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视域下商业银行业务与监管变革
2022-11-14刘臻垚
刘臻垚
(贵州财经大学 大数据应用与经济学院,贵阳 550025)
0 引言
资产证券化过程以未来能产生稳定现金流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打包和分级,借助信用增级手段,以提升其信用等级,再将其出售给有特殊需求的实体,最终使其能够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资产证券化作为新型金融创新的方式之一,能够提高资产流动性和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在资产证券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得以转变,资产收益来源渠道得以拓展。众多商业银行将资产证券化作为其多元化创新发展、提高盈利收入、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可见,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变、经济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深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探究资产证券化为商业银行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变和银行监管方式的变革,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弥补现有银行业监管存在的弊端、加强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与发展
1.1 产生:基于“资产流动性”需求
资产证券化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随着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金融发展呈现自由化趋势,各经济主体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作为重要融资手段的资产证券化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资产证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国以住宅抵押贷款为基础的证券,之后迅速发展到各种金融资产中。对商业银行而言,证券化可以改善其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中长期贷款的比例与存款中长期存款比例不相匹配,进而由存款和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造成了流动性问题。资产证券化通过把缺乏流动性但未来有可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证券,再向各类投资者出售,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恰好可以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1.2 发展:基于“风险转移”的需求
从表面上看,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主导下的一种金融创新工具。然而,实际上这是基于商业银行满足特定需求的一种理性行为。商业银行资产为了转移风险,推动证券化业务不断创新发展。随着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中的商业风险问题逐步暴露出来,打破了金融稳定的局面。因此,商业银行进一步通过嵌入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隔离机制”以达到转移自身风险的目的,尽可能减弱因风险的存在而可能造成的损失。
2 基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看商业银行机制变革
2.1 “发起-持有”模式到“发起-分销”模式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关键创新在于“发起-分销”这一模式,体现了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核心的服务创新。这一创新模式不同于以往的“发起-持有”模式。在传统业务模式中,就商业银行而言,其业务基础和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存款和贷款的利差和时间差。同时,由于在贷款到期前,信贷资产缺乏正规的市场流动渠道,不具备一定程度的流动性,难以实现资金融通。因此,商业银行难以获得流动性收入,或者只能获得较低水平的基本贷款利息收入,类似的基础收入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盈利增长的目标。这种借助信贷资产低流动性的盈利模式即为“发起-持有”模式。在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下,“发起-分销”模式应运而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风险隔离机制”将信贷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分离出来,避免信贷资产的变动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之后再定价出售,如此一来,商业银行既能满足其短期融资需求,还能达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的效果。
2.2 经营机制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较为被动,依据存款和贷款的利差和时间差,通过承担流动性风险而进行盈利,并且不断扩大利差区间以达到提高经营效率的目的。随着资产证券化不断创新和发展,应运而生的“发起-分销”模式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变革。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再仅依靠吸收存款被动获得流动性资产,而是将负债和资产都作为提高流动性的一种方式。例如,商业银行可主动出售信贷资产给特殊目的载体(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主动实现非流动资产向流动资产的转换。另一方面,在风险的承担上,商业银行更加主动,通过主动承担风险开展新的业务模式,而不同于以往仅依靠手续费收入和大规模融资的业务模式。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从传统的负债流动性向资产流动性转变,从而促使“发起-分销”模式拓宽商业银行获取流动性的渠道,使得商业银行能主动出击、提高自身流动性。
2.3 盈利模式趋于多元化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出现,新业务模式应运而生,商业银行有了正规的二级市场进行信贷资金的融通,通过二级市场的交易实现信贷资产期限的多样化组合,从而提高资产的流动性,拓宽其盈利渠道。在以往盈利模式中,商业银行作为基础信贷资产中间人,更多起着枢纽和桥梁的作用,然而在这种新模式下,商业银行将会更有动力发放或“创造”贷款,并且将其从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来以赚取收入。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正随着二级市场的出现而发生新的转变,并与传统的利差模式相结合,使其盈利模式逐渐趋于多元化。
2.4 风险管理机制的变革
对比原有的“发起-持有”模式,商业银行对自身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增加风险防范准备金和提高资本金比例来提升风险承担能力,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需要承担监管的风险责任。“发起-分销”模式的创新为金融市场引入了一种新的风险分担机制,即横向风险分担机制。在这种风险分担机制的转化之下,贷款风险最终从商业银行转移到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信用评级机构和各类保险公司。在这种横向风险分担机制下,商业银行不必对信用价值进行监控和持续监督,也不必以损失资本金或准备金为代价来承担风险。由此可见,这种新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机制基本上将商业银行与风险分担体系隔离开来,其中,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创新中受益颇多。
3 资产证券化背景下银行监管变革
3.1 监管的必要性
从次贷危机的演变来看,资产证券化过度创新造成质量低下且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持续攀升,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资产证券化创新来源的脆弱性将为今后的风险爆发埋下隐患。在初始实践中,尽管商业银行主导的资产证券化的模式相对稳定,但这并不能掩盖整个金融创新模式的脆弱性。一旦创新模式的稳定性崩塌,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过度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忽视风险防控等现象将会对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虽然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资产证券化转移信贷风险,但是为了保证资产证券化的顺利运作,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持有资产支持证券来增加信贷,使得信贷风险无法完全转移。商业银行是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者,但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将信贷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了转移。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工具,既要分担市场风险,又要承担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提高了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使商业银行的行为在市场中得到充分反映和体现。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在开展业务时,其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市场环境基础上。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偏好风险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十分敏感,能够迅速察觉到市场信息的变动,并随之采取行动。一旦形势扭转,流动性风险很快就会出现,商业银行由于和市场联系紧密,随之很快将遭到挤兑。当基础资产质量大幅度降低时,投资者信息会受到动摇,相关资产被抛售,资产价格下跌。这种竞争破坏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基础,影响了银行的稳定。
3.2 商业银行未来的监管趋势
3.2.1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体现了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证券化创新平台的相互融合,多方联系更加紧密。这一变化符合当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反映现阶段监管机构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仍存在不足之处。针对监管漏洞,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首先从监管理念上进行转变,其次逐步转变监管方式,针对“审慎监管”,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同时,未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更多地体现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上。针对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的问题,要及时监控并采取防范措施,注重监控其参与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就现实情况而言,监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多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目前的监管水平远远落后于金融机构的创新速度和风险爆发速度。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未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将更多地体现在加强“宏观审慎”上,而监管政策也将更加侧重于风险防范,对风险危险值加以设限,避免资产证券化过度创新。
3.2.2 加强混业监管
在资产证券化的创新过程中,各个机构之间必然会出现相互合作和业务交叉现象,若实施分业监管,这个交叉点将成为监管盲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意味着商业银行与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联系更加紧密,业务出现交叉,在交叉过程中进行金融创新。这种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是金融监管部门一直面临的难题。因此,在金融创新的同时,监管体制也要更新和完善,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完善职能监督机制。
3.2.3 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创新的同时,还应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与防控,重点体现在加强对基础资产风险的管理,确保未来存在持续稳定现金流,避免出现无限度、无底线的资产证券化行为。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当完善风险管理条例,注重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促进其资产证券化健康快速发展。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对保障整个金融体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金融机构应当针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存在着许多类型的金融风险加以监测和防控,并且提高防范与化解风险的能力。一旦这些风险无法得到及时规避和应对,极易可能导致风险扩大,进而波及整个金融系统。
4 结语
在资产证券化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同时资产证券化的创新与发展又反过来促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发生变革。这种变革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度,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流动性的增强、横向风险的分担,但若不对其加以约束,过度资产证券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稳定产生冲击,极易出现系统性风险。对此,未来商业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应当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和监管原则,以维护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