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11-14宋歌
宋 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1464)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国经济呈现减速换挡态势,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从河南来看,经过多年发展,已成功实现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但传统产业、高耗能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动力依然强大,而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兴力量还亟待发展壮大。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世界各国对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控制权争夺愈加激烈的态势,以及国内各地伴随新发展阶段掀起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热潮,河南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更加迫切。基于此,河南省于近年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并明确要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一、河南省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产业平稳较快增长,新动能作用凸显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0.4%,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4%,较2015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同时,全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历年来始终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尤其是2019年,河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9个百分点。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河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6%,仍高于全省以及传统产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21年以来,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前5个月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再创新高,达到14.3%。近年来,河南省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产业发展速度渐缓,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明显减弱,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不断加速,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创新平台引建有力,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
战略性新兴产业所携带的“新兴性”“创新性”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始终能够代表新技术发展方向。近年来,河南省通过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引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了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有力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如,在智能终端领域,信大捷安组建了移动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大数据安全防护产业技术研究院,芯睿电子与中科院合作建立了技术研究院等。伴随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以上,农机装备、航空轴承、诊断试剂、血液制品、智能传感器等研发和产业化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等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超大直径硬岩盾构、燃料电池客车、光互连芯片、高性能铜合金、350公里高铁轴承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一系列高水平创新成果应用于“蛟龙”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上,为河南制造培植了新的增长点。
(三)创新资源日益集聚,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战略新兴产业代表产业发展新趋势,河南省积极推进新兴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有力促进了优质资源尤其是创新资源的集中,加快提升了产业竞争力。目前,全省在重点新兴产业领域,相继形成了涵盖整机制造及屏幕、外壳、摄像头、按键、扬声器、听筒等智能终端组件部件生产的智能终端产业链,从传感器研发制造到行业应用比较完整的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包括整机、动力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矿产资源到冶炼到基础材料再到精深加工的相对完整的合金材料产业链等。依托龙头企业及产业链优势,全省相继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航空港区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鹤壁形成了以仕佳光子、标迪通信等为龙头的“有芯”的光通信器件产业集群,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中心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产业基地等。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服务、许昌节能环保、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等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郑州市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方面成绩突出,连续两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四)创新环境日益优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积极落实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同时因地制宜,实施了产业集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新技术新业态示范、创新型企业培育等多个重大项目工程。2019年初,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河南省确定了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5G等10个新兴产业为重点培育对象;2020年11月,河南又建立了新兴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确定产业链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分行业制定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并由省级领导兼任10个新兴产业链的链长。2021年7月,河南省政府又发布《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方案》《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达1500亿元,将重点投向十大新兴产业领域。
二、河南省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整体上看,当前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由此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助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带动效应还不突出。
(一)产业规模偏低,研发投入不足
“十三五”以来,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保持了快速增长,但与其他产业或其他地区相比,产业规模仍较小。据近年来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以及高耗能行业自2017年以来的占比分别保持在45%和35%左右。2020年,河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尽管攀升至22.4%,但仍远远低于规模以上传统产业以及高耗能行业占比。与此同时,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各省公开的统计公报,江苏、浙江两省2019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分别达到32.8%、31.1%,江苏省这一占比在2020年又提升至37.8%;而深圳市作为国内典型的“创新之城”,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达37.1%。
不仅产业整体规模偏低,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创新投入也不足。近年来,河南省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体现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研发投入与高产出密切相关的特点,但在研发投入规模、研发强度方面与国内领先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郑州宇通企业集团连年位居全省居民营企业100强研发费用榜首,但宇通客车2020年的研发费用仅相当于上汽集团的10.4%,比亚迪的18.1%。而省内除了郑州宇通企业集团研发费用支出一直相对稳定且保持在20亿元左右,其他新兴产业企业均与之相差甚远。从研发强度上看,一般来说,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2%才能维持,超过5%才会具有一定竞争力,而根据河南省工商联统计,2019、2020年全省民营企业100强中研发强度在5%以上的企业数量均为6家,新兴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则更少。
(二)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
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科技创新水平落后一直是河南工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河南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进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但由于一直以来科技创新力量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研究院所,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机制,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合作多为自发分散状态,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脱节,产业链创新链对接不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各自为战,开放共享占比小,创新成果之间难以相互衔接、集成,导致技术的集群式整体突破无法实现,创新链对产业链升级支撑不足。
尽管一些新兴行业在河南省已初具规模,但技术水平相对滞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严重掣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如,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河南在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核心芯片开发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和特殊应用的高端传感器开发不足,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薄弱;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精密减速器和伺服电机仍主要依靠进口,价格太高致使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严重制约了整机制造企业的发展;在新型显示领域,郑州航空港区2019年建设的华锐光电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显示器件项目填补了河南显示面板制造空白,但由于缺乏显示面板先进技术,在国内外多条OLED产线纷纷投产、显示步入柔性时代的大趋势下,面临被淘汰风险,产业带动力弱。
(三)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弱
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优势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体现。河南省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以期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但当前多个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大多实力不强,明显缺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河南省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数量近几年来保持在2500家以上,其中2019年达到2855家,但整体上在国内具备领先地位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极为缺乏。2021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1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名单,河南省只有郑州宇通企业集团一家企业上榜,且仅位居第89位。在河南重点培育的十大新兴产业中,环保装备和服务、智能装备、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行业普遍中小企业居多,具有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极为缺乏,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该产业起步较晚、规模偏小,企业整体实力较弱,目前全省还没有一家国内技术领先、产品特色鲜明且在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链处于不可替代环节的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易观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图谱2019》收录的199家人工智能典型企业中没有一家河南企业。
(四)支撑体系不完善,创新生态不优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的创新发展、成长壮大格外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服务,因此,当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实质上已转变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不仅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人才、资金以及产业配套、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也尚未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方面,高素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一些快速发展的产业,虽然急需雄厚的人才后备力量,但一方面省内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跟不上,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不多,另一方面河南长期以来就是创新人才的“洼地”,高层次创新平台少,在“创新群落”“生态环境”等方面对高层次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吸引力不足,由此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在资金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对投融资保障机制要求较高,但河南面临产业链资金链对接不畅的问题,省内能够承担持续高强度资金投入、研发成功率不确定的风险投资机构较少,且很多新兴行业中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难度大,融资困难。在产业配套方面,河南一些新兴产业链尚不完整,甚至关键核心环节缺失、关键配套领域空白,配套体系的不完善也对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制约。
三、河南省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趋于复杂,但更多新兴技术将步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进程。河南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坚持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坚定不移以创新为驱动,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
(一)强化政府扶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遵循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各级政府应围绕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需求、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引导与扶持。尤其是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要求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当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一是要做好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应着力做好区域科技创新的计划部署,尤其在科研选题、攻关方面要优先、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创新需求,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鼓励相关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科研项目,让更多新兴行业中的企业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二是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利益分配、金融支持、协同融合、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等机制,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企业协同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统筹用好各类创新资源,汇集强大创新合力,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夯实创新基础,构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以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加快建设多级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完善新兴产业创新体系,切实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河南要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十四五”时期河南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范围内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和重大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提供有力支撑,夯实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统筹新兴产业各领域优势资源,鼓励该领域内的创新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组建各类新型科研机构,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
(三)加强主体培育,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
企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要把培育龙头型、骨干型企业作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力抓手,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是围绕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智能传感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识别和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创新力、产业链带动作用明显的链主企业,加快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技术创新示范项目建设,加大要素倾斜和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龙头企业。其次,加快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步伐。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活跃、竞争力强的新兴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上市,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瞪羚企业等。
(四)集聚高端要素,优化新兴产业创新生态
立足河南实际,加快构建新兴产业生态体系,以“热带雨林”式的产业链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在生产制造环节,进一步强化配套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链上下游关键设备与材料产业,完善链式集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在人才方面,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等人才培育工程,完善引才引智机制、人才支持激励体系、人才服务体系等;将复合型技术人才纳入全省层面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中,推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加强工业数字设计、系统集成、数据分析、网络安全等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在金融方面,发挥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带动各地和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等各类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中长期资本;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普惠性金融支持,加快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健全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