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传播路径探究

2022-11-14张磊何华张彦

当代体育 2022年39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黔东南体育项目

张磊 何华 张彦

文章以“大数据”为背景,对阻碍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传播与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优化传播路径的策略。研究结果认为:黔东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存在区域局限性、传播路径单一、传播理念滞后。优化传播路径要革新传播理念,政府政策支持等多渠道发展,才能保障民俗体育项目长远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活动与讲话中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在主持2022年5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也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充分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映射,是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喜恶的记忆沉淀,是历代人民价值取向的思想呈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民俗文化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通过肢体展现,是民俗文化具体化、能动化的民族文化体现。民俗体育项目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传承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有利于民族文化认同,助力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当今网络横行的时代,依托“大数据”,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把民俗体育项目与“大数据”结合,创新传播方式。此举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与发展,充实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内涵,促进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建设与发展。

1 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概述

通过田野调查获得了前期课题的调研数据,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后,进一步证实了黔东南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体系庞大。目前,黔东南州保留了很多的传统村落,这也为更多调研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供了更好的论证基础。调研数据中显示,黔东南州世居的少数民族就有17个,苗族、仫佬族、侗族、壮族、瑶族、畲族、土家族、布依族、水族等等,光在黔东南州政府网上展现出来的传统村落就有二十五个。其中苗族、侗族人口数量较大,衍生流传下来的民俗体育项目也较多,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少,流传下来的民俗体育项目数量也较少,各类民俗体育项目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1.1 苗族民俗体育项目

据调查,苗族是黔东南人口占比最高的民族,分布黔东南州16个县市,苗族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最多,包含有竞技类、踩投类、角力类、游戏类、武术类、舞蹈类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深入调研,整理出独木龙舟、斗牛、交下上刀梯下火海等31項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有部分如跳绳、斗鸡、投飞石等民族特色不鲜明的项目。

1.2 侗族民俗体育项目

侗族人口占比仅次于苗族,侗族民俗体育项目众多,大多来源于生产生活、民间信仰习俗。据不完全统计有30项之多,项目主要有抢花炮、侗族花架、勾林、抬官人等,主要分布在黎平、从江、天柱等侗族村寨,且流传年代久远。

1.3 其他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

黔东南州布依族人口数量比较少,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布依族的丢糠(花)包、芦笙、斗雀、赛马、抱石比赛、托蔑球、“耍麒麟”等。岑巩县是黔东南州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土家族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古思州鼟锣、土家上刀山、土家踩铧口、土家族打飞棒、莲花十八响。水族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赛马、赛龙舟捉活鸭、打手毽、铜鼓舞、斗角舞等。瑶族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腰鼓舞、上刀梯、过火链、踩犁头、打陀螺、打花棍、长鼓舞、赛龙舟、摔跤等。黔东南州麻江县畲族人口最多,与苗、汉、布衣等族杂居。畲族的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粑槽舞、畲族赛马、跳月、打尺寸、竹林竞技等。

调查数据表明,黔东南州苗族民俗体育项目数量最多,达到31项,侗族仅次于苗族为30项,而布依族、土家族、瑶族、水族、畲族民俗体育项目均不超过10项,仡佬族仅发现1项(打篾鸡蛋),壮族目前还未发现特色鲜明的民俗体育项目,这无疑说明民俗体育项目的多少与本民族人口数量和分布区域存在正相关。

2 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传播困境

2.1 传播区域的局限性

黔东南是一处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在2017年的统计数据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全州户籍总人口的81.5%。其中:苗族占户籍总人口的43.3%;侗族占户籍总人口的30.4%;其他少数民族占户籍总人口的7.8%。因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居住在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文化交流活动相对毕设的环境,而少数民族民俗体育产生于各民族日常的生活劳动,因此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具有较大的区域局限性。虽然现状处于互联网时代,但是由于黔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偏远山区的网络应用水平依然较为落后。黔东南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也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36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2.0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黔东南州60岁及以上老年人比例增加,人口老年化现象开始显现,再加上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去更大的城市外出务工或求学,留在家乡的大部分为老年人,老年人利用互联网的水平较低,并不能发散性的传播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

2.2 传播理念的滞后性

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发现黔东南州在民间有一部分民俗体育项目还存在传男不传女、不传外姓人的传统传播理念。很显然,在大数据时代,这种传播理念是非常滞后的,不利于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和传播发展。校园民俗体育传播理念滞后,小学体育课程主要以体育游戏为主,开设有民俗体育项目的非常少,在课程中渗透民俗体育项目的就更少。有部分中学会开设民俗体育项目课程,但到高中阶段又被取消,例如剑河县第三中学、三穗中学、丹寨县第二中学。大多高校体育课都没有设置民俗体育项目教学,有开设民俗体育项目的学校采用的也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跟着老师比划动作,这种学习模式很难激发学生探究民俗体育项目文化底蕴的兴趣。因此学生也很难喜欢上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不利于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

2.3 传播路径的单一性

黔东南州大部分的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路径是通过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少部分民俗体育项目还可以通过每3年一届的州传统体育运动会和部分媒体。大部分的民俗体育项目活动是自发组织的,规模较小,以庆祝传统节日为主要目的,娱乐性较强,对外影响力较小。而且受到历史传承和地理环境影响,一般是在本民族内或者本地区发展,缺少对外传播的路径。

3 优化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传播的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传播制度保障

3.1.1 加强政策制度的引导性

黔东南各级学校、协会是体育文化交流传播的主阵地,学生对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与黔东南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密切相连。通过州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经过政策引导,加强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把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各个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县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本地区的各级学校开设民俗体育课程和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学习,加强各兄弟院校或兄弟地区的交流学习,多进行民俗体育的友谊切磋,增进交流,共同进步,积极引导辖区内的民俗体育项目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3.1.2 完善民俗体育项目的赛事组织机制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民俗体育项目应当学习已经发展传播比较成功的体育项目,借鉴它们的制度和方式,并以此为路径推动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向现代化发展。对民俗体育赛事组织机制进行完善,对于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一,在民俗体育赛事项目方面,要设置群众基础好,练习人群较多的项目,并进行合理的分组,尤其是对于群众基础好的群体类项目,在民间组织的比赛中设置民俗体育赛事分组时可适当细化,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参与到比赛中去,细化分组也可以让更多群众获得满意的成绩,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参赛积极性和成就感;第二,将竞技性民俗体育项目借鉴“功守道”“武林风”的发展思路,形成商业化的发展模式,表演性民俗体育项目可以更多的借助各项大型赛事、活动进行完美亮相,尤其在一些国际赛事或者活动上,将中国的优秀民俗文化让世界知晓;第三,把各个项目分为不同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学校体育比赛,在保存民俗体育项目特色的同时将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竞赛体系。总之,需要多渠道调动群众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兴趣,提升办赛机构的积极性与活力,才能保证民俗体育项目更持久的发展。

3.1.3 打造体育“英雄”,扩大影响力

黔东南州可以对参加民俗项目比赛的选手进行包装、宣传,树立“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互联网平臺、电视频道进行赛事直播,广泛传播民俗体育项目赛事,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文化。龙舟、独竹漂、陀螺、抢花炮、射弩等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优势项目,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例如麻江县下司龙舟训练基地就被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示范基地,被评为全国民族先进个人的基地谢翔云教练就可以作为“英雄”人物作为其他教练的榜样,继谢翔云教练之后,又有以文顺友教练带领的凯里实验高级中学学生龙舟队和独竹漂队伍项目就开展的很不错,多次代表黔东南州甚至全省参加全国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得金牌,为黔东南争得荣誉,更是进一步让贵州的民俗体育得到了很好的宣传。鉴于此,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可以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尤其是对黔东南州户籍的参赛选手着重宣传与包装,在每次的参赛前参赛中和赛后,着重将其刻苦训练、不屈不挠和勇往拼搏的体育精神进行渲染,全州人民民众一心为其加油打气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民俗体育“英雄”人物提高民俗体育项目的参与人群和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3.2 与时俱进,革新传播理念

3.2.1 紧跟时代步伐,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在“大数据”时代,各种信息流通速度非常快,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也需要进行变革,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借助媒体等现代通信手段,在保留民俗体育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统的传播理念,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优秀的黔东南民俗体育项目和民俗体育文化,喜欢上民俗体育。在大型的传统民俗节日时,黔东南可以邀请大众喜欢的明星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比赛,加强广大群众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特别是青少年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为更好的传承民俗体育打好基础。

3.2.2 加强民俗体育项目文化内涵的研究及传播

现在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对其产生的根源、发展、文化价值的挖掘较少。黔东南几所高校的老师应加强对民俗体育史料挖掘整理、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充盈黔东南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民俗体育项目的长远发展,充分挖掘民俗体育项目的文化精髓,强化民俗体育的育人功能。

3.2.3 中西合璧,取长补短

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其主要原因是现代的西方体育文化符合我国大众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向现代化转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的成功经验,在保留民俗体育项目特色的基础上,精简动作,整合成为青少年喜欢的民俗体育,然后依托新媒体的手段扩大宣传,并借助民运会提升民俗体育项目的影响力。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利用 “大数据”强大的分析功能,找到黔东南民族大众喜欢的民俗体育项目,以新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多渠道的优化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路径,解决民俗体育项目传播的困境,加强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发扬优秀民俗体育文化,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实现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黔东南体育项目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捕鱼节上捉鱼忙
遇见黔东南
补妆
诗书画苑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寻味贵州——黔东南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