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与数智融合管控研究

2022-11-14宋海波张宏权

经营者 2022年3期
关键词:管控模块财务

宋海波,张宏权

(南通能达财务管理有限公司,江苏 南通 226010)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经济不断崛起,数字产业不断壮大,经济增长动能得到持续培育。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走深走实,业财融合发展的需求不断突出,经济指标的优化成为企业改革创新评价考核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对财务管控的目标要求不断深化,财务管控的重要战略价值地位持续提升。为加快推进财务管控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亟须开拓发展思路,谋划创新路径,推动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以数智融合为基础,协同核心业务发展,促进实现“由核算化服务向信息化管控转变,由报表化统计向数字化管控转变,由条线化管理向智慧化管控转变”的战略目标效果。

二、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管控思路不够清晰

部分国有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的认知局限于财务会计职能层面,难以从战略高度深刻理解财务信息化管控的内涵。在实施范围方面,国有企业侧重会计职能信息化建设,而会计服务对象则是前端的市场部门和后端的成本部门,两者作为核心部门,也是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发起端。在系统建设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因短期发展需要,注重财务信息化单个目标、单个模块和单项功能的系统建设,导致财务系统自身的发展规划较为混乱,发展节奏难以统一,实际效果参差不齐,最终无法形成财务信息化系统效应。在服务环节方面,部分国有企业片面地将财务信息化管控认定为财务环节的工作,未建立战略认知思维,无法使财务活动与企业经营决策活动联动,导致财务信息化管控无法全面发挥决策参谋作用。

(二)财务信息化责任界定不够明确

部分国有企业未明确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导致财务信息化发展迟滞低效。在财务会计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将财务信息化管控视为财务会计部门职责,指令财务会计部门实施系统比选和后续维护工作,却忽略了财务会计部门以会计核算为主要工作的问题,导致后续实施计划难以高效推进。在系统管理方面,部分国有企业设置了信息化系统维护岗位,由专职人员负责企业内部各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工作,但实践发现,因业务板块的多元化属性和财务信息化的外延性需求,系统管理部门难以全面兼顾,后续维护压力较大。在招标采购方面,部分国有企业将财务信息化纳入年度招标采购计划,由采购部门统一收集需求,汇总制订招标计划,但招标内容相对固定,招标范围广泛,开标结果难以控制,实际中标服务商难以有效满足招标需求。

(三)财务信息化核算流程不够高效

国有企业仍然处于市场化转型变革阶段,对财务信息化核算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导致操作层面不够灵活。在部门设置方面,国有企业常常根据业务类型分别设置会计核算部门,业务板块的差异性导致各个会计部门的财务信息化核算工作负荷不平衡,业绩考评难度较大。在流程设置方面,国有企业虽然完善了财务信息化审批流程,但实践中,一人多岗的现象仍然较为突出,无法有效保障信息化审批的及时性。在硬件设备方面,国有企业因资产管理和采购金额的限制,有时无法一次性更新财务信息化相关的各类辅助系统设备,硬件设备的完善性和财务信息化管控的效率要求不匹配,导致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复核凭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人员效率方面,财务会计基层员工仍然需要处理大量重复性、简单性工作,财务信息化核算的价值未能凸现,导致财务信息化认同度不高。

(四)财务信息化风险防范不够到位

国有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敏感性,而财务信息化建设融合了各类主要风险,风险防范的要求更加突出。在操作风险方面,因系统更新升级不及时、设备老旧、网络连接不畅等原因,系统操作常常失败。在支付风险方面,因对基层人员财务信息化普及力度不够,企业账户数量庞大,未全部完成系统覆盖,财务人员手工操作,导致资金付款出现差错;财务人员有时未能在规定期间完成付款,导致资金延迟到账或支付失败。在道德风险方面,财务会计部门历来是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重点关注对象,财务信息化建设总额巨大,在服务商比选过程中面临一定腐败风险;在资金支付过程中,若未实施严格的岗位不兼容制度和密钥管理机制,就有可能发生资金损失风险。在管理风险方面,部分国有企业未能建立规范的财务监管体系,在会计核算、资金支付、预算管理等方面,常常局限于事后管理,无法实现财务信息化事前管理和风险预警的目标。

(五)财务信息化外部合作不够全面

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控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需与外部机构保持联系,促进动态优化调整。在发展对标方面,国有企业常常将财务信息化管控局限于企业内部,未将该项工作作为建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容,部分国有企业没有及时树立标杆企业,财务信息化管控的外部竞争优势难以保持。在开发服务方面,国有企业大多与专业的财务信息化软件服务商、银行的系统开发商等建立合作关系,委托开发相关模块。但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系统模块不断增加,后续须承担高昂的开发费和维护费,这导致国有企业推进系统开发的意愿不强。在监管机构方面,国有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管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通过系统化操作,实现业财全过程、高效率衔接,迅速响应外部审计、稽查、巡查、巡视等要求,推进国有企业内部规范治理,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因财务信息化管控不到位,引发一些企业治理合规性问题。

三、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管控的建议

(一)统一组织领导,加强财务信息化战略规划

一是建立财务信息化战略规划小组。由国有企业本部财务部门和战略管理部门牵头,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将发展规划、融资、招标采购、信息管理等各业务实施主体有关人员全部纳入小组。战略规划小组统一负责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征集、服务商选聘、系统上线、测试验收和后续维护等工作。二是谋划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路。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财务管控需求和信息化建设规划,研究制订财务信息化发展专项方案,以财务核算系统为核心系统,分别设计前段和后段信息化延伸路径,全面探索建立与业务系统互联机制,谋划发展资金管理、税控系统和费控与预算管理系统的可行性。三是明确战略规划节点任务目标。将财务信息化管控战略和专项发展方案,分别按照年度、系统模块、实施单位,细化具体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财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严肃性。

(二)建立预算机制,加强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财务预算编制信息化机制。基于财务信息化系统构建预算线上编制模式,有效连接业务、财务部门,精准预测收入、成本和利润指标;全面实施预算线上审批机制,提高决策效率。二是建立国有企业财务预算执行信息化机制。将年度预算按照会计要素月度分解,通过系统实施预算序时进度完成情况分析,及时反馈业务部门加强市场拓展,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增长;严格实施成本费用支出限额机制,确保预算管理的准确性。三是建立国有企业财务预算分析信息化机制。国有企业本部财务部门扎口,充分发挥财务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优势,全面动态掌握、分析下属企业财务预算情况,及时排查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预算管理的价值作用。

(三)明确审批流程,加强资金计划信息化建设

一是建立资金计划编制信息化机制。依托财务信息化系统,设置资金计划模块,以资金管理部门为主体,以财务会计部门为单元分别联系对接国有企业下属单位,下属单位业务部门将资金流入和流出分类、分期、分笔录入系统,融合线上审批流程,自动生成资金计划。二是建立资金调配信息化机制。国有企业要尽快依托财务信息化资金管理系统,建立“业务部门发起、主要负责人审核、资金管理部门经办、财务部门操作”的操作路径,实现预算资金支出快速到位的目标。三是建立资金分类管理信息化机制。资金管理、财务会计部门依托财务信息化系统,根据类型、性质、用途将资金归类,国有企业可实时掌握现有资金整体情况和明细情况,进而提高资金统筹与管理能力。

(四)压实核算责任,加强资金支付信息化建设

一是规范资金支付信息化审核流程。国有企业要强化财务信息化系统规范操作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制单人发起、会计主管复核、财务负责人审核、主要负责人审批”的流程,设置支付紧急类别和时间要求,确保支付安全及时。二是建立资金支付信息化核实机制。加强信息审核机制建设,增加银行端资金出账状态、反应时间及经办客户经理信息,促使银行在规定时间内核实转账信息,完成转账指令操作,提高资金支付的准确性。三是完善资金支付信息化无效操作反馈机制。国有企业要加强资金支付安全教育,出台资金支付操作规程,对付款指令无效情形,在先前指令撤销清零、银行客户经理确认、企业主要负责人同意的前提下,谨慎实施二次指令。

(五)推动银企合作,加强资金投放信息化建设

一是加强资金投放合作银行准入管理。国有企业应利用财务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考量合作基础要素,构建合作银行准入标准,通过系统自动比对获得最优结果,防范人为裁量风险。二是健全资金投放信息化数据管理。国有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系统功能开发,深度挖掘系统统计分析价值,将每一期投放资金的来源、投向、产品、期间、协议、银行等全部纳入系统,实现资金投放全景化管理,切实防范腐败风险。三是建立资金投放违约统计机制。国有企业应加强理财市场动态跟踪相关模块开发,强化资管市场研究,通过财务信息化系统掌握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强化资金投放项目投后管理,严格跟进产品到期执行情况,通过财务资金管理系统测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差异,并自动汇总有关银行违约情形,实施资金理财禁入惩罚措施。

(六)贯彻资金统筹,加强资金结算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借贷结算模块。国有企业可适时明确资金管理部门的资金借贷主体身份,建立“借款单位申请、国有企业本部职能部门审批、借出部门复核、财务部门付款”的信息化流程,设置借贷主体、资金总额、利率、期限等条款,系统及时提醒还本付息节点。二是建立统借统还资金结算模块。鉴于内部资金统借统还可免征增值税,可在财务资金管理系统内建立“下属企业发起资金定向需求、国有企业本部融资部门统一融资、贷款资金报批、下属企业资金到账”的流程,保持资金要素的一致性,实现税务筹划效果。三是谋划资金账户服务结算模块。对国有企业系统内部的特殊账户,研究增加账户托管模块,设计“财务会计部门统计特殊账户资金、资金管理部门统筹资金运作”的信息化管控流程,并通过收取一定资金账户管理服务费实现双赢。

(七)统筹融资管理,加强融资预警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成各类融资档案归类整理。全面加强融资信息化管控,增加融资要素模块,按照“融资申请、融资审批、融资合同、融资用途”健全融资信息化档案,完善融资合同台账统计机制。二是强化融资能力预警系统建设。国有企业要加快开发融资能力分析模块,探索将企业资产、负债、收入等指标与外部监管政策等转化为量化指标,动态评估融资竞争能力,通过融资能力因素预警,促进企业自身调整应对。三是谋划融资偿债预警系统建设。国有企业应将偿债能力作为保障资金链安全的重中之重,要着力开发偿债能力预警模块,严格禁止债务违约风险,将到期融资、资金储备、相关操作主体等全部纳入财务信息化系统,对一个月内的到期债务及大额债务提前预警,加快企业资金周转。

(八)谋划风险应对,加强应急机制信息化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财务支付应急机制模块开发。高度重视资金支付错误处理,严格履行二次付款程序,增加企业网银系统查询和付款指令撤销功能,实时掌握指令状态;对企业网银系统中的无效信息、重复信息,当天自动清理归零。二是探索建立资金储备应急机制模块开发。国有企业应严格防范资金流动性风险,统筹资金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关系;在财务资金管理系统中,按照归集资金总额、未来一个月内重大支出金额等比例,按月动态自动留存部分资金,用于应急需要。三是探索建立后备系统储备应急机制。国有企业要保持财务信息化系统市场跟踪,瞄准安全性、效率性更高的系统设备,定期更新储备系统服务商清单;针对在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研究系统维护、损坏等应急管理制度,保障财务信息化工作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四、结语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财务管控信息化成为提高企业治理水平、资金运作水平、风险预警水平、业务互联水平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将成为国有企业打造数智融合场景下综合管控信息化平台的关键。这对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管控模块财务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水暖工程造价管控的要点分析
深基坑工程的监理管控探究
装配式建筑施工混凝土质量管控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