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14赵瑞雪
赵瑞雪
(辽宁省旅游教育中心,沈阳 110031)
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保护传承“非遗”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非遗+生态旅游”“非遗+特色小镇”“非遗+精准扶贫”等发展模式,通过提高乡村文化水平,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乡村和谐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一、乡村振兴、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根据对城乡发展现状及社会客观需求进行分析,所做出的战略布局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相对于城镇化建设来说,乡村振兴战略与其相辅相成。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新时代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等与文化相关的战略发展方向。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乡村文化的底色。乡村文化是传统乡民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乡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和生活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尚未如此急剧之前,中国的传统乡村是比较具备人情与智慧的,一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了乡村文化的精髓与灵魂。传统的乡村相比于城市发展来说比较落后,大部分村民需要依靠农田耕作与手艺生计,而且大部分乡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自然也有一套适用于乡村的价值体系。乡村人群比较崇尚自然,尊重农耕规律,尊重自然的秩序。通过这些有条不紊的生活,也使得乡村呈现出一个平衡而又朴实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沉淀与承袭。不过随着城市化的变迁,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一些村民表现出对现代化生活的渴望,在向现代化生活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忽视甚至是遗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本应该成为乡村产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正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国已经逐渐开始实行乡村振兴下的非遗保护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表现形式。例如:南北方都广为流传的社火、庙会、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深受乡民喜爱的皮影戏、评剧、歌仔戏等地方小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保留的满族地秧歌、蒙古族马头琴、侗族大歌;各民族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刺绣、编织、游艺、营造等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承袭乡村文化的文化空间,成为维系乡村文化的载体和纽带,生动鲜活地展现着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保护传承利用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对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制约乡村文化非遗保护发展的原因
(一)城市化进程冲击乡村文化认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客观现实,植根于中国农村的乡村文化正在日渐衰落。
一是乡村文化载体的消亡。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吞噬着农村大片土地,承载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亡。中国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村落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村落都承载着一方独特的乡土人情。它的消亡并非简单地理意义上的消失,其数字背后映射的是乡村文化快速消逝的脚步。
二是乡村文化传承者的消减。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只剩下老人和儿童留守乡村,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正在大规模地消逝。
三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淡化。文化认同是一种群体文化认同的感觉,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它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而且化为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表达等。随着新一代农村青年经历再社会化,他们越来越多地接受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逐步淡化了乡村生活的习惯记忆,基于地缘与血缘关系的乡村文化对他们的吸附力越来越弱,乡村文化认同正在逐渐淡化。
(二)非遗保护发展观念因循守旧
观念因循守旧是制约乡村非遗保护发展的主观原因,其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地方乡镇政府对非遗的保护认识不够。片面地认为非遗只是农家的“小作坊”,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地方政府政绩和经济发展助益不大,所以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扶持不力。
二是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普遍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仍然采取落后保守的手段把非遗“保护”起来,没能实现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部分非遗项目保护单位仅仅做到了保护非遗文化基因、文化样态、文化事项不被破坏,而没有做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想办法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和“利用发展”。
三是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观念保守。他们打着“原汁原味”的旗号,只是一味“原始”地传承着自己的非遗技艺,还延续家族内部传承,甚至是“传男不传女”的保守观念。作为掌握非遗核心技艺的“关键少数”,传承人观念守旧直接制约着非遗更好地传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一)非遗保护发展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将非遗与旅游融合纳入重点发展工程。“非遗+旅游”正在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锐力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旅游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为非遗“活态传承”寻求了新的路径。非遗作为地域特色鲜明、乡民世代承袭、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天然优势,成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旅游作为一种生活体验,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与非遗的衣、食、住、行有着高度的关联。乡村非遗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既能把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激活和利用起来,促进生态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和壮大,又能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
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151处旅游资源,“山、水、林、洞、泉”种类齐全。桓仁满族自治县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在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枫林谷、虎谷峡等国家4A级景区,普乐堡镇、雅河朝鲜族乡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将朝鲜族农乐舞、满族萨满舞、张氏喷儿乐等非遗项目引进景区进行展示展演,有效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同时,桓仁满族自治县建立了桓仁木版年画工坊和销售中心,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亲身体验木版年画制作,并将完成的文创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带回家,大大提升了旅游体验和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桓仁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山区,借助独特的生态区位,清代以来一直盛产水稻,曾被御赐“官地”和“京租”的称号。桓仁因地制宜,利用非遗项目桓仁京租贡米栽培技艺,将每年的8月22日确定为“京租稻文化节”,在当地旅游旺季宣传推广“京租稻”特色旅游农产品,促进桓仁优质稻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非遗保护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
“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是特色产业、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美丽宜居全方面发展与融合的现代化城镇。国家计划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辽宁省结合本省实际,将特色小镇分为旅游风情类、文化体育类、创新创业类、现代农业类、健康养生类、温泉康乐类、历史经典类和高端装备制造类等八个类别。
辽宁盘锦市大洼区位于大辽河及双台子河(辽河)下游入海口,辽东湾东北岸,下辖15个乡镇,其中田庄台镇、二界沟镇、新立镇、赵圈河镇等乡镇入选辽宁特色小镇。同时,大洼区还拥有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国家级2项、省级6项、市级29项、县级55项。项目涵盖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技艺等类别。这些非遗项目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起到了提升当地辽河口“渔雁”文化价值、助力小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大洼区独特的辽河三角洲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小亮沟苇编技艺项目凭借当地得天独厚的苇草产地优势,逐渐发挥非遗资源优势,形成特色纬编产业,研发出包括生活用品、包装品、工艺精品三大类别,近200种苇草编织产品,远销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田庄台镇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盘锦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入选首批辽宁省历史文化名镇。田庄台镇在积极改造提升古街的同时,打造“田庄台小吃”的文化品牌,将以胡家烧鸡、刘家果子、王把切糕等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和非遗项目,共计26项传统饮食、上百种小吃请进“古街”,吸纳小镇就业人口1000余人,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田庄台小吃正在以其独特的“盘锦味道”,成为与盘锦大米、盘锦河蟹齐名的盘锦美食文化品牌。
(三)非遗保护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实践,在一定地域内世代传承,其突出的地域性和口口相传的传承方式,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陆续开展了“非遗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非遗扶贫举措。确定了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支持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工作格局。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应当充分发挥和调动政府、传承人、高校及社会力量等各方面形成合力,从政策、资金、人才、产业项目等方面协同推进,精准扶贫。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推进实施国家战略发展的主体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不仅编制出台了《辽宁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施意见》,还组织推荐非遗传承人评选辽宁“大工匠”,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文旅部非遗扶贫项目和资金,为非遗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扶持的“盛京满绣”扶贫车间项目,为葫芦岛市建昌县贺杖子乡捐赠了50套满绣设备,增派了扶贫干部和非遗传承教员,为当地留守农村妇女传授刺绣技艺,帮助她们增收脱贫。
(2)传承人做好“邻头雁”。传承人既是非遗核心技艺的掌握者,也是传授者、传播者,他们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实践着师徒之间传、学、练、做的传承过程。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夏丽云发挥“领头雁”作用,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锦州凌海、义县等地区千余名居家妇女加入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队伍,实现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乡村留守妇女居家就业,每年创收80余万元。
(3)明确产业化方向。发展非遗产业,带动当地就业,最主要的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非遗资源特色、生产材料、人员结构、市场定位,确定非遗产业方向,才能实现“精准扶贫”。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以盛产岫玉闻名,被称为“中国玉都”,现有家级非遗项目岫岩玉雕,国家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县级传承人7人,从事玉雕技工人员约600人,其中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约30人。岫岩玉雕产品已发展到7大系列上千个品种,岫岩玉器加工企业3115户、零售企业5050户,已经成为岫岩县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4)搭建“产学研销”一体化合作机制。
一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研究能力,研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要的非遗文创产品,提高技艺传承标准化,提供普通农妇和工匠的传授效率和技艺水平。
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借助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的行业优势和管理经验,为非遗注入现代化的行业标准和管理理念,促进非遗向产业转化的进程。
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上直播、“抖音”发布、“淘宝”销售等多种形式打开宣传和销售渠道,以实际经济收入反哺非遗传承,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结 语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是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最好的诠释。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积极实践摸索以非遗为载体,融合生态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精准扶贫项目等有效举措,传承乡村文化,激发乡村活力,带动乡村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最终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