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视角下统编教材“名著导读”探究
2022-11-14刘畅
刘畅
[摘 要]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以来,作为学习任务群之首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已提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统编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的有力支持开始受到重视。《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首次被选入教材,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教学研究价值。因此,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探讨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教学价值、教材编排情况及相应的教学启示,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9-0013-03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愈发受到重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划分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几年,一线教师开始聚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就初中学段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优化学生名著学习的一大途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全文简称统编教材)编写了《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板块,这是《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首次进入初中语文教材,这背后的文学价值和教学研究价值不容忽视。因此,从整本书阅读的角度探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教学价值、教材编排情况及相应的教学启示,显得尤为重要。
一、书目的教学价值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纪实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成为初中阶段的必读名著书目,肯定是因为其背后潜藏着丰厚的教学价值。书目的教学价值直接关系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设置。本文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将从知识梳理、能力提升、策略建构、精神成长四个方面来分析该书的教学价值。
(一)知识梳理
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涉及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文学常识,是一部长征时代背景下的纪实革命著作,属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典作品”,有利于“革命传统教育和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开展。要读好《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学生首先要对该作品的创作时代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把握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基于现实、叙写现实的特点。学生应通过阅读更好地理解作者斯诺在革命根据地实地考察和采访对话的不易,深刻地感知这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的文学价值。
(二)能力提升
通过阅读本书,学生能培养提取显性信息组合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感受斯诺在写纪实作品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他的情感倾向。通过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语文名著阅读题不难发现,考查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以及评价鉴赏作品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的能力,成为趋势。因此,学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中掌握的阅读方法和养成的阅读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中考等选拔性考试。
(三)策略建构
通过《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纪实作品的阅读策略,如通过阅读序言、目录,跳读正文等,迅速建立起对作品的整体印象。这能助力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和独立阅读。另外,通过《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建构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课型体系,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借助典型环境和典型特征辨识人物的形象。《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发生在长征时期的故事,学生必须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立足長征这一典型的环境,才能消除自身与作品之间的时间隔膜,真正进入作品。教师可以在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阶段,让历史教师帮忙补充介绍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很好地做到学科融合、学科互补,而且能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红星照耀中国》开展跨界阅读。该书被改编成很多艺术形式,如2006年同名的话剧、2012年同名的纪录片、2016年同名的电视剧以及2019年同名的电影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这些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原著中语言文字的魅力。
(四)精神成长
整本书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来说,不只是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策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长,将阅读的作品与自身经验或外部世界形成联结。就《红星照耀中国》而言,其当代的价值就是学生通过阅读可深切感受红军将领和红军士兵的优秀品质以及他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进而树立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培育深厚赤诚的革命情怀,养成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忍品质,了解并学习优秀革命传统。当代青少年应积极了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主动培养优秀品质。
二、教材编排及相应的教学启示
统编教材是在汲取各地不同语文教材的实践经验,吸纳各家教材之长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对于首次进入语文教材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统编教材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参考,给教师开展《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研读不难发现,统编教材中的《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板块基本上是按照预读、通读、研读的顺序编排的,这大体上符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预读:生成阅读动机,拓展阅读取向
“阅读取向,通常指的是针对某种类型作品的读者阅读的内在动机和意向。”整本书阅读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有:书目篇幅较长,这让处于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纪实作品以真实史料为依据,这让一些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完成完整的阅读流程;受阅读取向影响,阅历少的学生往往不会选择将历史性的纪实作品作为自己的自主阅读书目,大多倾向于阅读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基于上述原因,开展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应注重作品的预读,使学生对书目的内容有所了解,从而激起阅读兴趣,生成阅读动机,拓展阅读取向。统编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名著导读”开头引用了胡愈之和白修德的话来证明《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学生的阅读造势。接着介绍了斯诺的创作动机。斯诺的疑问“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怎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等,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生成阅读动机。该部分内容启示教师可以运用问题激趣法来开展此书的教学。通过问题导入,层层递进,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头部分还提及了《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这同样可以为学生的阅读造势,使他们怀着崇敬之情探寻书中的奥秘。
“名著导读”中的“读书方法指导”部分提供了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建议。根据班杜拉的交互决定论可知,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对该书的认知会影响其在阅读中的行为,因此改变认知,强化期待,便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纪实作品以真实的史料为基础,这让一些对相关年代的历史和背景了解不深的学生不爱读、不愿读。因此,在激趣时应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兼有幼稚和成熟的特点,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思考探究,并获得一定的肯定和成就。这些心理特点也会反映在其阅读行为上。
教师可以利用序言、目录等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单篇阅读的篇幅较短,所需时间不长,可不提前建立对全篇的印象;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长,阅读的战线通常拉得比较长,若在预读阶段未建立起对全书的印象,在通读时便很容易出现看了后面的内容遗忘前面的内容,缺乏整体观的问题。艾比·马克思·比尔指出,直接从开头读到结尾并不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如今一些学生喜欢拿到一本书就开始从头到尾地阅读,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应先建立起对全书的整体印象,再在此基础上阅读全书,以使阅读效益最大化。《红星照耀中国》是以“探寻红色中国”为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在通读这一作品之前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全书的框架,在脑海里生成阅读地图,获取知识背景,培養整体意识,树立整体观,从而在通读时通过快速填充细节,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通读:过程性写作与联结
统编教材强调在通读时要随时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发展线索。在教材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和发展趋势图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此外,统编教材还建议边读边做摘记、写提要。摘记与批读息息相关,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批读强调边阅读边做批注。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批读什么”和“怎么批读”。教师可以开设批读课,给学生做批读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批读纪实类作品。批读课致力于在整本书阅读之前,通过具体的案例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时做批注。此前,一些教师的整本书阅读研究忽略了批注的重要性,但边阅读边做批注确实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开设批读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将习得的方法技能迁移运用。参考熊少华、赵渊博等教师对批读课的理解和实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层级,笔者将《红星照耀中国》批读课的教学指导流程归结为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作品的类型确定批读侧重点;第二步,给学生做批读示范;第三步,组织批读成果交流会。教师要通过批读课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批读的重点,明白“什么该批,什么不必批”,同时使学生明确,“批读”的“批”不是最终目的,“读”才是。
“写提要”涉及写作能力。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撰写梗概、提要的能力。做批注、写提要这样的过程性写作使得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阅读能力,还能提升写作能力。
同时,“读书方法指导”部分还提及了联结这一阅读策略。联结即把阅读的作品与自身、外部世界进行关联,达到作品、生活经验和世界的统一。一些学生在阅读纪实类作品时,只会去了解其中提及的事件,而不会将这些事件与自身实际和所处时代相关联。比如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部分学生只了解了红军生活和战斗的情形,而没有联结自身实际学习红军战士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还忽视了斯诺探求真理的敬业精神。
(三)研读:专题探究与对照阅读
整本书阅读绝不能止步于预读和通读,预读是前提,通读是基础,它们均服务于研读。通读结束之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研读。针对研读,统编教材主要推荐了专题探究和对照阅读两种形式。
教材设定了三个专题。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聚焦的是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气泡图、人物卡片等,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将领的经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他们性格和品质方面的相似之处。专题二“关于长征”聚焦与长征相关的事件和情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勾画出长征的路线图以及圈画出重要事件发生的地点,以更为直观地了解红军的长征。专题三“信仰与精神”着重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红军的信仰和精神,并联结自身实际和所处时代谈谈长征精神的传承问题。在研读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任务反复多次阅读作品,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还应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使用阅读策略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进行独立阅读和自主阅读。
对照阅读引导学生将相关作品中的人、物或情节进行关联和比对,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照阅读方面,统编教材推荐了王树增的《长征》和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阅读这两本书与《红星照耀中国》,从而让学生建构此类作品的阅读体系。通过《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让学生接触并学会纪实作品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并灵活地将它们运用到其他同类型作品的阅读中。教师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践情况灵活安排测评环节。
在《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内容重构策略。内容重构策略指的是在通读完全书之后,将某个人物和某个事件的相关信息组合在一起,以重塑完整的人物形象,重构事件全过程。如可以重构不同红军将领的革命经历,从而对整本书的脉络以及相关人物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整体感知。通过内容重构,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整本书的各个方面,厘清事件发展的始末,重塑人物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统编教材对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指导十分明确,没有提出太多条条框框限制教师的发挥。统编教材对《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板块的编排,提醒教师应由教学生阅读“这一本书”转变为引导学生掌握“这一类书”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探索阅读门径,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希望本文对统编教材中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板块的分析,能够对一线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所启发,同时能够有利于现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完善,并催生一定的教学思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志静.大学生消遣性阅读取向刍议[J].广西高教研究,2002(2):105-107.
[3] 比尔.如何阅读[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