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旧货服装流通领域对质量监测的需求
2022-11-13申甲
文/申甲
1 引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我国居民的衣着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8%左右。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快时尚服装文化的流行,人们往往会采购过量的服装,大量的服装在穿过不久后就被闲置,受潮流趋势和季节因素的影响,人们会淘汰大量不满足其需求的衣物,进而通过捐献或分类回收进入旧货服装流通领域。旧货服装流通企业经营者由于缺乏规范的处理方式和卫生健康意识,过分重视销售利润,导致很多没有经过标准清洗和消毒的旧货服装,简单翻新后就再次被销售,旧货服装的质量安全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因此,旧货服装流通企业应高度重视旧货服装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清洗标准和消毒流程,并在翻新过程中不断提升清洗消毒效果,全方位地提高旧货服装翻新效果,推动旧货服装流通行业快速发展。
2 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现状分析
2.1 旧货服装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旧货服装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旧货商品之一,欧美的旧货服装流通行业随着旧货电子交易平台的崛起而飞速发展,我国也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发展。目前全球服装市场价值1.5万亿美元,旧货服装市场价值320亿美元。约10%的衣服被回收利用、约8%的衣服被重复使用,而我国旧货服装年产生量在300万吨左右,流通行业规模约为180亿元,与全球先进市场相比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垃圾分类的开展和旧货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旧货服装市场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高效动态的质量监测对规范国内旧货服装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加强对出口旧货服装的质量控制、提升其价值均存在不可替代的作用。
2.2 旧货服装质量监测相对薄弱
旧货服装来源复杂,通过海外代购等渠道采购的服装生产受制于外国监管缺失等诸多因素,旧货服装质量监测相对薄弱。
推进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质量监测是规范旧货服装流通行业秩序、推进旧货服装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旧货服装质量监测符合绿色低碳循环的国家战略,有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旧货服装流通行业自身,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迫切需要质量监测来规避恶性价格竞争;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清洗标准和消毒的效果需要质量监测来监督,才能有效地保障购买旧货服装消费者的权益。
GB/T 33492—2017《旧货(二手货)市场经营管理规范》和GB/T 21667—2008《二手货品质鉴定通则》等国家标准的出台对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经营设施设备、经营环境和管理制度等有基本要求,使得各类旧货服装市场或旧货服装交易中心有章可循,保障了旧货服装流通经营的有序开展。
由中国旧货协会推动出台的《二手纺织服装流通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对旧货服装流通领域提出了相关术语和要求:对旧货服装翻新整理提出了整理流程设计、整理作业区规划、整理资料存档等步骤;对零售、批发等提出了标识和挂签标准化规范;对旧货服装产品也提出了质量和卫生的具体指标及合格评定方式等,为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质量监测提供了有效参考。
3 基于旧货服装流通领域,探究质量监测风险点
3.1 甲醛、pH值和色牢度不符合要求
由于旧货服装往往已经存放多年,这些服装面料受存放环境中空气、湿度和光照等综合作用,且部分旧货服装的面料在生产时染色工序不完善,或添加各种违规染料和纺织助剂,致使旧货服装面料的甲醛、pH值、光照染色牢度和水洗染色牢度等指标在二次销售时,已远远达不到质量安全要求。
这些质量安全问题一般体现在消费者自行清洗时褪色较为严重,影响着装效果。旧货服装面料与人体接触时,很可能通过雨水、汗渍等媒介,使面料中的有害物质渗入人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2 标签标识缺失或不清晰
服装标签标识一般以外吊牌和内缝标的形式表达,旧货服装的外吊牌基本都已不存在,内缝标也存在不清晰的问题,给旧货服装流通企业识别旧货服装的品牌、服装成分和洗涤要求等带来了很大难度。
目前旧货服装流通领域普遍存在标签标识缺失或造假的现象,导致旧货服装流通领域良莠不齐,消费者无法准确按商品标识购买旧货服装,进而对旧货服装流通企业失去信任,最终影响旧货服装流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保证消费者权益和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旧货服装流通企业应当主动配合监管和质量监测机构,做好质量安全风险控制,检查并补齐服装标识。
3.3 清洗和消毒效果缺乏监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人们更加重视所购买服装的卫生状况。从国外进口或疫情地区流出的布料或旧货服装很可能带有新冠病毒,其他传染病菌也可能通过旧货服装传播。因此旧货服装必须执行严格的清洗和消毒效果的质量监测,否则很可能导致传染病的扩散。
4 旧货服装市场质量监测的具体措施
4.1 共建旧货服装质量监测平台
加强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共建旧货服装产品质量监测平台。在尽可能广覆盖、低成本和高精度的前提下,为旧货服装流通企业提供翻新整理流程,帮助其优化翻新整理思路,从而提升旧货服装产品质量。
该平台的宗旨在于通过产学研优势互补,动态高效监测国内旧货服装流通,将可能出现的甲醛、pH值、色牢度、标签标识和消毒清洁效果等质量安全风险点实时进行监测反馈,进而提升旧货服装流通企业质量控制能力,并帮助其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4.2 建立分类鉴别机制
尽管旧货服装流通企业高度重视旧货服装翻新整理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但旧货服装产品质量仍问题频出。常规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管理模式难以适用于旧货服装流通领域。故应出台旧货服装分类鉴别标准,对旧货服装除消毒清洁外的其他质量指标放宽要求,并对旧货服装质量监测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促进旧货服装商品流通,保障购买旧货服装消费者和旧货服装流通企业的正当权益。
4.3 创新监测方法和标准
据调查,我国旧货服装质量监测机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由于旧货服装难以形成批次并溯源,相关部门应完善旧货服装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的适用范围,以确保符合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实际情况。旧货服装质量监测应以高性价比的无损检测为主,确保质量监测可以提升旧货服装的产品价值,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5 结语
由于旧货服装来源广泛、相对价值低、渠道复杂且溯源性差,再加上产品和质量监测相关标准缺乏,质量监测难度大等问题,阻碍了旧货服装流通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和碳排放的减少。
本文通过分析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现状和质量风险点,发现旧货流通市场缺少覆盖广、成本低和精度高的质量监测模式。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创设多方共建的旧货服装质量监测平台,帮助旧货服装流通企业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提高旧货服装产品翻新整理提供优化思路,打造全球一流旧货服装流通企业,推动旧货服装流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