悸、小便不利等,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因此当临床遇见病情较为复杂的干燥综合征患者时,可以围绕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大主证进行询问,谨遵“但见一证便是”的指导原则,从少阳入手进行辨证施治。
6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厥阴病实为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寒邪在此无直接出路而易郁而化热,出现口干、心烦等症状,而呈寒热错杂之状,是厥阴病与他经病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和少阳病一样,和解是其主要治则,病性属阴,因此常配伍具有温阳强壮的药物。厥阴病与口干、口渴治疗相关的方证有2 首,如《伤寒论》第326 条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寒郁化上热,则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口渴;下寒则见饥不欲食,因此治疗厥阴病证需要和解半表半里,清上温下[2]。本条条文虽然未涉及方药,但是参其证可用乌梅丸治之。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证的代表方剂,方中附子、干姜、细辛、蜀椒辛热,温下散寒;黄连、黄柏苦寒清热,解烦止利;桂枝通阳化气;人参、当归益气和血,扶助正气。乌梅酸涩,又渍以苦酒以增强酸性,一能防辛温发散太过,二能助清泄,三能补虚,故胡老认为乌梅丸妙在乌梅渍以苦酒[2]。
再如《伤寒论》第147 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太阳病五六日未解,向里传变,故见往来寒热、心烦的少阳柴胡汤证。复下之,津伤里虚,邪热陷于阴证,故见口渴、胸胁满且微结。此时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但已由阳证转为阴证,故本方证为典型的厥阴病证[2]。本方为小柴胡汤的加减方,方中柴胡、黄芩苦寒泄热除烦;桂枝、干姜辛温以散微结;瓜蒌根生津润燥;牡蛎逐饮开结,又能解渴。
7 小结
口干、口渴作为干燥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机复杂多样,现以六经为纲、以经统方将《伤寒杂病论》中与其相关代表方证整理如上。六经均与口干相关,有一些条文中虽未体现口干治疗,如少阴病篇,但是根据临床症状分析,方证对应,未尝不可。因此当运用六经方证理论辨治口干时,要仔细审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灵活运用,方能效如桴鼓。希望以上总结能为干燥综合征口干证治提供参考,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