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德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思考
2022-11-14乔红艳阮怀堂
乔红艳,阮怀堂,折 伟
(1.西安工程大学;2.陕西省女强制隔离戒毒所,陕西 西安 710048)
一、引言
随着我国公共领域的逐步扩大和现代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从以前的“熟人社会”逐渐转变为现在的“陌生人社会”,注重公德的社会氛围愈来愈浓。社会公德其实是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要遵循的最基础的要求准则,它反映着生产生活中人类最基础、最广泛、最一般关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直受到国家各个部门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现今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代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是推动我国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相较其他群体来说,总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意识层面却没有厘清社会公德的真正本质,因此,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相关研究就是要通过提高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能使他们在公共生活以及日后参加社会实践时能表现出较高的公德素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家庭以及社会等方面加以分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供路径选择。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公德修养及综合素养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德是首要因素,一个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德都不具备,那么何谈其他方面。良好的公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石,因此只有大学生具备了基础的社会公德修养,才能促进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再者,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其具备的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假若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越高,那么他们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就越高,也越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意识培育,能够让他们厘清自己的公共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有利于学校德育的推进及和谐校园的建设
对大学生开展公德意识培育的相关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促进校园思想道德建设的推进。教师用高尚的师德促进学生的道德培育,学生用自己的美德渲染教师的师德,这种“以德育德”的局面更加推动校园德育的建设。大学生自觉遵守包含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爱护公物在内的社会公德的相关要求,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也有利于改善校园不文明行为,促进校风建设,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有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及良好社会风气的建设
社会道德风尚是一个衡量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子,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也是与社会道德相关联的一部分,社会公德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基本秩序、促使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培育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对于促进社会道德的良好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代表,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也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作为社会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
三、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路径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社会公德意识的自觉养成
1.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认知
正确的社会公德认知是社会公德意识能够提升的先决条件。社会公德认知主要是由“社会公德”和“认知”俩个词组成,也就是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德要求的认识和了解。大学生要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认知,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社会公德相关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学习相关的社会公德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通过时事政治不断学习最新的关于社会公德的政策和表述。比如新时代背景下可以组织培训学习《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道德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论断。大学生也有必要及时盯紧关注时事政治,认真分析国家政策的细微变化。
2.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自律意识
社会公德自律意识需要从源头改善,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深处不断提升社会公德意识,才能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行动力。大学生要按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内容及表述来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反省,并严格遵循。高校可以通过校内青年志愿者协会鼓励大学生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号召大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理念开展志愿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奉献意识和乐于助人意识,亦可以帮助学生将社会公德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二)重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积极效果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该要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任。高校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对思政课进行积极创新探索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作出重要批示安排,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相当重视。
1.注重教师师德修养
要让大学生具备更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就必须要从正面价值观着手引导。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不仅有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义务,还要发挥立德树人的能动作用,因此教育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深刻影响着受教育者,也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在招录教职员工时就要注重师德方面的前置考察,保证教职员工在入职前就有优良的师德。在教职工教书育人成长的过程中,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加强师德师风定期培训,使教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晋升,不仅要看他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手段,还要设置师德方面的评判指标。
2.探索创新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方式方法
要有效利用大学课堂,增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效果,紧紧围绕社会公德的具体内容,并结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研讨出一套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培育课程,或者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指导课程等。在进行社会公德体系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高校也要把社会公德的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中,通过利用社会实践来有效印证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掌握程度。高校要联动地方或者利用校区场地,系统地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大学生的公德水平。社会公德意识培育还要加强各学科的渗透联系,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也要落实在各门学科中。不仅要强化对国学经典著作的理论研读,还要加设国学经典课程,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借鉴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德育精神,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涵养大学生。
3.健全完善社会公德评价体系
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公德表现量化纳入学校学生综合测评中。虽然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不能讲求所谓的功利化,但必要的激励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升是可以提倡的。大学生在学年末都有关于大学生一年的学业及平时表现的量化测评,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现状是学习成绩占的百分比是最多的,也有德育这一项,但是有些评价者对大学生在综合测评中德育的评价过于草率,德育分数基本一致或者以党员和非党员来区分德育成绩的高低,这一环节是很有必要改善的。基于部分大学生自律意识较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好坏不能只是口头表述,对学生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应该要有一定的惩罚机制,并且将大学生社会公德评价纳入学年末的综合测评中,对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做的好的行为,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并也将其纳入学年末的综合测评中,学校要通过强制性手段来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同时学校也要发挥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引导作用,利用校园广播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对遵守社会公德行为的事迹进行教育和宣传,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要进行及时引导,使大学生时刻具有危机意识,并将他律转化为自律。
(三)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只有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作用,才能保证家庭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公德培育更加完善和科学。
1.提高自身公德修养,为孩子做好道德示范榜样
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要始终秉持着“身教重于言传”的观念教育孩子,用良好的行为为孩子树立典范。如果父母的社会公德意识较高,在公共场合能严格遵循社会公德,那么孩子也会模仿父母的言行,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也不会有很大偏差。父母还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学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鄙弃封建、落后的思想,积极地树立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父母要在生活中时刻为孩子宣扬正能量的公德故事,为孩子做好公德榜样,如在家里做到孝敬老人、文明礼貌;在社会上,做到乐于助人、爱护公物等。
2.转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观念
过去的家长都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以及多元价值观对社会的冲击,致使现在家长在重智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孩子的德育发展。父母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孩子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父母组织关爱老人的敬老爱老服务或者志愿服务活动等,这都是为了增强孩子的助人为乐意识,通过沉浸式社会实践体验来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3.注重培育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生活的时间长,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父母要有效传承祖上的良好家训,为孩子立好自家家规,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父母要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家风传承情况,为家庭制定适合家庭成员身心发展的家规。家长在公德意识培育过程中要换位思考,多维度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以及孩子自身道德状况,及时选取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有效培育和监督。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践行助人为乐,热衷公益事业,发扬中华民族时代精神。
(四)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育中社会监督效应
1.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的德的要求,培育大学生公德意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在认真学好基本的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当下的时事政策,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入头脑。在2021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穿上防护服,做起了志愿者,在封校期间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深刻诠释了报效国家、回报社会的价值观。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向志愿者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积极进取的学生。
2.借助法律手段来保障社会公德意识的培育
践行社会公德实践需要很强的自省自律意识,而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这就需要法律制度来保证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强调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依靠教育,也要依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这是对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视,也是突出强调社会公德培育不仅需要教育,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保证。应将必须遵守的社会公德的相关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定与社会公德规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凭借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性来扩大其对社会公德意识培育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也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加大社会公德不文明行为处罚力度。把涉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以及网络恶意诈骗等不道德行为分门别类,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内。社会生活中可以有效借鉴高校校规来制定社会法律准则来约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这不仅可以有效遏制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会对大部分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大学生明白在公共生活领域也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3.加强网路公德建设
由于网路的虚拟性,对人们的公德自律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活跃主体,在网络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抓好网络公德建设是很重要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促进网络内容的建设。网络内容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旋律,鼓励发展积极向上的、充满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进步的网络文化。试想如果网络生活中都是积极正能量的内容,势必就会促使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如果网络中到处都是腐朽的、消极的内容,也势必会影响网民的价值观。
(2)培养文明自律的网络实践。互联网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行为规范,多措并举,试试采取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规范大学生的网络公德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作为网络主体,也要积极引导网络公益的发展,就身边事来说,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公益解决了社会上很多弱势群体的就医问题,朋友圈经常看到转发的“水滴筹”等公益项目,这实实在在为社会大众带来福音,因此,不仅要加强对网络公益的再引导,也要注意网络公益的监督。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公德意识的培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共同需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作用,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