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临床分析
2022-11-12董英豪
许 文 董英豪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泰安 271400)
急性心肌梗死大多是指病人的冠状动脉出现堵塞情况,血液无法及时流通,进而致使血流发生中断,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向身体各项机能输送血液,最后导致病人心肌由于缺血的时间过长,出现坏死情况[1]。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考虑,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属于危重类型的病症。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进而致使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缺血等问题,最终产生心肌坏死。若病人无法及时就医,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则会出现死亡情况,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2]。本文为探究在心血管内科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方法及成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病人共45例,年龄在35-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2±4.5);而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手段前提下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辅助治疗,病人共45例,年龄在3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5.5)。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析比较。
1.2 临床纳入、排除标准
(1)所有患者均经过经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最终确诊。(2)与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相一致。(3)排除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患者。(4)排除肿瘤疾病、精神疾病等患者。(5)所有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参与实验。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治疗手段,具体如下:第一、病人在入院接受治疗后,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如保障病房的整洁、构建安静的氛围、保证空气的清新等[3]。第二、全方面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明确他们的血压、呼吸、脉搏以及心率等状况。必须具备的抢救设施和机器需要准备好,一旦病人体征发生了变化以及出现了意外状况,就需要在第一时间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以保障病人发生某些症状后可以取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第三、采用药物治疗的手段。药物首选阿司匹林肠溶片(Aspirin Enteric-coated Tablets)以及阿替洛尔片(Atenolol?Tablets)。前者药物选用产自临汾宝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H14023070,每一片药物的剂量是25mg,一天口服1次,每日口服时间需固定,一次口服剂量是100mg。后者药物选用产自天津市中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是H12020258,每一片药物的剂量是50mg,早晚各口服1次,每日口服时间需固定,一次口服剂量是25mg。第四、强化对病人、病人家属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可以对疾病的病因、治疗的要点形成充分的了解,对康复要点进行掌握。与此同时,需要加强和病人的沟通,尽可能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和紧张等情绪,让他们可以采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还需要加强和病人家属的沟通,让他们可以有效配合针对病人开展的常规护理工作[4]。
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手段前提下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辅助治疗,治疗的形式主要有药物的口服和注射。首先,给予病人150万单位的静滴尿激酶,除此以外,让病人每日持续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75mg/d的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040006)以及100mg/d的阿司匹林(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1021029)。接着,对病人每隔12h皮下注射4000IU的克赛(国药准字J20180036),持续?6d。与此同时,与病人血压状况相结合,看情况给予卡托普利(Captopril)和倍他乐克(Betaloc Zok),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降低该病症带来的远期死亡率。对病人的心电图、肌红蛋白、心肌酶展开每日监控,尽可能避免发生意外和危险状况[5]。
1.4 观察指标
(1)结束治疗周期以后,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展开全方面检测,明确临床治疗的成效,将治疗成效划分成3个标准:无效、有效以及显效。具体如下:显效:病人的临床症状消失,各项身体指标都获得明显改善;有效:病人的临床症状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各项身体指标出现了明显变化;无效:症状以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对两组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实际发生状况进行统计与比较。主要统计两组病人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的发生状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进行x2检验,当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临床治疗手段下的效果
观察组共有45例患者,其中治疗显效为30例(占比66.67%),治疗有效为10例(占比22.22%),治疗无效为5例(占比11.11%),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共有45例患者,其中治疗显效为15例(占比33.33%),治疗有效为16例(占比35.56%),治疗无效为14例(占比31.11%),总有效率为68.8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不同临床治疗手段下的效果[n(%)]
2.2 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实际发生状况
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20例病人出现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4%,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9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在治疗期间并发症实际发生状况[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属于危重类型的病症。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高死亡率、恶化速度快等特点[6]。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急,进而致使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缺氧、缺血等问题,最终产生心肌坏死。在出现该病症以后,病人常常会出现心律失常、胸骨后方剧烈且持续的疼痛等临床表现,病情危重的病人很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病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威胁[7]。基于此,在心血管内科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开展合理、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数量在逐年提升,据有关研究可知,受到暴饮暴食、劳累过度、容易生气等因素的长期刺激,极大可能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这一病症。病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出现ST段的弓背向上抬升、心肌坏死相关标志物的提升、升高的心肌酶谱、出现剧烈的胸痛等,还有部分病人只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很容易出现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情况[8]。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过程中,首先,给予病人150万单位的静滴尿激酶,除此以外,让病人每日持续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75mg/d的氯吡格雷以及100mg/d的阿司匹林。接着,对病人每隔12h皮下注射4000IU的克赛,持续6d。与此同时,与病人血压状况相结合,看情况给予卡托普利和倍他乐克,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降低该病症带来的远期死亡率[9]。对病人的心电图、肌红蛋白、心肌酶展开每日监控,明确他们的血压、呼吸、脉搏以及心率等状况。必须具备的抢救设施和机器需要准备好,一旦病人体征发生了变化以及出现了意外状况,就需要在第一时间通知病人的主治医生,以保障病人发生某些症状后可以取得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仅如此,还需要对病人的心理健康予以重视,强化对病人、病人家属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可以对疾病的病因、治疗的要点形成充分的了解,对康复要点进行掌握,需要加强和病人的沟通,尽可能消除他们的恐惧、焦虑和紧张等情绪,让他们可以采用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还需要加强和病人家属的沟通,让他们可以有效配合针对病人开展的常规护理工作[10]。
因此,本文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而观察组在常规的治疗手段前提下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辅助治疗。根据研究的结果我们能够看出:(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在观察组中,治疗显效为30例(占比66.67%),治疗有效为10例(占比22.22%),治疗无效为5例,总有效率为88.89%。在对照组中,治疗显效为15例(占比33.33%),治疗有效为16例(占比35.56%),治疗无效为14例(占比31.11%),总有效率为68.89%。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较少。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20例病人出现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4%,分别是6例肺部感染、8例心律失常、3例心力衰竭、3例心源性休克。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9例患者出现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0%,分别是1例肺部感染、5例心律失常、2例心力衰竭、1例心源性休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进一步说明了,将常规的治疗与尿激酶的溶栓辅助治疗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中可以使病人经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有所提升,减少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患者的预后得以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