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信息保存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2-11-14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杨越向立文

办公室业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用户信息

文/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杨越 向立文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动力源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人类文明传承与演进的助推器,互联网信息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但不能忽视由于互联网信息易逝和不可再生等固有缺陷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保存互联网信息是留存社会记忆、储备数字资源的必行之策、科学之举。

一、互联网信息保存项目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十三五”期间,我国网民规模从6.88亿增至9.89亿,未成年人、“银发”老人群体陆续“触网”,构成了多元庞大的数字社会。与此同时,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流动的聚集地和重要的信息收发平台。网民规模的平稳增长和通信网络的建设为互联网信息保存提供了翔实、全面的信息资源和客观条件。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欲享其利,必虑其害。在互联网传播的超量信息中,虚假信息屡见不鲜,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有大量互联网信息被用于吸引流量或窃取用户信息等非法用途,这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空间环境,也加大了互联网信息保存的难度。一是这类信息在整个互联网信息保存进程中的权重、保存期限、公开程度等重要指标需要科学分析加以确定,既要符合互联网信息保存的战略部署,又要客观反映现实情况。二是互联网信息具有更新快、传播快、易消逝等固有属性,这可能导致互联网信息保存过程中存在难溯源、难辨真伪、保存滞后等诸多问题。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0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二期,在全球分布式节点的协同方面,实现了高可靠性的消息传递。此外,我国也发布了“网域链”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方共治、平等开放、高效可扩展和安全可监管的共治链根区数据管理技术。同时,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高新科技在互联网相关行业深度融合,加速了互联网领域从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国家战略的引导、服务平台的融合创新、先进科技的应用都为互联网信息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外部挑战(Threats)。互联网在传达用户心声、传播信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面临着一定挑战。互联网信息保存的数据类型多源异构,互联网信息具有基数大、易逝性、更新快、溯源难等特点,这加大了对互联网信息保存的难度。面对庞杂的互联网信息,需要合理规避因互联网固有属性带来的连锁反应,例如信息权属的界定、信息赋能社会治理的能力评估、舆论走向的引导、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漏洞,专题数据库的搭建等,这些都是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二、加强互联网信息保存的思考

(一)在科学采选体系下强筑资源根基。1.建立层级有序的呈缴体系。互联网信息保存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必要建立层级有序的呈缴体系。呈缴体系的建立关系到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完备程度等,也影响到互联网信息资源保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互联网信息保存的存储对象包括政府机关信息、社交媒体信息、用户行为信息、第三方机构信息、电子期刊信息等,其存储范围包括官方网站、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新闻网页等,其存储机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互联网企业等。因此,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互联网信息,其呈缴频率既要体现灵活性,又要确保全面性。例如,对于官方网站的政务互联网信息全面采选,每月向档案馆呈缴;对社交媒体的用户互联网信息批量采选,每季向图书馆呈缴;对各类活动的互联网信息选择采选,随时向互联网企业呈缴。这样既可以全面采选互联网信息,为后期互联网信息的保存与输出奠定资源基础,有利于建立“覆盖全国,各方联动,等级分明”的呈缴体系。2.制定统一的采选操作标准。首先,建立适合社会记忆构建的互联网信息采集标准。明确采集主体、采集范围、采集时效等问题。其次,建立互联网信息选取标准。明确元数据鉴定维度、信息筛选依据、信息管理办法等指标,对互联网信息保存过程中的信息选取的标准予以研究完善,为后续的信息保存与输出等工作奠定基础。最后,建立符合互联网信息保存的长效机制。对互联网信息保存的具体对象、主体责任、所属范畴等方面作普遍性规定和特殊性说明,由此确保互联网信息的广泛捕获。

(二)在多方协同责任体制下增添存储动能。1.前期多机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有无,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需要做好战略规划工作,明确该项目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以及战略要求,从而保证项目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文化机构、信息部门、社会公众、第三方社会组织既是互联网信息保存的参与力量,也是互联网信息保存的重要主体,这就需要各机构规划长远目标,明确具体目标,落实各主体的任务分工,界定各主体的权责边界,合理配置软硬件设施,科学配备行政、技术、法务等各方面的管理人员。2.中期激活相关机构的参与度。我国网络信息归档的实践探索多以公共图书馆为主,公共图书馆掌握着网络信息归档实践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对网络信息归档进行理论研究的学者多是档案学界的,这种现象不利于对已有的有关网络信息归档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因此有必要对互联网信息的保存介入档案化管理的流程,这就要求档案馆发挥在收集、管理、鉴定、利用等方面的专业职能,激活档案馆在参与互联网信息保存的角色创新,促使档案馆逐步“出圈”。例如,档案馆可以联合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第三方机构等打造互联网信息云展厅,举办互联网信息保存主题成果展等各种活动。3.后期新媒体持续推进。国家图书馆先后将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基地落户新浪与阅文集团,这有助于推动和完善互联网信息资源采集与保存体系,为互联网信息保存的新媒体定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新媒体、互联网企业、社交平台等机构,发挥其资源优势,加紧技术攻关,吸收拔尖人才,规避安全隐患,确保异地备份,保证异质备份,为互联网信息战略保存赋能信息化社会建设,共同致力于构建新时代的人类数字记忆库和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

(三)在有效管理中开辟信息增值新路径。1.细化信息粒度,构建标签化的专题范式。互联网信息保存的目的之一在于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更加多元的服务,因此有必要合理划分目标用户群体,比较各类群体的用户行为习惯,以此提高对信息顶层设计与信息管理服务能力。例如,对某一时期出现的高频词、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和归类,对其信息的广度、深度等要素进行关联分析,使用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等属性标注其显著特征,最后形成固定时期内以不同维度为变量的专题信息图谱,激发互联网信息在记录时代脉络、留存国家记忆、传承时代文明的潜力。2.依托核心科技,实现信息增值。利用数据挖掘,语义引擎和数据管理等大数据技术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在海量互联网信息中发现其关联,通过重点分析热门信息带来的社会效应,长期追踪用户关注的热点事件以及社会焦点话题等途径,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聚类和分类,并依据用户需求与喜好,持续孵化特色信息专题,从而发挥互联网信息在预测民意走向和发展趋势,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智能防控互联网风险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完成由分析数据价值到实现数据增值的质变,提升互联网信息的未来社会效益。

(四)在信息输出的重点领域精准发力。1.关注重点领域。通过前期对互联网信息价值的分析和用户群体的分析,可以挖掘用户的多元需求和其关注的重要领域、热点议题,着重扶持重点地区、重要试点单位,着重关注重大事件、重点群体,逐步提高用户参与程度,及时收集用户反馈,并基于以上数据,建立切合用户认知、符合用户行为习惯的互联网信息专题资源库和智能化、规模化、专业化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储备库,使互联网用户能够享受智慧服务的全过程。2.扶持重点工程。在业界扶持重点项目,推进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服务大众等各环节联动协调发展,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强化互联网信息采集、存储、处理的环节链整合协同、使互联网信息的输出链高效衔接。此外,在学界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可以考虑吸引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的专家加盟,着重研究国内互联网信息保存的现存问题,并与国外互联网信息保存的实践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试点示范,打造我国互联网信息保存的重点课题和重点工程。由此推动互联网研发应用,加快建设互联网信息保存体系,以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介入互联网信息保存价值链的高端。

猜你喜欢

用户信息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信用卡资深用户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智能手机用户普遍忽视恶意软件威胁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
健康信息(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