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2022-11-14

活力 2022年7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育人

史 磊

(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沈阳 110102)

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国外一些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诋毁;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人先立德,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高校师生写信、回信,在座谈时也曾谈及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四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总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四史”教育并不等于“四史”课程。“四史”教育重在育人,学生通过学习“四史”,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从思政课育人和其他课程育人两个方面出发,基于管理、教师、课程、实践四个方面探讨沈阳高校“四史”教育的实施路径,从而促进沈阳高校更好地开展“四史”教育。

一、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沈阳高校党建平台作用发挥不充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网络资源。然而,目前沈阳高校大学生缺乏系统学习“四史”理论知识的网络平台,“四史”理论知识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来获取。基于上述问题,高校党建平台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党建平台的建设并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协同机制。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都应被调动起来,建设党建平台和充分利用平台,将“四史”教育内容按照时间脉络、人物、事件等内容以模块化形式融入各高校党建平台。在融入过程中,不能将原有纸质内容简单照搬成视频化内容,应充分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还原历史,以史鉴今,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

(二)沈阳高校校园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度不高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校园当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是校园中全部的人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道德规范。“四史”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办学特点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四史”相融合,使学生了解历史、坚定政治方向,为学生指引目标责无旁贷。校园文化与“四史”教育的融合应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推进。物质层面上通过校园建筑、校园设施设备、校园图书资料直观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学生能够对“四史”的人物、事件有所了解和感悟。精神层面上通过校园开展“四史”活动和“四史”实践,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思想,将“四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践体系缺乏系统化

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加以保障。然而,目前沈阳高校对于“四史”教育实践还处于初步探索中,没有形成体系和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四史”教育实践是推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加强第一课堂课程改革(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完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第三,积极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在“四史”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重视各项实践活动纵向的一体化和横向内容的统一性,使“四史”教育实践体系系统化和完整化。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有所感悟,将情感体验转为理性思考,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施路径

(一)增强高校行政管理主体对“四史”教育的重视

1.加强责任意识,落实、落细“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以党史为主线,将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统一贯穿起来。“四史”内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不能将“四史”割裂开来看问题。“四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四史”教育的内在本质在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因此,“四史”教育并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需要高校多部门协同配合,从学校领导的顶层设计到党建部门的协同配合,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各环节责任落实应具有高度连贯性和系统性。同时,应在落实、落细“四史”教育基础上结合校史、院史和教师发展史落实工作,制定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部署“四史”教育学习的整体计划,使“四史”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而不是浮于表面。

2.建设“四史”教育团队,提升“四史”教育地位

“四史”教育团队建设是开展“四史”教育的基础。建设“四史”教育团队,不能单纯局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团队的建设,应以高校党政领导团队为顶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部、专业教师为中坚,以学生社团和学生会为基层,逐级逐层有步骤、分层次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长效的完善机制。目前,由于“四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团队的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匮乏,限制“四史”教育内容与课程知识点的融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协同机制和激励政策,保证“四史”教育在高校积极有序地开展。

(二)提高教师对“四史”教育的科学认识

1.转变教师对“四史”教育的认知,正确引导课程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教师首先要对“四史”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认知,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牢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学习“四史”教育内容时务必保持政治清醒,在认真研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分析问题,拒绝片面、主观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分析看待问题,用事实和公理澄清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更好地固本培元、正本清源。

2.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深挖“四史”教育育人资源

教师自身要明确“四史”教育内在的区别与联系,实际工作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四史”教育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历史,还包括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四史”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党史中蕴含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红色政权的奋斗精神;新中国史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经历磨难,所取得辉煌成绩;改革开放史是中国人民的历史转折点,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强起来到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四史”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四史”中蕴藏着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链条,这些精神都是宝贵的育人资源,对激励当代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现实意义。新时期的教师首先自身应具有思政素养和能力,在分析“四史”内容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评析,挖掘“四史”中的育人资源。

3.拓展教师思维,延伸“四史”教育方式

“四史”教育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和网络平台教育是“四史”教育延伸的重要方式及途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四史”教育纪念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四史”教育主题活动,将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内化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四史”内容。网络平台教育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网络平台教育不受时间、场所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更新内容,供学生进行学习。同时,网络平台能够转变传统图文学习资料的学习方式,以视频资源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够使学生入脑入心。

(三)抓住课堂教学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

1.思政课是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施的主阵地

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政治引领要求,即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师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了大量的“四史”知识,但是并没有单独将“四史”作为独立课程体系呈现。从现实情况来看,“四史”作为独立课程呈现,以及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时代课题,无论是四史课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四史”教育的范畴,对高校加强“四史”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的主线和主题,应利用原有课程体系融入“四史”内容。在融入过程中,应注重其教育意义的发挥,明确课程与教育的关系。教师应结合历史来看现实问题,从世情、国情和党情出发,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教师应选用多样化教学手段,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能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深入探究,重塑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

2.课程思政是沈阳高校“四史”教育实施的新方向

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课程育人,这里所说的“育人”是指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他各门课程也要发挥育人作用。课程育人与教书育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书育人是一种自发行为;而课程育人是自觉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向性。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指明方向,所有课程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这里的五个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六个教育高度契合,充分说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遵循隐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结合专业知识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利用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育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专业课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是隐性含蓄的,借助专业知识优势能够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学生更能接受;其次,专业课实施思政教育形式多样化,专业教师运用恰当时机更贴近学生实际;最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要高于单纯的思政课学习兴趣,学生内化效果更好。“四史”的不同阶段与时期,都有大量的典型事件、先进人物、先进理论和先进思想,这些资源都是育人资源。教师通过挖掘专业知识与“四史”的切入点,融入专业教学中,这是“四史”教育的新方向。

(四)采用多样化实践形式开展“四史”教育

“四史”教育是动态的,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一方面,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在当前世界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能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艰辛历程,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然而,“四史”教育发挥育人作用需要学生在不断实践中形成,采用多样化的实践形式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首先,应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将原有的线下教学,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混合式教学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学时不足、讨论不充分、课堂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其次,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四史”教育。教师在课内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课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四史”校园活动、建立“四史”实践基地、参观红色纪念馆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注重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实践形式,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协同育人。

结 语

在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必须发挥思政课程育人作用。一方面,这可以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能力和思政资源挖掘能力,将专业课程融入“四史”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思政课程改革。思政课程中融入“四史”内容,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四史”教育协同育人一体化机制,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探索“四史”实践路径。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