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笙重奏《西寻》的演奏与教学实践探究

2022-11-12申玉晶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音重奏演奏者

申玉晶

(浙江音乐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近几年来,中国民族器乐蓬勃发展,其民族器乐的表演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笙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颇具特色的吹管乐器,发展迅速,在经历了多次形制变革后,不同形制的改良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同种乐器笙群变得越来越丰富,同时大量优秀的笙重奏作品也逐渐增多。20 世纪后,不同形制的改良笙相继成功研发,不但扩大了笙的演奏领域,壮大了笙乐器种群,为笙演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为笙重奏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笙是民族乐器中颇具融合性的一件乐器,古代有“和”之称谓,是非常适合参与重奏的一件乐器,尤其是同类乐器高度融合的和声效果,可谓美轮美奂。但当下,重奏作品的创作不尽如人意,经典之作更是难以寻觅。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笙重奏曲《西寻》,可谓打开了笙重奏演奏的新模式。作品演奏主体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笙,包括五支高音加键笙、两支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倍低音笙,共计十支。为在保持吹管乐器统一的效果下而又不失丰富性,作品将竹笛(大G 调曲笛与小G 调梆笛)与唢呐(大G调唢呐与C 调唢呐)、打击乐融入其中,是对传统吹打乐的一种继承与创新,这种全新的组合形式,不但探索了笙重奏作品演奏的多种可能性,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极具创新性及艺术特色。

笙重奏作为演奏中的一种小型重奏组合形式,以高、中、低音不同声部的笙担任主要角色,这种组合形式逐渐被各大音乐专业院校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在教学演奏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诠释重奏作品,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使演奏者达到重奏演奏的最佳效果值得思考。因此,本文从笙重奏曲《西寻》这部作品进行梳理和阐述,从整体布局出发,使演奏者更全面地思考,以便音乐作品的最佳呈现。

一、新形势下笙重奏《西寻》的创新发展

笙是中国古老的吹管乐器,通过簧片共振发音,吹吸气都可自由演奏,能演奏丰富的和声与和弦效果,是有别于西洋管乐器演奏多声音乐的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艺术表现力丰富,演奏空间广阔。不同形制的同种笙族类乐器,根据不同的声部组合一起的重奏形式,每种类型的笙在重奏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笙重奏曲《西寻》这部作品运用了十支高中低音笙为演奏主体,结合竹笛、唢呐、打击乐等吹打乐器,通过不同声部之间的巧妙配合,营造出整个大型管乐乐队的音响效果。

该作品有别于传统的吹打乐,在传统吹打乐中经常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笙大多运用四五八度的传统协和音程,充当伴奏声部,利用和声的包容性凸显旋律声部乐器。但笙重奏曲《西寻》作品中分别运用了十支高中低音笙为演奏主体,每件乐器叠加进入,通过不同分解节奏型进行叠加演奏,突出了笙乐器的重要性。唢呐、竹笛、打击乐为辅助乐器。作曲家根据每个笙的发音特点、音色特征进行合理安排运用,充分发挥了不同声部笙的和声色彩,使其音响更加丰富多彩。

高音键笙:音色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反应灵敏,出音较快,能够演奏完整的十二半音音阶,在重奏与乐队中多担任旋律声部,相较于传统笙半音齐全,音色统一,和声更为丰富,对于音乐的控制可以恰到好处,演奏的效果极为细腻。

中音笙和次中音笙:音色柔和温暖,配合高音声部,可以丰富乐队的音色,调节乐队的音响效果,起着中间润滑剂的作用,是中音和声部分的“中流砥柱”,其温暖甜润的和声衬托更是抒情唯美。

低音笙与倍低音笙:音色浑厚有力,宽广厚实,共鸣强烈,是整个乐队的“根基”,可以使音响达到声势浩大、气势磅礴的声音效果,是乐队中低音乐器最重要的一员,充实强大音量的作用。缺点:在节奏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发音较迟缓,笨拙。

《西寻》这部作品展现了笙乐器的快速发展,在乐器性能、乐曲风格、演奏水平上都有了飞跃提升,全新的组合形式不但促进了笙重奏的发展,为提高笙重奏奠定了牢固基础,也为作曲家和演奏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在音乐语言方面更是“时尚”的,以简约风格的现代手法创作,以古老的乐器诠释新的音乐,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创新,赋予了这一古老乐器以新的艺术感染力。

二、笙重奏《西寻》的创作背景

笙重奏《西寻》作品题材以“人”为本,意图表达对智慧、道德、人生的寻觅历程,好似不畏艰险、历经艰辛与磨难的西行之路,是对人性的一种体味与思索,且具有历史感、现实感,因而借以“西寻”为标题。

《西寻》这部作品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飞创作于2013年,原为民族室内乐,后于2017年改编为笙重奏。乐曲以“新模式”的乐器组合方式,通过多种不同类型的笙来重新诠释这部作品。作曲家通过对乐器的深入了解,综合了多位演奏家和专家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了多次修改和提升,如乐曲中段较自由段落,增加了中音笙音乐的流动性,利用中音笙低沉浑厚的音色特点,将高低音笙粘合在一起,增添了乐曲的融合性;广板段落为增强音乐层次的清晰度,在声部比例、和声色彩、结构织体等做了细微调整,以便作品能更好地呈现。作品中的特别之处在于,运用了十支同种类笙乐器在不同分解节奏型进行叠加演奏,为了保持吹管乐器统一性,将大G 调曲笛、小G 调梆笛与大G调唢呐、C 调唢呐融入其中,利用打击乐器木鱼、大锣、管钟、定音鼓等,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音乐气氛更加热烈,在这样的巧妙结合下,极大地丰富了笙的和声色彩,音域的宽广,多声部的交织,层次的进入,极大丰富了作品的创新性和艺术特色。

全曲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音高构成,以此凸显民族性、确保可听性。简约风格的音乐语言使音乐更易于构架与理解。多声织体的叠加、组合使音响更具立体感与张力。旋律优美且深邃,尤其是大G 调唢呐的一段旋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震撼效果的音乐表达中可谓钟鼓齐鸣,极富感染力。打击乐器木鱼、大锣、管钟、定音鼓的选用,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音乐气氛更加热烈,是对传统吹打乐的一种继承与创新。作品以现代简约的风格诠释,在节奏律动、旋律构成、织体组织、配器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在体裁形式上具有创新性。类似吹打乐的编制模式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是对笙重奏作品的一次大胆尝试,开拓了笙重奏的新模式。同时在乐器改革方面,在河北涿州民族乐器厂赵宏亮老师的协助下,研制出不同大小、不同形制、不同音域、不同音高的笙,为演奏曲目的音响效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使其作品立体感和层次感更强。对笙重奏演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三、重奏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思考

相较于独奏,重奏更注重的是整齐划一,由于笙属于同种类乐器,所以演奏员更要注意音乐层次的清晰度、强弱起伏、音量比例。演奏时强调声部间音乐均衡,乐句之间能达到准确协调,需要团队进行反复练习、相互磨合、默契演奏,把握自己的节奏,把握整体的节奏,才能明确把握听众的节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演出效果。以作品《西寻》为例,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进一步提升重奏训练,以便更好地呈现音乐作品。

(一)节奏的统一,形成良好配合

重奏曲《西寻》由13 位演奏家完成,演出时经常在无指挥的情况下进行演奏,各声部间的默契配合便尤为重要。需要每位演奏者不仅要掌握全面的演奏技巧,更要有较强的默契程度,要从内心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对音色、节奏、和声、力度、递进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多声部进入的准确性、快速演奏段落的稳定性、变换节奏的统一性、作品呈现的完整性都需要演奏者具有高超的演奏能力。在这种无语言交流的情况下,既要保证乐曲中速度的准确转换、节奏的精准对位,又要达到乐曲的情感表达。因此,呼吸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演奏者要通过观察、聆听彼此的呼吸节奏进行调节,确保演奏速度的统一性,这就要求必须有人给出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动作,并在演奏中给予快速提示,往往在舞台中心位置的演奏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笙重奏《西寻》作品中,乐曲开端由柔和温暖的中音笙一声部最先进入,每隔两小节声部进行变奏叠加,各个声部节奏音型都不同。五个声部分别采用了4 种节奏音型,从八分音符逐渐发展到六连音,密集嘈杂的音乐状态宛如在诉说着迷茫的人生。音乐的交织、连续密集的节奏型不断推动着音乐情绪的发展,鲜明展现了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塑造音乐形象。这里演奏中要注意声部间的节奏对位,特别是高音笙二声部和中音笙一声部之间的三对二拍节奏,要抓准每拍的第一个音符,确保节奏稳定,往往演奏者在演奏三连音时容易出现节奏不稳定、拖拍延迟、找不准节奏拍点的问题。另外,由于中低音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发音容易出现延迟现象,需要演奏者提前算好呼吸时间,以便与其他声部发音一致。训练中可先进行分组慢速练习,依靠节拍器先把每拍做重音演奏,充分了解拍点的走向,清楚时值概念,具备良好听辨节奏速度的能力,加强演奏速度的稳定性,逐步建立对速度和律动的认知和演奏者间的默契,确保乐曲整体节奏的清晰完整。

(二)音色把控,力度对比,找准呼吸节奏

重奏是由多个声部组成的,各个声部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如何能在重奏中追求音色统一、力度平衡达到音乐共性效果显得尤为重要。笙是固定音高的乐器,音准相对比较稳定,乐曲中演奏者需要注意音乐层次的清晰度、强弱起伏、音量比例,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技术,因为直接关系到音质的优劣、力度的对比、时值的长短、乐句的划分和音乐表现。

作品《西寻》中慢板旋律较自由连贯,这段乐器配置涉及到高音笙和中音笙,两种乐器在音量上存在差异,高音笙明亮高亢,中音笙温和柔美,那么在实际演奏中就要注意高音笙的力度控制。在中音笙一声部为主旋律,高音笙二声部与三声部衬托主旋律的同时相互呼应,这里中音笙需要注意乐句的呼吸,保证音乐的线条感,根据音乐起伏轨迹,通过气息控制调整音乐色彩,高音笙二和三声部演奏中在力度上需做出让步,做好承上启下,托住主旋律,使声部间相互配合,音乐更加融合。

(三)整体把握,完善舞台实践

重奏大多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进行演奏,这就需要每个人具有高度的默契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相似的专业技术情况下,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对音乐情感的认知能力,以达到整体音乐声部的平衡。通过每次排练找准自身问题,提高个人演奏技术,能够熟记每个声部的进出旋律,通过眼神、表情和呼吸动作进行交流互动,还要具备丰富的舞台经验,对现场的音响效果做出适当调整,以最终达到舞台上的完美呈现。

《西寻》由13 位演奏家合作完成,需要每位演奏者不仅要掌握全面的演奏技巧,更要有较强的默契程度,在分工演奏各自声部时根据旋律的完整形态来追求“人乐合一”的状态。整部作品虽然以笙群为主线,但作曲家为保持吹管乐器的统一效果,将竹笛、唢呐和打击乐融入其中,凸显旋律主线,展现更丰富的听觉效果。运用大G 调唢呐、曲笛与高音笙一声部结合演奏一段深沉悠远而富有意境的旋律,令人印象深刻。作品中最后一段广板所有声部齐奏同一旋律,钟鼓齐鸣,气势恢宏的旋律宛如涅槃重生,忽如梦醒。作曲家采用了笙传统五八度的和音,将唢呐和竹笛单音乐器完美烘托,保留了传统和音演奏,使音乐更加饱满稳定,这种织体结构增加了音响饱和度,给人纯净、宽厚的感觉。

三、结语

通过对《西寻》这部作品的进一步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念,对作品重新编配有了独特的想法,在挖掘民族管乐器音色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乐器之间的音色对比与互补,作品饱含浓厚的中国风格,又有较高的艺术性,良好的可听性,具有时代气息,彰显文化自信,是一部优秀的笙重奏作品。另外,使笙重奏的教学与实践更加完善,在多乐器的组合关系上,要懂得互相欣赏对方,仔细用心地聆听音乐,从内心了解音乐的内涵,从而对音色、节奏、和声、力度、递进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解和把握,心领神会地体验其中美妙之处,才能取得优美的整体音乐效果。

目前,该作品在2019 年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资助项目,作品频繁在各大舞台成功上演,已成为笙重奏中成功的优秀作品,被多所音乐学院演奏,实践证明“新模式”的组合方式得到了社会反响与认可,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笙重奏演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中音重奏演奏者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次中音号在小乐队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阮重奏作品的演奏与教学探微——以阮八重奏《剑器》为例
中音号的基本吹奏法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音乐史分期问题评述——兼谈中音史教学中分期介绍的必要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钢琴演奏中紧张心理的克服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