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踝骨折经外侧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2-11-12赵秀瑶

健康之友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入路踝关节组间

赵秀瑶

(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100)

临床统计全身骨折中约有3.9%为胫腓骨下段-距骨区域踝关节骨折,其诱发原因常见于间接暴力,是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关节内骨折[1]。胫骨远端后侧即后踝,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胫腓韧带张力与胫腓联合稳定。观察后踝骨折患者可见,其普遍存在踝关节不稳的情况,若临床治疗不当,没有取得理想的复位效果,患者会面临较高的并发症风险,例如创伤性关节炎等,降低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2]。现阶段临床普遍通过手法复位方案治疗后踝骨折,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恢复周期较长,无法满足患者的预后标准。本次为探讨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纳入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收治的73例后踝骨折患者,以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对照手法复位方案,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纳入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收治的73例后踝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踝关节内、外踝骨折合并后踝骨折者;②具有手术指征者;③本人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授权者;排除标准:①既往踝关节存在严重创伤疾病者;②既往存在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且累及踝关节者;③全身多发伤者;④踝关节开放伤者等;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根据随机单盲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其中对照组包含36例患者,研究组包含37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为21例男性与15例女性,年龄为23-76(36.81±5.92)岁;研究组为23例男性与14例女性,年龄为25-73(37.64±5.71)岁;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符合开展要求。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治疗,研究组接受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具体如下:硬膜外麻醉后将患者调整为俯卧体位,依次显露、固定患者的后踝、外踝、内踝,于患者跟腱外缘、腓骨后缘之间制作一条纵向的后外侧入路切口,切开皮肤之后,做好腓肠神经、小隐静脉保护工作,然后切开深筋膜,向外牵拉腓骨长短肌腱,向内牵拉跟腱,充分暴露踝关节后脂肪组织、踇长屈肌,然后对踇长屈肌进行内侧牵拉处理,从而充分暴露后踝骨折块[3];妥善处理小碎骨、嵌插软组织以及骨折断端血肿块,由于后踝骨折块会向后上方移动,可通过对周围软组织、韧带的牵拉处理实现复位,同时借助骨膜剥离器对后踝骨折块向前下方进行按压处理,并基于直视操作复位后踝骨折块,然后取克氏针由后向前对骨折面进行临时固定,借助C型臂X线机的指导调整踝关节面平整度[4];参考患者后踝骨折块大小、粉碎程度以及骨质疏松情况选择桡骨远端支撑钢板;完成后踝固定之后,于切口内暴露腓骨骨折灶,常规复位处理,一般于腓骨后方进行钢板固定;除此之外,还需要于患者踝关节内侧切口内固定内踝骨折端;待完成后踝、内踝、外踝固定处理之后,基于C型臂X线机检查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关节间隙、骨折对位等情况,若存在胫腓分离,需准确判断患者的胫腓联合稳定性,必要时需采取螺钉固定方案;术后于外侧切口内常规留置引流管,然后逐层闭合切口即可[5]。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愈合,有较好的踝关节功能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踝关节功能得到改善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开始时间、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其中踝关节功能评判参考Olerud-Molander系统,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踝关节功能越好。

③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躯体症状、心理症状、睡眠状况、生理症状,单项百分制,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研究中的观察指标借助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即正态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的指标通过均数±标准差(Mean±SD)进行表述,当方差齐时以t比较两个正态分布的独立样本,若方差不齐则通过t`进行比较;呈非正态分布分布的两独立样本或多组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的秩和检验(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比较两个或多个发生率或结构比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概率(Probability)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与对照组的72.22%比较数据较大,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开始时间与治疗你前后踝关节功能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开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分基本等同,即组间差异不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负重开始时间与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对比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未治疗时两组患者在生存质量各方面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提升幅度更显著,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对比

3 讨论

就人体结构而言,踝关节为重要的负重关节,受体集中,若其所承受的外力作用过大时便可能引发骨折。临床常见的踝关节骨折为内外踝伴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后侧即后踝,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胫腓韧带张力与胫腓联合稳定。临床认为间接暴力、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患者的后踝功能,主要表现为负重、稳定功能下降,最终发生骨折,表现以踝部不耐受疼痛、皮下淤血、肿胀、畸形等为主,若患者反复运动则可能产生骨摩擦感,影响正常行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足部循环障碍[6-7]。若患者后踝骨折块偏大(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0%),便会影响原有踝关节内接触应力结构,若此时出现缺失、移位等情况,则可能并发创伤性关节炎[8]。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案复位患者的踝关节骨折端,可保证踝穴有较好的稳定性,帮助患者恢复正常行走功能,所以临床多通过外科手术方案帮助后踝骨折患者实现解剖复位。

基于上述内容,本次纳入我院于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间收治的73例后踝骨折患者,以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法对照常规手法复位方案,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与对照组的72.22%比较数据较大,组间差异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负重开始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且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与生存质量评分提升十分显著,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治疗后踝骨折效果较确切,不仅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还能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质量。

原因分析,对后踝骨折患者实施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确保术中患者骨折断端可充分暴露,术者有较完整、清晰的术野,有利于其准确复位患者的骨折部位,同时还能避免踝关节处残留游离骨块、碎骨块[9]。而且在治疗方案中,术者会基于C型臂X线机指导对骨折部位进行处理,以克氏针、螺钉进行妥善固定,不仅可以降低患者踝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的风险性,而且便会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从而缩短患者的负重开始周期,有利于患者更快的恢复行走功能;除此之外,该术式的应用无需大面积暴露患者的关节面,有利于保护患者的腓肠神经,确保后踝关节、胫腓联合稳定性,且不会对踝关节活动造成限制[10],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后踝骨折临床经后外侧入路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可缩短患者的骨折愈合周期与负重开始时间,同时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也更为显著,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入路踝关节组间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来氟米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