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2022-11-14王晓晨乜晓燕
安 勇,王晓晨,乜晓燕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和使命日益彰显。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林院校如何应对“新农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引人深思。“新农科”建设的提出,一方面为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创造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指明当前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着不能契合国家战略、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等不足。
一、“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三农”建设的发展使命
农林院校是为国家农林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国家“三农”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新农科”建设的新背景下,农林院校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卓越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林院校通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传播“三农”知识,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才能,支持学生投身农林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项目,助力国家“三农”建设。借助农林院校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拓宽农林专业人才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满足国家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需求,培养农林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更好地服务乡村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二)促进农林院校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相较于其他类型院校而言,农林院校呈现出专业性和行业性极强的特点,而农林院校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却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自身发展特色。进入知识经济时期,农业高校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创新的重要中心,也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经营生活。在“新农科”的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必须承担为我国培育农业林业专业性人才的重要目标和重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其进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方面能够充分激活农林院校的发展活力,形成专业办学特点,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农林院校吸引力,实现了其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农业林业人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活力与创造性。筑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进而促进就业率,从而既保证了他们的就业数量又提升了就业质量,为农林院校不断实现自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对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嘱托,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农林院校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之一。首先,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激励和价值引导,培养“三农”情怀、激励创新精神、锻炼创业能力,为农林院校储备更多品德高尚、知农爱农、学林爱林的人才。其次,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农林院校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进一步提高农林人才专业素养,为推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助推作用。
二、“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
(一)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
“新农科”是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需要,以服务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为己任,变革和发展传统农科的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能够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等农业教育新体系。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既要满足“新农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林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成果、效益和产出,忽略了学科和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发展与竞争优势,使农林院校难以实现特色发展。另一方面,依靠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缺少系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实践安排。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新农科”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固化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支撑。农林院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固化、教学针对性不强,呈现了专业教学与双创教育相分离的状态。首先,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设置和其他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高度趋同化,缺乏自身特色。而同质化的教育模式是无法契合高校差异化的办学定位、难以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个性化需求的。其次,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选修课程为主,课程中缺少学科前沿的创新创业知识,缺少学科交叉与融合。专业课程、新兴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分离,学生可选择的课程非常有限。
(三)创新创业优质资源有限
农林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极强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能力。而大多数农林院校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非常有限,教师对双创知识的掌握有明显的滞后性和紧缺性,导致教师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都非常被动。首先,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双创活动的创造性和教师自我发展的影响上从长期来看都是弊大于利的。其次,创新创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多样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紧缺的创新创业资源无法满足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使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逐渐减弱,这与农林院校的初心背道而驰。
(四)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
当前,农林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缺少创新创业教师,现有的教师数量难以支撑和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诉求。主要表现之一是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学生找不到指导教师,或一个老师指导多个项目的情况非常普遍。二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失调,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构成中以兼职教师为主,多数农林院校缺少甚至没有专职双创教师。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在这种模式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不足。三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不强,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沟通,很少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种“师导生创”的单一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难以发挥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更新双创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社会对实用型和技能型的农林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林院校要对农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理念进行重构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如福建农林大学,以分类培养、特色发展为原则,以学科发展水平、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为主要依据,构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必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服务国家、地方、行业、乡村需求与时俱进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要对“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创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渗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完善的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学校要从整体层面积极研究制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学院要持续推进和落实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如东北林业大学在开展双创课程的同时辐射双创赛事,有针对性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满足学生参加双创赛事的需求。如《创业计划书与创业大赛实训》《T RI Z理论与应用》等课程,以赛课结合、赛课同步的方式实现专创融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避免陷入同质化陷阱,一方面根据“新农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打破原有课程体系的束缚,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将新兴学科和创新创业知识交叉融合,鼓励跨学院、学科、专业开设课程,不断拓展优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农林院校要注重发展自身特色学科,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数量和质量,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加快传统农科知识的转型升级。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丰富创新创业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林院校要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资源,满足师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如北京林业大学投入专项经费,通过在各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丰富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一是要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校友力量共享优质双创资源,经常性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邀请创新创业专家和成功校友进行指导与培训。在对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帮扶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的跟踪支持,落实各项创新创业政策,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二是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农林院校要为参与创新创业的教师及其科研团队给予资金、场地、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并重点向农林业相关项目倾斜,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壮大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鼓励师生共创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育。教师和学生是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如华中农业大学鼓励专家科研团队与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合作,形成教师指导学生、师生共创、本硕博共创的良好局面,增强创新创业实效。农林院校要不断壮大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首先,增加创新创业教师人数,农林院校要积极构建激励和奖励机制引导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如东北农业大学制定了创新创业竞赛奖励政策,对于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指导学生取得可喜成绩的教师,学校将颁布一次性奖金鼓励、授予“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等。其次,注重师资培训,夯实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通过邀请专家名师有针对性地对农林院校教师进行辅导,了解与掌握“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动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更新创新创业知识,引导教师树立指导学生、服务学生的责任意识,形成教师和学生共同创新创业的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