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音乐研究现状
2022-11-13李琳琳
李琳琳
(哈尔滨音乐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鄂温克的民间音乐大家庭
鄂温克民间音乐种类丰富,主要分为山歌小调(赞达拉嘎)、舞蹈歌曲(奴克该勒)、宗教歌曲(萨满调)、说唱歌曲(尼玛罕),多为两乐句组成的乐段,旋律重复、衬词较多、即兴性强。吴晗的《黑龙江四小民族民歌音乐形态学研究》不仅简单介绍了鄂温克民歌的主要类别,同时还分析了鄂温克民歌的音乐形态和艺术价值,但是在鄂温克音乐的描述上却并不深入。苗金海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研究》以鄂温克民族历史文化变迁为切入点,解读鄂温克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和艺术价值。李丽超在《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瑟宾节中的音乐文化研究》中,以自己参加瑟宾节的经历为依据,记述了瑟宾节表演的流程,还总结归纳了鄂温克民间音乐的种类和风格,并对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同样在节日中感受鄂温克民间音乐建构的还有苗金海的《鄂温克族音乐文化建构与认同——以巴彦呼硕敖包祭祀为例》,他在敖包祭祀仪式中选取两首民歌进行分析,总结其音乐形态上的特点,并肯定敖包祭祀这样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增强鄂温克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一)鄂温克民间音乐之民歌
李柳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通过音乐节奏和内容,将其分为山歌体“赞达拉嘎”和小调体“赞达拉嘎”。学者苗金海根据体裁的不同,将其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别;通过题材分为狩猎歌、爱情歌等。可见其曲目数量广泛,题材丰富。《鄂温克族扎恩达拉嘎的多样化风格与成因》根据作品分别对赞达拉嘎的风格进行解读,并分析了风格的成因,在作品中解读出鄂温克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心境和潜藏在作品中的民族性格。王慧颖《森林中的节奏,草原上的旋律——鄂温克民族音乐赏析》一文对鄂温克的民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除了种类和音乐基本形态的介绍外,作者还通过民间歌曲的种类风格,介绍了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的酒歌、节日歌曲、宗教神曲。韩雪莲在《论“赞达拉嘎”的多样化风格与演唱方法》一文中探讨了不同历史环境下,不同地区的赞达拉嘎的风格和音乐特征,并且通过鄂温克族语言的发声方式和语言规律,分析了它的演唱技巧。
(二)鄂温克民间音乐之舞蹈音乐
刘忠国《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探究》一文指出,鄂温克民间音乐中的游猎舞蹈音乐不仅是鄂温克人狩猎生活的影子,而且它还有其独特的教育意义。作者把它称为鄂温克民间音乐的根本。而在有关鄂温克舞蹈音乐狩猎特征方面,苗金海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狩猎文化特征》有着比较详细的论述。在此文中,苗金海所研究的是内蒙古地区的鄂温克民族,他参考大量史料,并依据自身实地考察经历,将内蒙古鄂温克的民间舞蹈按功能分为礼仪舞、游猎舞、节日庆典舞三类;按音乐形态和具体表现形式将其划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在他列出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呼号型舞蹈风格皆属于游猎舞,而歌唱型舞蹈音乐大多属于节日庆典舞风格,由此,他认为游猎舞占鄂温克音乐舞蹈的主体地位,是鄂温克民间音乐的起源。但无论哪种风格的舞蹈音乐,鄂温克民族的狩猎文化都深深根植其中。同样探究鄂温克舞蹈音乐的狩猎特征的还有方慧的《试论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狩猎文化特征》一文,她通过对鄂温克舞蹈音乐的研究,论述狩猎文化特征的呈现和对鄂温克舞蹈音乐发展的影响。李涵雯的《鄂温克族鲁克该勒舞蹈传承初探》中对鄂温克音乐舞蹈种类进行归类,从中选出鲁克该勒这一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对它的音乐特点和传承价值进行探究,同时指出对于其传承的一系列看法。
(三)鄂温克民间音乐之萨满调
鄂温克人大多信仰萨满,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五)鄂温克族萨满音乐》介绍了“莫昆萨满”和鄂温克人信仰的诸神,同时解读了萨满仪式的乐器和神歌。李虹儒在《鄂温克族“瑟宾节”与节日中的音乐》一文中写自己参加瑟宾节时参观的萨满祭祀,对呼德尔础鲁萨满祭祀敖包时的过程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列出了几首萨满调进行简单分析。文中还有在萨满跳神结束后作者对萨满进行的采访。李婉滢的《试论二十世纪末以后影响萨满音乐发展的因素》主要关注二十世纪末萨满音乐的发展,她通过对七个鄂温克地区的调查,总结萨满在这七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还分析了影响萨满音乐发展的因素。
(四)鄂温克民间音乐之说唱音乐
苗金海的《鄂温克族民间音乐“尼玛罕”的艺术特色》一文解读了尼玛罕的说唱音乐特点和艺术特色。其演唱的一般都是很长的叙事性强的神话、英雄史诗等。调式为五声调式,宫调、徵调为主,节奏自由。李虹儒《鄂温克族“瑟宾节”与节日中的音乐》中提到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尼玛罕作品,如传统说唱作品《太阳姑娘》,现代创作作品《鄂温克人》《草原的春天》等。阿莉曼的《鄂温克族叙事民歌〈母鹿之歌〉的音乐特征与传承研究》则专门针对“尼玛罕”中《母鹿之歌》展开研究,简要介绍大致内容,分析歌词特征和音乐形态。并以《母鹿之歌》为切入点,纵观尼玛罕的传承与保护。
二、鄂温克的特色部落
(一)舞台剧中的敖鲁古雅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是鄂温克现存人数最少的部落,他们的文化已经处于失传的边缘,而舞台剧《敖鲁古雅》正是出于保护该文化的目的而创作的。修一的《舞台剧〈敖鲁古雅〉背后的鄂温克民族文化意蕴》一文中介绍了《敖鲁古雅》的创作背景和大致剧情,解读了其服饰道具,分析了该剧所蕴含的鄂温克族精神世界和鄂温克文化。这篇文章仅仅从舞台剧的角度出发,对于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研究并不深入。而同样以《敖鲁古雅》这部作品来解读使鹿鄂温克文化的《守住那远古而神秘的部落——〈敖鲁古雅〉中看敖鲁古雅》则对使鹿部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文中介绍了作品,还分析了该部落的音乐与舞蹈。
(二)现实中的敖鲁古雅
王东雨在《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歌》中专门针对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歌进行分析。他不仅对敖鲁古雅民歌类型进行归类,探讨其唱法和发声方法,而且将敖鲁古雅的民歌同其他民歌相比较,找出敖鲁古雅民歌自身的特色。他发现,敖鲁古雅民歌的篇幅相对于其他民歌更为短小,结构规整为主。在宗教信仰方面,灵芝在《民族音乐学实地调查法的理论与实践——以敖鲁古雅鄂温克传统音乐为例》中提到,使鹿鄂温克(也是敖鲁古雅鄂温克)同样信奉萨满教,但是他们的萨满调因为风俗上的禁忌正在凋零,作者虽然在现场以“局内人”的身份参观了萨满仪式,但是并没有对萨满调进行记载。毕安琪的《使鹿鄂温克音乐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分析使鹿鄂温克的地域特征,并解读这独特的特征对于使鹿鄂温克文化的影响。
三、鄂温克的音乐文化保护
(一)现有学校方面的保护
关于鄂温克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当下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娜日苏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对于鄂温克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概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本民族的传统有所了解,但是了解的内容并不多。很多鄂温克族的老师也同样如此。学校举办过民族手工艺比赛,民族歌舞表演等,这些活动对于学生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效果,但是同时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很多地方还有待加强。鄂明晶的《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中小学鄂温克民族音乐传承现状调查》一文通过对巴彦托海镇的中小学的调查,发现学校在积极对学生们进行鄂温克传统文化教育,其中音乐方面的内容比较多。
(二)现有保护方面的不足
虽然国家重视保护与传承鄂温克传统音乐文化,地方也积极响应,但是阻碍仍难以消除。鄂明晶发表的《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一文提出,鄂温克民族音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还有待加强。苗金海《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与学校教育传承》一文除了分析和描述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和主要现象之外,还提出了内蒙古鄂温克族民间音乐传承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个是鄂温克族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的“失语”问题,另一个则是如何重建和延续鄂温克民间音乐以及鄂温克人的音乐生活。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鄂明晶呼吁中小学和地方高校应肩负起传承的责任,普及传统文化教育,也呼吁建立鄂温克音乐团体,完善鄂温克音乐家的档案等。苗金海也提出,为进一步传承发展鄂温克传统民间音乐,学校教育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以上问题在邵秋萍的《使鹿鄂温克音乐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一文中也有提及,语言的障碍、萨满教的失传都是阻碍传承保护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大山。为此,笔者建议,希望国家加大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经费支持,并组织专业团队设计科学的保护方案,学校应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四、结语
这些文献通过对鄂温克民间音乐发展现状、音乐组成与保护方式三个维度的探讨,使我们对这一民族音乐的现有成果与拓展方向有了基本的认识。为了进一步研究鄂温克音乐,我们仍要面对如下几个问题:第一,由于鄂温克族没有本族文字,我们如何确保记录下来的作品的准确性?第二,民歌的唱腔离不开发音发声方式,掌握鄂温克语言的人群正在不断减少,我们研究民歌的方法是不是也会陷入囹圄?第三,对于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宣传,该如何在吸引人的同时又保护原有的传统风味呢?这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