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河北省传统村落现状特征及活化策略研究
2022-11-12姚胜孙周寅贾如黄丽颖王振坤
姚胜 孙周寅 贾如 黄丽颖 王振坤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价值特色逐渐衰退,河北省传统村落受到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也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文章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为出发点,通过选取河北省坝下和太行山脉两个主要分布区域内典型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型的现状特征,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活化策略。构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评价体系,运用SPSS聚类分析法,选取村落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方面共12个指标,通过指标得分数据对传统村落进行分类。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河北省传统村落分为挖掘创新型、平衡協调型、活化激励型、补充完善型四种类型,聚类结果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目前,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特色价值和保护措施差异较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注重平衡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之间的关系;在深入挖掘和发挥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村落格局,完善特色功能;同时需要建立充分的保障机制,对村落发展态势做出预判,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得传统村落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状特征;活化策略;聚类分析法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科学性,是一个区域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集中体现,也是研究地域演变的“良好场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有价值特色的传统村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目前已有6819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实现了档案的建立及保护规划的编制。2003年起,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反映了我国一些历史时期特有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目前全国共有48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河北省40个,其中名村32个,名镇8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传统村落的价值特别是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学者也就其保护与活化开展了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冯骥才(2013)就传统村落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及传统村落的保护路径和保护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保护传统村落要注重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同时需要全民和各界的支持。王小明(2013)认为传统村落需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三方面的价值,应以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性开发和永续利用为原则对传统村落给予保护。刘馨秋、王思明(2016)指出中国传统村落存在保护空心化、建设与开发不当、村民意愿与村落保护之间矛盾的困境,并提出了与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结合、与农业工程设施保护利用结合、与农业景观结合、与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结合、与传统特色农产品结合、与传统民风民俗结合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保护模式。郐艳丽(2016)则对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制度进行了反思,指出我国保护制度的系统性、协调性不足,忽略了村落本身的生命性特质,提出要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重构传统乡村秩序并切实转变保护理念等创新措施。吴必虎(2016)强调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一味被动保存或者是原封不动地保存,要实现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传统村落的活化也应该是在有效保护、积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活化,好的活化一定是本地文化,但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更应该注入新的时代要素,对传统村落进行活化,让其更具生命力。任映红(2019)指出传统村落的活化发展,要对村落类型进行全面审视权衡,切忌生搬硬套,搞“一刀切”。陈伟煊(2018)依据国家发布的传统村落相关文件及基础资料,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传统村落类型划分为历史积淀类、村域格局类、传统建筑类、民俗文化类和全面综合类等五大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特征与村落特色提出相应的活化引导策略。刘沛林(1998)指出传统村落中风格古朴、建筑独特、文化气息浓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村落,可以按照“历史文化名村”的形式加以重点保护,强调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是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类传统村落保护活化的重要路径。何依、孙亮(2017)指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借鉴文物分级保护的做法,围绕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村等形成不同的圈层,达到分级分类保护的目的,同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探讨出从建筑单体走向聚落整体,从物质本体走向社会本质的传统村落保护策略。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缺乏就其现状特征的量化评价,分类依据模糊,保护和活化策略针对性差,鲜有文献仅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开展研究。因此,本文依据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价体系,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进行调研统计与量化评价,使用聚类分析法,以更加客观和科学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类型的划分,并提取各类型村落的现状特征及面临的核心问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活化策略。
一、研究区域及样本概况
河北省环抱首都北京,横跨华北、东北两大地区,东临渤海、西接太行山,北依燕山,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27′~119°50′、北纬36°05′~42°40′,属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河北省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经数千年的时间积淀塑造了其丰富、独特的文化特征,成为我国文化资源大省。据统计,河北省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06个,排名全国第三,其中30个隶属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河北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太行山脉地区和北部坝下地区,由于山势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十分有利。近年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河北省文物局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村镇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传统村落的保护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与难题。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化历程。为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典型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现状特征,在坝下和太行山脉地区选取15个河北省村落作为研究样本,对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样本地理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
二、样本评价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村落分类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保护利用与活化发展的前期基础,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十一条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評选办法》,选择村落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其中价值特色占总分值的70%,保护措施占30%,对所选传统村落样本进行调研与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应用统计软件SPSS 25.0针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进行聚类分析。
三、聚类分析
“聚类”源于统计学,多被应用于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方面,作为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它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依靠算法对相似的数据进行划分,最终结合聚类的结果和实际经验对每一聚类的特点进行分析。
基于不同类型、结构、规模和维度的数据集,聚类分析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聚类算法,其中,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经典的划分聚类算法,快速高效,应用较为广泛,被各种统计软件如SPSS作为聚类分析工具。选择的15个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样本及12个被量化的传统村落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评价指标得分组成的数据集,满足K-means聚类算法的适用条件,因此选择SPSS统计软件中的K-means聚类分析工具进行传统村落样本的聚类,采用系统聚类法得到K-means聚类分析中相对合理的K值。由于样本评价指标的最高限分不同,为避免各指标值之间差异过大对分类结果产生影响,先对样本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
利用系统聚类法对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得分进行分析。首先,选择组间连接,合并两类的结果使所有的两项之间的平均距离最小;然后,通过欧式距离计算各个聚类之间的距离,确保各聚类组间距离最大,差异最大,组内距离最小,差异最小,最终得到聚类结果的谱系图(如图4所示)。
当重新标度的距离在19~20之间时,聚类结果最为合适,依据评价指标所选的15个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样本可分为4类,进一步运用K-means方法,得到如图3所示的聚类结果,可以看出,4种聚类类型的占比分别为20%、20%、13%、47%,各聚类中的数据分布较为集中,说明聚类效果较好。此外,除小桃花村(y8)、桃树坪村(y9)、吕家庄(y12)、邢家庄(y13)在相邻类别之间略有波动外,系统聚类和K-means聚类的结果相同,说明聚类结果具有稳定性和科学性。
针对分类结果进行检验,把上述聚类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如表1所示),可知:x2、x6、x8、x9、x15项评价指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这5项指标对聚类分析不会起作用,应当予以排除,其余指标的p值均接近于0,说明各个类别之间在这些指标上都有显著的差异。由此证明,将1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划分成4类具有合理性。
最终聚类中心距离可用于研究每个聚类村落现状特征的差异。聚类中各项指标的最终聚类中心距离数值越大表示此项指标的价值越高,现状较好;反之,则说明价值越低,现状较差。如图6所示,由最终聚类中心可以看出,第四聚类为所有评价指标得分最高的一类,记作“H-H聚类类型”;第二聚类的价值特色指标得分较低,保护措施指标值较高,记作“L-H聚类类型”;第三聚类的价值特色指标值较高,保护措施指标值较低,记作“H-L聚类类型”;而第一聚类就为所有指标数值最低的一类,记作“L-L聚类类型”。结合各个聚类评价指标的最终聚类距离数值和现实特征,可以比较分析出各个聚类所表现出的具体特征。
1. L-L聚类类型:即挖掘创新型。这类村落价值特色不明显,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选取样本中属于挖掘创新型传统村落的主要为西洋河村、镇边城村和后岩村。此类村落拥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手工艺和丰富多样的特色传统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较高;政府采取了有限的保障机制,没有制订长远的保护规划,并未呈现出有效的保护效果。
2. L-H聚类类型:即平衡协调型。这类村落价值特色不明显,但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选取样本中属于平衡协调型传统村落的主要为北岔口村、倒马关村和南留庄。这种类型传统村落的不可移动文物较少,历史建筑规模较小,历史环境要素较差,风貌的完整性、历史性、真实性及空间格局的特色功能缺失严重,但是政府制订了较为完备的保护规划和保障机制。
3. H-L聚类类型:即活化激励型。这类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价值特色,相比之下乡村风貌的完整性、历史性、真实性及空间格局的特色功能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是没有制订出合理的保护规划和保障机制,使村落特色没有发挥出最大价值。
4. H-H聚类类型:即补充完善型。这类传统村落有着较高的特色价值,同时政府采取了较为完备的保护措施。从具体指标可以看出,村落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环境要素的数量分值相对较低,完善保障机制有待提升。
四、活化策略
实施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现状特征及活化策略的选择,实质就是以适应城镇化发展为前提,以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基础,从策略层面探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活化依据,明确选择活化方式、实施内容和修订政策,确保实施策略更适应传统村落活化的要求。基于不同类别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保护措施现状,可以因地制宜地制订出更加合理的传统村落活化策略。
(一)挖掘创新型
结合该类型村落的现状特征,依据村落有限的特色资源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保证村落硬质资源,如传统街巷、建筑风貌的完整性,还要保证软质资源;如传统习俗、手工艺的延续性。创新营建注重就地取材和因地制宜,主要采取改造、改建和再开发的活化策略,这也要求设计者要在原有的历史环境要素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提炼,营造出新的村落价值特色,而不是脱离村落原有的空间格局、历史环境,凭空创作;同时管理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长远的规划策略,因地制宜地完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对该类传统村落价值特色的挖掘与创新。
(二)平衡协调型
平衡与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指平衡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活动。要求村民和管理者对传统村落的价值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协调传统村落中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活动,平衡其利益关系,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引导的方式,号召村民参与到保护和活化传统村落的行动中,加强其对传统村落潜在价值的开发与利用,从而保持传统村落挖掘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之间的平衡,确保传统村落各指标要素和谐发展。二是指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活化时,注意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平衡协调。空间方面主要体现在针对此类传统村落具有很高的特色价值,但缺乏保护开发的现状,对村落进行保护规划时要以村落整体环境为出发点,避免设计规划方案与周边自然环境、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脱节。时间方面的平衡协调主要体现在通过村民的参与,增强对传统村落特色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人为手段对村落环境的改造,以现有的村落价值特色为基础,充分发挥利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传统村落带有时代特征的新功能与形式,使得改造后的风貌特征、空间格局特色功能与传统村落协调。
(三)活化激励型
此类传统村落宜采用“自上而下”的保护活化策略,政府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采取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导专家介入,建立和完善传统村落保护措施。一方面,结合此类传统村落的现状制订科学的保护规划策略,对传统村落中具有价值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建立数字化保护机制,有利于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充分发展村落特色优势提供更加高效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强村民对传统村落价值特色的认同感和保护参与意识。只有多方联动,发挥多方优势,才能对传统村落的特色进行保护和再利用。深入发掘和利用村落特色功能,发展第三产业,并利用产业收入,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力度,活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要素,让传统村落的特色得以延续并再次发挥出价值。
(四)补充完善型
针对补充完善型传统村落的活化措施主要目标是实现各项指标功能的高效发挥。首先,要充分建立、完善传统村落中弱项指标。加强对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高文物等级与增加文物的数量;充分发挥传统村落的历史环境要素,保持村落风貌的完整性,延续村落历史性和真实性,完善空间特色功能格局,充分发挥村落整体的特色功能,其中,保持村落的风貌特征是对传统村落活化的基础,确保在活化过程中依旧保持村貌特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格局进行合理划分,对村落功能进行完善补充;其次,建立更加充分的保障机制。在传统村落活化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物质能量的流动,对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体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完善传统村落保障机制,积极预判村落发展态势,做出详细规划,可以降低外界的干扰,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该研究选取河北省传统村落中15个更具典型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研究样本,构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提出各类型传统村落的活化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可以分为挖掘创新型、平衡协调型、活化激励型及补充完善型四类。
第二,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呈现出价值特色和采取保护措施之间不平衡的现状特征,其中补充完善型占比较大,其次是活化平衡型和活化激励型。
第三,在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类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中应该注重平衡传统村落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村落的价值特色,合理划分村落格局,完善特色功能;建立充分保障机制,对村落发展态势做出预判,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得传统村落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曹昌智.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1):10-13.
[2]张浩龙,陈静,周春山.中国传统村落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7,41(04):74-80.
[3]国家统计局.农村改革书写辉煌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EB/OL].[2018-09-18].http://www.stats.gov. cn/ztjc/ztfx/ggkf40n/201809/t20180918_ 1623595.html.
[4]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01):7-12.
[5]王小明.传统村落价值认定与整体性保护的实践和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2):156-160.
[6]劉馨秋,王思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史,2015,34(04): 99-110.
[7]郐艳丽.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6(01): 2-9.
[8]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02):7-9.
[9]任映红.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村落文化活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03):34-39+108.
[10]陈伟煊,储金龙,陈继腾.传统村落类型划分及活化引导策略研究——以黄山市9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8,36(09):108-117.
[11]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的建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80-87+158.
[12]何依,孙亮.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村落院落单元研究——以宁波市走马塘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J].建筑学报,2017(02):90-95.
[13]魏广龙,马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1):297-303.
[14]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5]孙吉贵,刘杰,赵连宇.聚类算法研究[J].软件学报,2008(01):48-61.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HB21-QN017)。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北省健康人居环境重点实验室。贾如为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