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6-22姚墨旺郑永平喻可欣等
姚墨旺 郑永平 喻可欣等
摘 要:该文基于中国本土化的语言界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意念和物质的二维概念。村民的参与意愿是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问题的核心。通过对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进行了3次的问卷调查,利用调研数据,先通过卡方检验的方法找出了村民对参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意愿的显著影响性的变量,再构建这些变量与村民参与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结果显示:教育水平、支付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
关键词:村民;参与意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
中图分类号 C9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4-04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actural situation of China defines the two-dimensional concept of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raditional village public space of ideas and material. The villag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ublic space reconstruction problem.The author conducted a survey of three times and Linacheng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village Peitian.Using survey data,through the method of chisquare test to identify 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 public space reconstruction intention of variables,and construct these variables and the villag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show the factors of education level,cognitive level and ability to pay and villager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are in th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Key words:Villager;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The traditional village;Public space;Restructure
1 引言
传统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在城市与乡村两元共生的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传统村落正走向灭亡,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公共空间的衰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新转机,重构公共空间能够缓解自上而下行政手段造成的政府失灵(曹海林,2005),从而更多实现“人性的体验,活生生、搏动的体验(西蒙兹,2000)”。作为微观主体的农户,其行为的负外部性是导致村落公共空间衰落的重要原因。提高村民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参与意愿是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参与并融入到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重构中,是减缓传统村落衰微的关键切入点。
本文将站在村民的主体视角下,利用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影响村民参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意愿的影响因素,在为重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提供理论支持的同时更增加了现实的意义。
2 重要概念界定
2.1 传统村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曾明确指出:“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
2.2 公共空间 国外学者如阿伦特等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公共空间作为人的卓异性的表现场所[2]。王笛摆脱了西方语境中的特定内涵,认为公共空间已经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管理等各方面[3]。王春光等人更是将“公共空间”进一步具体化,认为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舆论与社会精英。戴利朝研究了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在基层社会整合中的关联性功能[4]。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致力于通过公共空间实现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内涵上“公共空间”的本质是指承载一定的公共利益追求的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的公共活动与场景。在外延上,“公共空间”更是指由于这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物质载体,例如古戏台、祠堂、街道等。
2.3 重构 陆俊才[5]等人认为“重构”是指量的变化与组织内部结构的有序再造。我们认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是指:存在于保存乡土人文历史特征、建筑风貌、生活形态的村落中,以宗祠等为载体的带有公众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的社会活动场景中各组成部分在新因素地积极介入下,实现有序化、系统化,更加充分的满足村民现在以及未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状态。
3 数据说明与卡方检验
3.1 数据说明 我们分别于2014年4月、2014年7月 及2015年3月对培田村进行了3次的实地调研。共发放105份问卷,有效问卷104份,有效率99.04%。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分别占到占54.28%和45.72%;年龄结构以青年及中老年为主;文化程度上主要以初中及高中、中专和技校为主,分别占27.5%和24.2%。样本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构成等指标上的分布较为合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表1~3)。
3.2 假设条件与指标操作化 假设1:个体特征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假设2:家庭社会特征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假设3:村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假设4:村民对外部力量的认知与村民参与意愿显著相关。根据假设条件和现有研究成果,结合培田村的村落特点我们将变量设置为4类:个人特征、家庭社会特征、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对外部性力量的认知,共25个变量(表4)。
3.3 卡方检验 如表4我们对每一变量进行了卡方检验,通过查阅卡方检验临界值表,我们发现:
(1)著性水平在10%的变量包括:受教育程度(X4)和公共休闲场所的满足程度(X19)。
(2)显著性水平在5%的变量包括:年龄(X1)、婚姻状况(X5)、支付能力(X13)、衍庆堂开展的活动满意度(X15)、对迎旅游开发者介入的期望值(X24)。
(3)显著性水平在1%上的变量包括:对1 000m古街恢复往昔的繁荣认可度(X16)和对南山书院复建的期望值(X17)。
4 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构建
4.1 原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本文拟从“愿意”和“不愿意”两个层次说明村民参与情况。建立任意层次[P(Y=i/X)P(Y=I/X)]意愿的logistic回归模型:
其中,[P(Y=i)]表示选择地
4.2 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 本研究利用spss19.0软件,对变量进行多项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采用“全部进入”的方法,构建拟合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2倍对数似然值为53.765,Nagelkerke R2值为0.536,说明该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详见表6。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我们发现:
(1)“年龄”、“受教育程度”、“支付能力”、“衍庆堂开展的活动满意度”、“对1 000m古街恢复往昔的繁荣认可度”、“对南山书院复建的期望值”、“公共休闲场所的满足程度”与参与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2)“婚姻状况”、“对迎旅游开发者介入的期望值”与参与意愿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5 结果分析
5.1 个人特征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 在村民的个体特征方面,年龄越大的村民对参与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意愿越强烈,年龄越大一方面意味着村民年龄越大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知水平越高,更有可能获得家族的权威与对公共空间内部资源的支配权,中国素来有敬老的传统;另一方面年老者外出定居、就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较高的参与意愿。受教育程度越高一方面说明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认知度越高,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支持度也强;另一方面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在参与重构的过程中发挥先导作用。
相对于未婚人员而言已婚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参与意愿更高,这是因为一方面家庭让村民村落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建立家庭后村民出于照顾家庭的需要,外出的可能性降低,更有可能参与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
5.2 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 支付能力越高的村民越有可能参加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这是因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个人的经济状况,收入越高、支付能力越强的村民更有可能参加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
5.3 认知因素对村民参与意愿的影响 “衍庆堂开展活动满意度”、“对1 000m古街回复昔日的繁荣支持度” 和“南山书院复建的期望值”对参与意愿产生了正相关的作用。这是因为两者都反映的是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历史价值认同,这种历史价值的认同使得村民产生了正向的作用。而“对南山书院复建的期望值”则不仅代表了高度的历史价值认同,更代表了村民对于获得更好的教育的需求,培田村民历来重视教育。
村民对公共休闲场所的满足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较强的参与意愿。这是因为,公共休闲场所满足程度代表着当前社会型公共空间的结构状态对村民社会交往产生了较强的正外部性,因而村民参与意愿较高。
5.4 村民对外部力量认知的影响作用 村民越欢迎外部力量介入就越有意愿参与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这是因为,在整个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过程当中,旅游公司在村落保护性开发中让村民看到了诸如财政补贴收入和门票收入等的实际利益。这不仅在培田村,当前整个中国农村村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村民对于因旅游开发带来收入的旅游文化公司的介入往往持欢迎态度,参与重构的意愿也因此提高。
6 结论与讨论
从上文对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影响村民的参与意愿;(2)收入越高、支付能力越强的村民更愿意参加村落公共空间的重构;(3)村民对公共休闲场所的满足程度影响村民的参与意愿,;(4)外部力量介入可以提高参与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意愿程度。
为提高村民的参与意愿应该采取多种途径:(1)在村落中普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教育;(2)多途径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实际参与能力;(3)引导外部性社会资本参与村落公共空间重构;(4)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营造公共休闲场所,为村民提供更为便利的公共生活空间。
本研究在自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影响了模型拟合效果;另在多层次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建村[2012]58号).
[2][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王笛.晚期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J].历史研究,1996,1.
[4]戴利朝.茶馆观察:农村公共空间的复兴与基层社会整合[J].社会,2005,05:96-117.
[5]陈铭,陆俊才.村庄空间的复合型特征与适应性重构方法探讨[J].规划师,2010,11:44-48.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