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与展望

2022-11-14孔文师

商业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孔文师,经 理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面临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较之于过去发生了相当显著的变化:在国际上,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大多数国家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进入了深度转型调整阶段。在国内,我国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之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外局势的挑战,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这也是对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新目标。进入“十四五”时期之后,如何加快落实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是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文章重点研究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基于现实条件研判了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要性,并且结合“十四五”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有利条件,对高质量发展作出展望。

一、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高质量发展研究,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又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对高质量发展的范围做了进一步的延伸,指出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要提高经济领域的质量和效益,也要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质量发展被提出之后,便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形成一致的结论。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制定的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政策思路可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丰富,具有多维性特征。文章主要从经济发展综合性、人民主体指向性、系统协调性三个角度阐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从经济发展综合性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如果仅仅从经济学的单向度出发,高质量发展重在“以效率变革为核心”。如果只追求效率优先原则,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推进高质量发展,便会引起财富分配不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为效率的提高,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更要重视资源配置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配置公平体现为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可持续发展体现为经济意义的生态概念,是指自然、人类和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人们为发展经济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论”等绿色发展理念,不仅要提高资源利用率,也要降低生态环境代价,这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由此可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高质量发展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不仅包括效率的高低,还包括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二)从人民主体指向性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人民中心立场,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经牢牢镌刻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的初心和使命。经济发展得越好,广大人民的收入会随之得到提高,并且生活质量相应会得到改善,在此基础上则意味着人民群众会追求更高水平的生活,更深层次的需求。因此,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在生活方式、教育体系、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国际发展环境等方面都要体现高量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回应人民的诉求,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指向,这些都是我国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民主体地位贯穿其中的深刻体现。

(三)从系统协调性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自从十九大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后,高质量发展又被拓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进入“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更为丰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能够有效协调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都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各部分一旦发生改变都会使其它部分甚至整体受到影响。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也要将高质量置于全局的角度进行考察,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是通过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从而产生福利效应,带动社会全方位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统筹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将其看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系统,各个领域相互联系,协调发展,不能顾此失彼,任何一个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发展,而是从经济拓展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且协调好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目标。

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历届国家领导人为中国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规划。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改变了国家落后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由贫到富”的跨越,但要实现“由富到强”的伟大飞跃,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国就必须从之前的思维模式、实践路径中跳出来,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由于受到资源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特点和方式都不同。因此,按照发展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变,其主要特征就是由“数量”向“质量”的调整。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的现状,毛泽东、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增长上强调要实行赶超战略。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综合考察国内外发展形势,创造性地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他提出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推动我国在文化、科技、国防等领域都进入世界前列。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通过中高速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在发展过程增加“数量”,还要抓住时机,实现“质量”上的成功,最终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提升为质的飞跃的结果,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高质量发展是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我国进入新时代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全面具体,不仅体现为在经济领域追求高收入,还体现在人们对人民主权、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更加全面多样,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人们的一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必然会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只要人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这种新的需求将会持续更新,没有终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过度追求发展经济而忽视环境保护等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逐渐显现,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展质量的高低是以人们的幸福感为最终评价标准,新时代社会发展方向是否正确,是以能否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重要依据,高质量发展是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

(三)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能够在构建共同富裕“蛋糕”地道路上更好地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不仅能将这块“蛋糕”做得又大又好,又能将其进行合理的分配,在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之下,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做大做好“蛋糕”。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和“质量”相统一地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以增加经济“数量”为基础,而且在探索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追求指标的同时标地同时也要注重“质量”指标,实现“数量”“质量”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但并不是完全的平均主义,而是要形成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合理的分配格局。高质量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基础,具有显著的系统协调性,既强调资源的有效配置,又注重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将会尽可能地减少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使高质量发展的优越性在共同富裕地道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高质量发展能够在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保证分配质量,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高质量发展的展望

高质量发展自提出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已取得了十分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十四五”时期,“十四五”时期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开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要求的有利条件,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最终形成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从而实现国内国际高质量发展的相互联动。

(一)构建以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格局,驱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对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未能突破核心技术的创新。因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形成具有创新力的新发展格局,在科技创新中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国家、企业和科研团队等创新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配合。首先,充分利用国家在重大科技创新中的领导作用,以国家需求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在核心关键技术方面下功夫,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为世界的科技创新贡献“中国智慧”。其次,提高企业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中的创新能力。基础性研究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义,企业要加强在基础性研究上的力度,提高原始创新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也要根据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积极推动应用性研究。再次,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人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因此,我国要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对人才的奖励机制以此来激发人才的创新潜力,形成拥有高质量人才资源的科技创新团队,为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新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二)构建以供需平衡畅通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新格局,保障高质量发展

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的挑战和新冠疫情对国家的冲击,我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基于此我国更要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国际转移到国内,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入手,利用国内大市场,构建畅通的国内经济良性循环的新格局,保障高质量发展。

首先,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到从总量调控到结构调控的转变,依托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要素能够顺畅地循环流动。另一方面,在宏观调控上尽可能地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的质量,从而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物质文化需要,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要加快培育内需体系,我国不仅人口众多,还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这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因此,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刺激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充分释放市场需求的巨大潜力,以需求拉动供给,同时积极提供有效供给,最终实现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相匹配,从而彻底解决生产与需求失衡的矛盾,畅通国内经济良性循环。

(三)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联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确保国内经济畅通的同时,也需要保障国际经济良性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以国内大循环为基础,也不能忽略国际大循环,只有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相互贯通,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

首先,对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要转变经济循环方式,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放弃了国际市场,而是顺应新的局势,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以国内大循环作为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同时结合国外市场,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的竞争优势。其次,深化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我国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大,又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利用我国国内大市场的有利条件,可以与更多国家在相关产业上相互联系,开拓更多国外市场,依托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对外开放体系,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咸阳何以“一路向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