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转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022-11-14刘维
刘 维
(哈尔滨理工大学财务处,哈尔滨 150080)
引 言
我国高校的职能不仅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承担着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及文化传承和创新。这每一项职能的履行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能否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财务管理进行正确引导,关乎高校的生存发展,关乎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高校的财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本文以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模式下财务工作的变化特征为基础,详细分析了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模式下的变化特征
一般来说,高校财务管理的总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和自筹收入两方面。其中,自筹经费包括了科研收入、事业收入、捐赠收入、集资和银行贷款等几大类。在高校总收入中,国家财政拨款占据的比例最大。随着国家缩减相关经费,采取了“过紧日子”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安排的基础建设支出减少,教育部对高等教育预算的支出也逐年减少。所以,单纯依靠财政补助收入已不能成为一种常态,高校财务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发生着变化。
(一)财务管理目标多样化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双一流”高校建设竞争逐渐增强,为提高办学质量,各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对于资金的需求和国家财政紧缩的矛盾也就愈发明显。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经济效益,各高校明显改变了财务目标,将财务管理职能从传统单纯财务记账功能转向对资金筹措、分配,以及使用效益方面的宏观管理职能,发挥资金风险管理要求,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二)财务管理范围扩大化
传统高校财务管理范围仅限于对收入支出状况进行实时记录,依据静态的财务数据资料进行局部、分散的记录,以保证收支平衡。随着国家财政支出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高校财务工作范围已从核对、记录、计算、整理等简单重复性工作范围,转化为资金筹措、预算管理、资源配置、资源管理和监督控制等方面的全过程,各环节动态管理,财务管理范围不断扩大。
(三)财务管理性质多重性
进入市场经济新时代,任何企业和事业单位都在转变传统财务思维,试图以市场思维,通过财务审计来全方位把握企业财务来源去向,并以此为核心做出符合经济效益的市场决策。高校虽然是传统事业单位,但其办学环境已然发生重大变化。从高校财务收入组成来看,除了单一政府拨款,还有相关校园场地出租、设备出借和产业收入等具备市场经济化的收入来源。那么高校财务管理也不仅具有计划性质,更有企业性质,财务管理要求不拘泥收支平衡、预防国有资产流失等社会管理职能方面,还要经济有效、预防财务风险等市场绩效管理方面,具有多重性质。
(四)财务管理作用内涵化
随着我国高校的规模化扩张,高等教育已然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事业和招生规模趋于稳定,进入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建设的关键时期,高校内涵建设成为高校可持续和高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而高校财务管理资金应用方向也随着高校改革路径转向内涵建设,如何利用有限的投入资金实现高校质量发展的最大化,用先进有效的财务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为其内涵建设提质增效,成为财务管理发挥诸多作用必须探讨的问题。
二、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模式下的问题挑战
(一)财务风险意识不强烈
市场环境是多变和不稳定的,高校随时有可能面临资金筹措不足导致的现金支付困难,或者因办学效益不高导致的收支性财务困难。但是,一些高校却对此选择视而不见,缺乏必要的风险预判意识。
首先,高校收入结构单一,虽然普通高等院校收入来源种类丰富,包括了财政拨款、自筹资金、投资收益和事业收入等几大板块,但资金依赖性最高的还是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的收取,但由于国家财政政策紧缩,加上高等教育竞争加剧,财政拨款和学生生源这部分收入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冲击较大,给学校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
而对于高校自筹资金来说:一方面,捐赠资金和其他集资收入数额十分有限,学校吸引资金能力不足,可收纳资金数额较少;另一方面,对于投资收益,高校又没有专业的投资团队,投资渠道仅限于将闲散资金投入银行,赚取少量的活期利息,或采取侥幸心理购买一些高风险的股票债券,不顾遭遇经营风险时负债率过高的可能性,以“高风险赌高回报”,加上其他开源性收入过少,没有额外资产保障,很容易遭遇结构性财务困境,陷入恶性循环的财务陷阱,结果只能是空拿勇气承担可能造成的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学校资产运营也存在很大问题。比如,重复购置固定资产、反复购入闲置设备、大量建设闲置房屋,不仅增加了资本性支出,还因其资产周转率低、流动性差、设备更新快和报废资产处置周期较长等原因,造成了资产的严重浪费,导致资金周转效率低下,扩大了潜在风险。
最后,学校预支款金额较大,催缴的不及时导致学校垫付资金较多,加上高校建设需要,产生了一笔庞大的支出需求,导致高校常常入不敷出,给财务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是高校管理的核心,而内部审计则是内部控制的重点。高校内部控制发挥不得当,没有健全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导致高校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各部门内部控制协调性欠缺。
首先,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是要合理设置部门机构、规范制度机制,也就是解决“由谁负责,由谁担责”的问题。高校通常都是采取学院和部门负责人管辖范围内的相关事项模式,将教职工排除在内部控制之外。同时,对于审计部门、纪委部门等外部监督职能部门,都处在高校党委行政领导的控制之下,加上财务管理职能和纪委工作等混合办公,审计监督部门往往被边缘化,审计工作受制于校长等高校领导分管之下,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得财务报告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包括权力、人情和徇私方面的干预影响,缺乏权威性和说服力,不能很好地对接真实情况。
其次,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只关注招生就业、预算执行和基本收支等简单的记账功能,内部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在人员上没有涵盖生源之外的教职工、投资人员等和财政工作相关的人员,在业务上也没有渗透高校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在各个过程中只单纯注重事后审计,忽略事前监督、事中控制的财务管理工作,导致问题产生后很难基于源头决策分析问题,提供基于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
再次,高校内很多人员都把财务控制当作是财务部门简单的核算工作,并不把内部控制功能融入财务控制作用来思考,导致校内很多部门不与财务部门积极配合,严重影响相关工作有效进行。
最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系统不完善,导致制度本身出现问题,造成管理混乱前不能有效预测未来风险,对问题常常突发应急,不能提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审计方式方法不规范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存在制度上的不完善,在很多细节层面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财务预算编制的不规范、财务报表的不真实、财务信息的不公开等,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重要性。
首先,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严谨。部分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为了方便,避免操作麻烦,只以上一年度的可支配收入和预算支出为基础简单进行同步增减。不考虑现实需要、不进行实际论证、不融入定量分析,凭感觉和经验做事,再加上本来高校很多支出也是马虎支出,随意使用,没有进行精准经济的考量,导致每年的预算编制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造成对“钱为什么花,花在哪些方面,怎么有效花”的问题缺乏明晰的概念和精准的细化。此外,预算执行缺乏硬性强制,没有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也没有根据实际变化的灵活分析方法,导致预算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
其次,高校的财务报表功能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核算上,并没有对效益考核、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深入财务分析。财务分析范围狭窄,缺乏权威性、统一性的财报标准,只针对会计报表提供数据进行大概分析,马虎应对,不重视对问题、风险和收支变化动态因素的考量。加上高校不重视财务分析作用,一年编制一份年报,很少甚至几乎不按照月度、季度的时间段编制财报,导致财报根本不能很好且及时地反映高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降低了高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关注度。
最后,财务信息不够公开透明。目前,高校因为财务管理工作置于领导层的控制之下,没有完全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保障,导致财务报告往往因为涉及敏感人际管理、人情利益而被人为操作篡改,隐蔽淡化。高校财务信息普遍存在不及时、不公开、不真实的情况,信息公开平台的缺失、信息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财务信息暗箱操作,其说服力大为降低,严重制约了财务信息公平公开公正的工作质量。
(四)资源配置管理不充足
高校财务资源分为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硬性资源主要包括办公用房等各种办学场所,图书馆、校舍等附属业务设施,以及多媒体等多样的办公设备。软性资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教职工福利、学生资助经费等。然而,高校在这些财务资源配置上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高校财务资源总体数量不足。由于高校在近几年来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上涨的同时,是教育资源设施的配备不足,不仅包括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的教学资源短缺,还包括了学生宿舍、食堂等基本生活保障设施的不充足。财政拨款的紧缩,支出需求的增大,只能迫使高校选择贷款的方式,暂时解决资金缺口,扩大校区建设,以临时解决当前的问题。与教育设施严重不足相矛盾的是,很多高校财务资源的空置浪费严重。很多公立高等学校因为政策优势,享有大量资金拨款,而学校将大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一大批闲置资源留在校园,加上又缺乏管理,出现了“建设多、管理少”的尴尬局面,使得很多设备不到使用年限就报废,办公场所超预算建设而空置,造成一大批国有资产的浪费,也没有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次,高校还面临财务资源分配结构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高校财务资源的支出比例大部分都用于支付人员工资、奖金和办公补助方面,尤其是办公人员的交通费、差旅费和用餐费更是高占比。相比之下,用于一线教学的费用却少之又少,占比极为有限,本末倒置。除了财政拨款等收入,网络教育等事业收入又不能进行很好的成本控制和核算,收入大部分用于支付活动支出、管理支出和劳务报酬,甚至出现支出反而大于收入的局面,大大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最后,在教学设备的购置方面,随意分配购置资金,导致设备重复购买现象严重,并且权限化通用设备,导致设备多余和错置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财务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高校的长远规划。
三、高校财务管理转型模式下的开源节流
从开源方面来说,高校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教育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其他收入。整体来说,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和自筹两个方面。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呈缓慢增长趋势,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只能从自筹方面入手,整合好现有资源,利用自身的技术、品牌优势,发挥经济效益,增强资金筹措能力。
(一)提高教育事业收入
教育事业收入包括科研收入、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收入、网课收入等,应用高校自身专业知识资源,发挥教职工及学生的智慧知识库作用,通过主动牵头科研管理部门,协调上级部门、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利用高校学科知识优势,承接大到国家科技项目、企业管理项目,小到校园成人学科讲座、利用慕课等网络平台开课,多渠道开展科研协作、成人教育和智能课堂等收入路径,促进知识资源转化为财务力量。
(二)提高资产经营收入
高校要有效利用校内闲置资源。对于校内闲置的房屋等建筑物,可以采取出租的方式取得租金收入。并且对于校内体育场、游泳馆实行分时段开放,通过收取一定费用,允许校外人员租场培训或者体育锻炼,还可以鼓励场馆内有资质的学生开展特色教练培训课,吸引外来人员积极上课,赚取额外的场地费用。同时,还可以整合校园内部各测试资源对外提供服务,将不经常用的教学设备出租、出借给需要人员,加强设备保护管理、应用管理,以合理增加收入。
(三)提高集资捐赠收入
高校作为以知识输出、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本身就具有吸纳社会公益性投资捐赠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应当利用媒体等舆论力量积极宣传社会捐赠,奉献教育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捐赠氛围,打造具有情怀的捐赠文化,让社会人主动认识到投资高校,投资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校友资源,加强校友联系,通过互联网等大数据技术开办校友平台、校友群,增加人文关怀,增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黏性,主动吸引校友投资建设母校,表达合理诉求。
从节流方面来说,财务资源管理不仅需要多方面开拓收入渠道,更关键的是要提升财务资源配置效率,把控开支,做到每一分钱都有效支出,通过精密、细致的财务管理工作,把握收支平衡,将高校经营管理活动控制在预算范围,实现财务的可控性和效益性。
(四)完善财政预算编制
高校财务管理要重视财政预算编制,基于上一季度的支出报告,充分结合现实需要,衔接高校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做出细致到月度、季度和年度的财务预算计划表。在内容上,要有动态调整空间,扩大预算回旋余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计算刚性支出项目,缩减不必要的支出,明确最低预算支出,将节约出来的资金放在更有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的领域,做到“把钱用在刀刃”上。
(五)加强支出绩效管理
首先,财务管理的岗位、人员配置、活动内容和管理环节都要建立具体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将可能性支出结合每个部门的实际需要,做出科学预判,做到对每个部门的总体支出有大概的预算。此外,对于所有支出,都必须做到有证可依、有据可查。在支出记录时,做好根票记录和人员记录,实时监控资金使用情况,并将资金使用效率、财务监控情况等作为部门、人员的硬性考核标准,对接人员薪资、福利水平,以此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计划、有控制地高效进行。
(六)高效整合校内资源
合理配置高校财务资源。首先,要促进校内设备、场馆共享,将校内已有设备、场馆等资源进行登记,综合统计。对于要用的设备,积极鼓励师生共享,优先使用已有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学习,并要合理保护。对于闲置设备,则采取出租、出借的方式进行处置,做到资源不浪费。同时,要整合高校已有人才资源,除了提供富有竞争效应的薪资体系,还要为人才资源提供增加收入的多种渠道,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科研项目、课堂平台和就业资源,让校内人员在完成学院工作学习的同时拥有更多发挥余力的机会,同时,减轻人才薪资方面财务资源的压力和无差别对待的浪费。
结 语
我国高校面临的财政压力仍然很大,特别是在国家财政拨款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高校更应该做好资金的有效管理,开源节流,针对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及挑战,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