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水生态文化的认识与传承研究
2022-11-14陈超
陈 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郑州 450046)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便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长期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党基于社会发展需要,将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创新现实文化有机结合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水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既包含传统要素又蕴含现代诉求的文化体,对当前建构人水和谐环境具有一定价值,而分析总结中国共产党对水生态文化的传承经验,对发展创新生态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水生态文化的现实价值
作为一种旨在寻求人水和谐共生、一体发展的文化,水生态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由水生态危机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的解决,以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水和谐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但作为一种抽象个体,水生态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需要借助物质载体才能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依附于多种传播媒介传递给社会广大受众群体,利用其“以文化人”的作用力,影响受众群体的思维理念和行为习惯,形成文化传播的反馈效果,才能促使抽象的水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助推力和控制力。在当今多元文化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谁能把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规律,谁就能占据优势地位和文化高地,把握国际话语权。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看,传承好水生态文化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国内层面的价值
一方面,鉴于水生态文化带有丰富的生态智慧,且具有“以文化人”的文化感召力,对内传承好水生态文化,可以加强国民对于由水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等构成的水危机的认识,树立水环保的意识,从而改变自身行为习惯并积极投身水生态环保事业中;另一方面,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水生态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在生产生活中嵌入水生态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可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让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反向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国际层面的价值
由于水生态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源泉,在更好地传承水生态文化基础上推进水生态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也有助于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等人类共同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从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有助于国外受众认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二、中国共产党对水生态文化认识及传承的阶段性特征
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我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建设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通过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共产党对包括水生态文化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实践带有鲜明的历史阶段性特征。
(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党对包括水生态文化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初始阶段。列宁曾经指出,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需要以充分认识并改造已有文化为前提。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指导。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水生态文化中有关水利精神与水利文化的传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高度称赞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的奋斗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人在肯定大禹治水丰功伟业的基础上,以大禹的治水精神为模范,要求党内同志积极学习。本着对于水利事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命题,毛泽东于1956年3月向全国人民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多次视察长江、黄河等流域。与此同时,党中央领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水利实践,在各大流域相继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为传承好水生态文化提供了政策和实践基础。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但在这个阶段的历史局限性也造成了一些不足。由于毛泽东未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简单地把二者关系归结为斗争关系,使得征服自然成了建国初期发展生产的基本思路。在经历了自然资源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后,毛泽东认识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并提出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关系。受此影响,1973年8月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了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具体部署了环境保护工作,并尝试开展一系列环境保护活动,这为水生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这个阶段水生态文化所包含的环保意识仍是朴素的、自发的,对于水生态的保护活动也缺乏科学支持。由于水生态文化的传播媒介只有报刊,环保理念传播的方式落后,造成民众保护生态的理念薄弱,参与生态文化保护和传播的自觉性不高,这不利于拓展传承水生态文化的群众基础。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和国际环境使我国生态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并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类法律法规,使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水生态文化的法律形态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随着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认知的不断加深,党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尤其重视对长江、黄河源头等重点地区的保护。党中央在对生态文明认识逐渐深化的基础上,最终正式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在中国共产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以及我国生态保护工作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在民众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提高的基础上,水文化概念得以在国内提出并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受益于互联网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水生态文化在传播的手段、传播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力度等方面与前一阶段相比有根本性的转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水生态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又有突破性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工作。2016年,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了《中国生态文化发展纲要(2016—2020年)》并强调,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强其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和创新支撑的发展活力。2018年3月,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写入我国宪法。由此,中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纲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以单个法律法规为补充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格局,使水生态文化的法律形态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同时,强调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使黄河生态文化为代表的水生态文化丛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得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全人类、自然生态、自然生命的角度出发,相继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尤其是在国际重大会议上多次倡导全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文明发展高度去把握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大胆尝试,对以水生态文化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的对内及对外弘扬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对水生态文化的认识与传承经验总结
(一)认识与传承水生态文化需要实事求是
包括水生态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大部分内容诞生于阶级社会,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其中既有优秀的内容,也有糟粕的内容。为此,对待水生态文化一定要实事求是,在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基本原则上,应该对其优秀内核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但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去区分优秀文化与封建糟粕是非常危险的,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提出了要破除旧社会遗留的“四旧”,但由于没有区分开优秀文化与糟粕,导致包括部分水生态文化在内的优秀文化被当作糟粕批判。失败与挫折也是试金石,面对错误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敢于更正,同样能够扭转不利局面。正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后,党中央吸取经验提出了“划清三个界限”的要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客观评价和区分,党的传统文化政策才再次开启了良好发展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有扬弃地继承,不能一味照搬,要有所取舍,为科学对待包括传统水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明确了方向。这些探索实践所得出的经验对今后包括水生态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认识与传承水生态文化需要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
面对问题除了要客观公正认识,还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正是由于此前界定的“文艺黑线”问题依然起着不良影响,文化发展仍旧停滞不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随着党内思想大解放的开展,局面才逐渐开始转变。此后,中国共产党将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中谨守的重要原则。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在指导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在解放思想下对传承与传播的方式有所创新,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提升了包括水生态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度,在国内国际重要场合将通过创新性转化所形成的生态文化最新理论成果及观点进行推广,大大加强了外国人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提高了国家影响力。
从实际行动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时刻不忘在水生态文化等中华文化的认识与传承过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从“双百方针”、精神文明建设再到文化软实力建设,每一次的理论创新均是党为满足在不同时期对中华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的结果。
(三)传承水生态文化需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要想扩大水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就需要多元媒体平台及多元教育平台等多维度传播渠道的支持,从而优化传承水生态文化的外在环境。虽然水生态文化等文化的推广也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民众的广泛参与,但从国家战略层面讲,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如此大规模的社会资源整合与调配是难以实现的。
对党的水生态文化传承实践历程的总结充分证明,要想实现对其的快捷、有效传播,政策支持与保障是关键。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构建水生态文化的传承体系,采用各种合理的手段及形式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水生态环保价值理念。在水生态文化的传承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全面、系统、规范且多方位地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需要意识到,文化要想得到更好的传承,文化政策要想能够有效发挥,需要决策者对传承各项要素的正确定位和把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正是由于经验不足,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工作价值认识不清,才导致中国的文化事业遭受重创,包括水生态文化在内的文化发展一度停滞。因此,只有在科学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加强党对水生态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的正确领导,实现政府和政策的有效配合,才能够形成最大合力,实现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优化。
(四)把握水生态文化传承的战略机遇
从水生态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经验看,我国水生态文化传承与弘扬较为顺利的时期始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一方面粗放式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导致流域内水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在此前,西方社会掀起的环境保护运动已在这个时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头等大事,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传入国内并被普遍接受。正因为受到国内生态环境压力及国际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把握机遇,顺应历史潮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用于生态环保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为水生态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了必要条件。
结 语
总之,中国共产党对水生态文化的认识与传承历程,是一个挫折与成功相统一的过程。总结经验正是为了以史为鉴,实现更好的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生态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日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动力,传承好这些优秀文化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无疑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