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发展中“幸福悖论”问题的探索性思考
——结合对重庆市渝北区的调研
2022-11-14王春林
王春林
(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党校,重庆 401120)
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于小康之家孜孜以求。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基本小康,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又一座丰碑。广大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笔者从2006年以来,连续16年对重庆市渝北区城乡群众生活的幸福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分析发现渝北区出现了“幸福悖论”情况。
一、渝北区的“幸福悖论”情况
从2006年到2012年,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城乡群众生活幸福情况进行了连续四次的跟踪调研,没有发现“幸福悖论”问题。随着渝北区成长为重庆工业第一区,再到重庆经济第一区,城乡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呈现正向提升状态。对比调研数据可以看到:在家庭和睦、人际融洽、城乡和谐、未来希望方面总体幸福,不断提高;在自家与邻居、农村与城镇、城郊与山区、目前与将来的对比中具有正向性:城乡基层干部普遍比身边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城镇居民普遍比农村居民感到生活幸福,城郊居民普遍比山区居民感到生活幸福,普遍感到将来的生活将比目前的生活幸福。
发现渝北区出现“幸福悖论”问题,是在2021年的“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调研中。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开启“十四五”发展的起步之年。2020年,渝北区的GDP达到2 009.5亿元,成为重庆市第一个GDP迈上2 000亿元的区县;常住人口达到219万人,是重庆市第一个常住人口超过200万人的“人口第一区”;城区面积达到202 km,是重庆最大的中心城区。此时,笔者开展了“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调研。
“全面小康 幸福渝北”调研以无记名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对象有全区的社区书记主任、农村村书记主任、部分机关干部和国企人员、具有代表性的城乡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家长。收回问卷780份,其中南部城区有468份,北部农村地区有312份。具体的职业身份构成为: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公职人员占18.5 %,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干部占42.3 %,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人员占11.1 %,农村和城市社会群众占28.1 %。在年龄结构上,小于35岁的年轻人占23.9 %,35~50岁的中年人占61.4 %,51~60岁的人员占14.2 %,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0.5 %。本次调研点面结合,代表性强,涉及面广,独立开展,严谨统计,能够比较全面、如实地反映渝北区城乡居民在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时的幸福状况。
分析72 000多个统计数据显示,渝北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总体上继续呈正向提升状态的同时,出现了农村居民幸福感比城市居民高的“幸福悖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总体指标,农村居民幸福感明显高出城市居民。对比数据发现,认为近年来在渝北区工作生活收获大的农村居民占比为50.3 %,城镇居民为38.5 %,农村居民高出城镇居民12个百分点;工作生活觉得很幸福的农村居民占比为54.5 %,城镇居民为38.7 %,农村居民高出城镇居民16个百分点;觉得社会安全和社会秩序很好的农村居民占比为69.9 %,城镇居民为63.2 %,农村居民高出城镇居民6个百分点。与身边的邻居相比较,认为自己家的幸福感明显增强的,农村居民占比为51.3 %,而城市居民仅占29.0 %,农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22个百分点。从以上的综合性评价可以看出,近年来渝北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缩小了一度比较突出的城乡差别,新时代探索具有山地特色的“三农”问题获得了农民认可。
二是在物质条件上,城市居民拥有的家庭财产要普遍多于农村居民。吃、穿、用等日常生活方面,城乡居民差异不大;在住房方面,近十年来购买了新房的,城市居民占比为59.6 %,农村居民只有42.6 %,城市居民高出农村居民17个百分点;在拥有家庭私家车上,城市居民占比为72.8 %,农村居民只有60.6 %,城市居民高出农村居民12个百分点。
三是人际关系上,农村居民与周边人员的联系比城市居民更为密切。家人与邻居之间相互认识、友好往来的,农村居民占比达到71.1 %,城市居民只有36.1 %,农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近一倍;而与邻居之间不了解、没有来往,完全是陌生人的,城市居民占比为10.2 %,农村居民只占3.1 %,城市居民高出农村居民三倍以上。家人与社区居委会或者农村村委会干部、网格员之间相互认识,比较熟悉的,农村居民占比达到63.1 %,城市居民只有27.1 %,农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一倍多,达36个百分点;而没有注意,完全是陌生人的,城市居民占比高达13.6 %,农村居民只有3.5 %,城市居民高出农村居民近四倍。
四是对未来幸福的希望,农村居民高于城镇居民。未来是希望所在,对幸福感具有直接影响。展望渝北区未来的新发展,觉得幸福生活有明显增加,会越来越好的农村居民占比达到83.3 %,城市居民为76.7 %,农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近7个百分点。伴随着渝北区的新发展,觉得自己以后的老年生活有充分保障,会越来越幸福的农村居民占比达到46.8 %,城市居民为33.3 %,农村居民高出城市居民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对渝北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反映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破解新时代“三农”问题的实践探索,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激发出发展的新动力。
在横向分析调研数据中,笔者发现了“幸福悖论”状况,在纵向分析调研数据时也发现了“幸福悖论”的身影。对比2006年到2021年连续16年的调研数据,如果只看幸福项,不看比较幸福项,会发现有三点情况:①渝北区城乡居民的幸福认知总体上不断提高,增加近1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增加近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增加近30个百分点;②城乡居民的幸福认知总体不高,2021年调研时也只有45.0 %,没有过半;③城市居民的幸福认知不仅偏低,还从2008年以来处于不断下滑状态,降低近9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幸福悖论”状况。(表1)
表1 渝北区城乡居民幸福认知对比表
调研时间/年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城乡总体/%2006 27.9 24.9 26.1 2008 47.4 36.1 41.7 2012 44.3 26.5 41.0 2021 38.7 54.5 45.0
二、“幸福悖论”是发展不协调的必然产物
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主观感受,与之对应的是痛苦感,其背后发挥硬支撑作用的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预期的未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物质资料的严重不足,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幸福生活。期盼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过上幸福生活,是千万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少部分发展得快一些的国家与地区,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不断的增强。当幸福感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出现了幸福感的提升慢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不少人甚至感觉幸福感下降,痛苦感增加,从而产生了“幸福悖论”问题。
欧美国家的“幸福悖论”问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一些地方也逐渐出现了“幸福悖论”问题。中国在20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的提升举世瞩目。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公布的2010年全球幸福调查显示,只有12 %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生活美满”,多达71 %的人称自己生活艰难,17 %的人则说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这个数据让美国人感到惊讶。
对于渝北区出现的两个“幸福悖论”现象,如果说“农村居民幸福感比城镇居民高的幸福悖论”还好理解,因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属于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质地,可能不宜做简单的数量对比;那么“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滑的幸福悖论”,理解起来就有一些费力了。其实,“城市居民幸福感下滑的幸福悖论”也是幸福生活提升后,追求高品质生活为参照而产生的新问题,未富先痛,只是来得比较早,超出了人们的普遍认知。
回顾国内外出现的“幸福悖论”情况能够看出,“幸福悖论”问题实质上是发展不科学的问题,是发展不协调的产物。之所以会出现“幸福悖论”情况:从根本上看,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属于“眼中物太多,目中人太少”;从方法上看,是在协调发展上出现了问题,没有处理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城乡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三、破解悖论问题,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的思考
如今,中国迈入了新时代和发展的新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破解“幸福悖论”问题,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笔者认为可做如下探索。
(一)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发展
发展是提升幸福感的根本基础,科学发展更是提高幸福感质量的根本保障。“幸福悖论”问题无疑是发展中的问题之一,更是对科学发展提出了高质量的新要求。因此,无论是发展空间的城市与农村,还是发展时间的当下与未来,都必须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努力把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结合起来,不断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幸福感提升的正向走势。
(二)着眼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目标,加大乡村振兴力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发展的新目标,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两步走”的安排之中,要求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到建国百年时基本实现。正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是脱贫一样,全体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仍然在广大农村。在“十四五”及其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发展中,必须继续坚持“三农”优先不动摇。不仅要加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力度,而且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在追求共同富裕的征程中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努力避免“幸福悖论”问题的产生。
(三)瞄准产生“幸福悖论”的民生短板,提高治理成效
民生短板反映的是幸福短板,实际上就是民生痛点,是“幸福悖论”问题产生的具体表现。导致“幸福悖论”问题出现的根源,就是普遍又较为突出的民生短板,尤其是涉及困难弱势群体的民生兜底。因此,提高城乡群众的幸福认知,预防农村居民幸福认知出现下降,破解“幸福悖论”的切口就是要持续改善民生,围绕生育、教育、养老、就医、出行、工作、住房、娱乐、健身、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城市新毛病”“农村老毛病”,扎实抓好民生大事和社会治理,让社会治理的成效实实在在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使高质量生活的点滴新变化不断增进对于幸福的新认知。
(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丰富城乡群众精神生活
新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高质量,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而且体现在精神方面。渝北区从2009年获得中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称号以来,在迎检复查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获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新发展,但仍然存在数量偏少、质量偏低、规模偏小、利用不够等情况,加之普遍存在的互联网污染、文化娱乐“饭圈”乱象等问题,正能量的传播与作用发挥明显不够,也制约了城乡群众幸福认知的提高,甚至产生了城市居民幸福认知下降的情形。为此,必须从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区”建设为抓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把主旋律高扬起来,把正能量发扬出来,有效管控消极因素,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幸福认知。
(五)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增进群众幸福感
党员干部是增进群众幸福的领路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党员干部工作努力的目标与出发点,也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支持的基础。与基层干部联系不够,甚至出现“难打交道”的现象,也是制约群众幸福认知的一个社会因素之一。为此,党员干部必须心中有人民,务必为增进群众幸福着想,尽职履责、积极作为,不折不扣地践行群众路线,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新生活,千万不能做抵消群众幸福感的无效之事,特别是不能做有违常识的“低级红、高级黑”之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