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1-14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韩畅

办公室业务 2022年8期
关键词:咸阳陕西基因

文/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韩畅

红色基因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历程当中,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奋斗历程中,孕育了红色基因,并在不同历史阶段通过实践探索使其不断发展、成熟,并使其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精神内涵。传承红色基因,是传承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继承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追溯历史渊源,挖掘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践“三全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必要措施,只有建设起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传承红色基因应当不忘历史,将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的红色精神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西北联大”到“秦安工校”再到“陕西工院”,走出了一条矢志不渝的实业救国和工业强国之路。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承续“西北联大”和西北工学院的历史渊源,应当继承这种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的西安临时大学成立,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学校迁至汉中,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国立西北工学院脱离西北联大而独立,并在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与甘肃省教育厅联合创设甘肃省立秦安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为避免日机轰炸,校址择设甘肃秦安,以马士韩、贾秉权、杜宗周3人负责筹办,1939年8月派西北工学院教授崔玉田担任第一任校长,1939年10月正式开学。战火纷飞的时代里,职业教育的先驱们没有忘记兴办职业教育,没有忘记为国家和民族培养职业人才的崇高使命。抗战时期,办学条件艰苦。秦安工校长期利用秦安孔庙和泰山庙等处作为校址,从1939年成立到1949年秦安解放,学校共招收八届二十班学生,总共毕业学生250人。1949年秦安解放,学校仍有14个班,学生217人,教职员31人。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又有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和发展。1950年初,天水新阳农校(前身为新阳两等小学)并入秦安工校后,学校更名为“天水工农职业学校”,隶属于甘肃省教育厅。1950年秋,学校更名为“甘肃省高级工农业职业学校”,隶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52年下半年,将农科的学生和老师并于兰州农校,学校名称最后定为“甘肃省秦安工业学校”(简称秦安工校),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教育司领导。

1953年5月,国家根据总路线的精神,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培养机器制造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对大中专院校进行了院系(科)的调整。秦安工校拟搬迁的去向是:咸阳机校(今为咸阳纺机学校)、咸阳纺校(今为陕西省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兰州化工学校(今为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和哈尔滨电器学校(今为哈尔滨电力技工学校)4处。国家为了不使54级毕业生受影响,从1953年下半年,部分教师学生首先并入咸阳机校机械专业合班上课;对其他机械专业二年级学生,按照工作决定,均打乱考试,经过考试,成绩合格者咸阳机校录取。未被咸阳机校录取的机械专业学生,只要本人同意,原则上均去哈尔滨电器技工学校深造。这些学生于1956年毕业后全部被分配到西电公司系统各厂。当年毕业工科学生37人;8月间农科调整到兰州农校及秦安中学;10月间先后调整到兰州工校学生(化工科)9人;咸阳机校学生180人,咸阳纺校学生25人。至此在校学生为7班360人,教职工50人。

1953年,秦安工校和陕西咸阳机校合并,搬迁至咸阳。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同年4月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更名为咸阳机器工业学校。1953年1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更名为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58年学校划归陕西省机械工业局领导,更名为陕西省机器制造学校。1962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将学校收回,复名为第一机械工业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66年上海中等机器技术学校(部分)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6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更名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70年陕西省革委会生产组将学校改为厂办校,厂名为咸阳机床厂。1973年陕西省革委会决定撤厂复校,校名为咸阳机器制造学校。1979年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创建。1992年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并入(合署)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1999年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合并升格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二、继承红色基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弘扬教育兴国之志。拨开历史的烟云,西北联大诞生于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时刻,西北工学院肇始于实业救国的历史洪流之中,学校教师们在抗日救亡运动的烽火中保留和播撒教育火种,他们选择了一条与名利无关、与物欲无关的奉献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春华秋实、桃李芬芳的无悔之路,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职业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以实际行动续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教育报国历史。今天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当从中汲取教育兴国的伟大力量,提炼其中的红色基因,组织专题学习,回顾历史,畅谈感受,学习教育先驱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忘育人理想的崇高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秉承教育情怀,兢兢业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继承好、弘扬好西北联大和西北工学院的光荣历史传统。

(二)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穿越70年的历史苍茫,王达成同志铿锵有力的话语依然回响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每个角落。1950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改造一批职业学校。11月15日,西北工业部高级工业职业学校(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在陕西岐山县蔡家坡创办,时任西北工业部部长王达成同志亲自兼任校长。当时由于形势所迫,学校筹建时间非常仓促,仅仅1个月时间,各方面条件不成熟,但为了提早培养一批工业建设人才,担负国家经济建设重任,遂于1950年11月15日利用陕西宝鸡蔡家坡原雍兴高职校址正式开学上课。面对当时的办学窘境,王达成同志提出“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这朴实无华但却充满力量的话语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陕西工院教师扎根西部,扎根装备制造行业,无悔付出,矢志不渝;成就了一代又一代陕西工院教师“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红色基因。本课题拟将王达成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较为系统地整理,编印成册,作为特有的红色资源供全校教职员工学习,以期激励全校教师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把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在“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这一红色基因的引领下,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三)组建宣讲团队,讲好红色故事。在充分发掘我校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组建一支宣讲红色故事的讲师团队,编订讲解大纲,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红色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全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听众受到灵魂的洗礼。宣讲团成员包括本校教师,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老红军、老革命等特邀嘉宾,针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或人生经历进行专题剖析或故事讲解,以此丰富讲解形式,提升学习效果,激励全校教师自觉继承红色基因,肩负使命,砥砺前行。

三、结语

历史已经远去,但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永远不会褪色。我校教师以实际行动继承宝贵的红色基因,遵循“明德、笃学、精艺、强身”的校训,秉承教育兴国之志,践行技术强国之魂。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坎坷意志弥坚,几经周折初心不改。时光荏苒,数十载风霜雨雪,白了一代代工院教师们的如瀑青丝,绿了莘莘学子的万方心田。今天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陕西省规模最大的公办高职院校,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A档单位,位列全国前十,西部第一。陕西工院教师永远不会忘记从西北联大到秦安工校再到陕西工院的红色基因,永远不会忘记首任校长王达成“用革命的精神,创办革命的学校”的铿锵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之际,追溯建校渊源,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未来的期许。传承红色基因,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激励我校教师自觉承续育人使命,在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征程中,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咸阳陕西基因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陕西“玫瑰小镇”引客来
沐猴而冠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基因事件
基因
咸阳值雨
基因搜索仪
陕西江林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