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灯挎鼓舞蹈的动作特征研究
2022-11-12聂筱叶
聂筱叶
(燕山大学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南寺庄背灯挎鼓”是河北省赵县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背灯挎鼓因表演者腰挎小鼓、背后背灯表演而得名。2007 年被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背灯挎鼓文化内涵
(一)历史溯源
背灯挎鼓是在北方中原农业劳动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常常与种植前、丰收后和喜庆节日等农民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背灯挎鼓起源于河北省赵县南寺庄村,村子坐落在赵县县城东南,距县城十六里地,有800 多户人家、3000 多口人,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据史书记载,600 年前燕王扫北以后,村里的先人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村里原有古寺院一座,为寺院之庄,又居城南,因此得名“南寺家庄”,后称“南寺庄村”。此地土地平坦肥沃,以种植粮食为主,农耕历史悠久。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为了丰富精神生活,逐渐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产物——具有地域特色的背灯挎鼓的艺术形式。
背灯挎鼓是该村“同乐会”主要表演项目,同时伴有碌碡、跑驴、二鬼摔跤等秧歌表演,是农村民间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变迁,由于鼓谱保留完整、鼓点节奏丰富多变、舞蹈动作振奋有力,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流传至今。背灯挎鼓,不受农忙限制,只要时间允许,随时随地即兴表演,体现了南寺庄村民积极乐观的精神。
(二)历史流变
南寺庄背灯挎鼓传承久远,据老一辈人介绍,最原始的背灯挎鼓就是村民们在田间劳作累了之后用于放松娱乐的自娱性舞蹈,后来才逐渐演变为在元宵节、春节、红白喜事的场合表演。随着社会的变迁,背灯挎鼓在表演风格上展现了新的时代特征。
背灯挎鼓经过了谷双印、韩创、白凤山、韩存瑞的带领和保护,在表演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20 世纪80 年代初,在第十代传承人白凤山的带领下,河北省歌舞剧院舞蹈家吴志国和孟凡和,对背灯挎鼓进行挖掘整理。把过去粗犷的表演形式,通过艺术加工,提升为一种相对细腻、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这是背灯挎鼓的第一次突破,也实现了背灯挎鼓从民间走向室内舞台的表演形式转换。背灯挎鼓于1991 年被新编《赵县志》正式收录在册。
在随后的二十年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了几次严重的伏旱,导致南寺庄村的农作物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导致刚刚兴起的背灯挎鼓面临失传困境。
2005 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背灯挎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又重新回到村民对民俗保护的视野中,第十一代继承人韩存瑞在村里筹集资金,聘请了音乐舞蹈教师张素改。她将单一的男性表演形式改编成男女混舞的风格,并编排了只有女子的挎鼓舞蹈《欢乐农家》,使得背灯挎鼓的历史中增添了一抹细腻温润的女性特点。
在2006 年后,赵县县城以及石家庄市对背灯挎鼓这项传统舞蹈进行大力支持和宣传,同时舞蹈也通过各种演出吸引到了多家电视台并被报道,自此,背灯挎鼓这一文化艺术名扬全国,成为赵县一大文化品牌。
2007 年初春,第七届鼓王争霸赛在石家庄解放广场中央拉开了帷幕,这也是背灯挎鼓队第三次参加比赛。南寺庄背灯挎鼓经过重重难关,与数十支鼓队进行激烈比拼,最终在决赛中拿下“银鼓王”的称号。此次比赛赵县鼓队获得的荣誉是近5 年中的新的突破,不仅为省市领导带来了一场极其喜庆的视觉盛宴,更为全县争得了声望。
2018—2019 年间,国务院通过了整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协定,设立文化旅游部,并在首次召开的全国文化旅游局长会议中提出了文旅融合的概念。赵县为响应国家政策,开始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在建设新格局的同时联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背灯挎鼓作为省级特色民俗活动,在创建赵县文化形象中贡献力量,在文旅产业的带动下将民俗活动转变为文化传承,努力打造以背灯挎鼓为经济主力的文化品牌。
二、背灯挎鼓舞蹈特征
(一)艺术形态
背灯挎鼓的形式为“鼓舞”,伴奏乐器是大鼓、铙和镲、钹等;舞蹈道具则是背灯和小鼓。伴奏道具服饰:背灯挎鼓的服饰是红色古代武士服,头包红缨球彩巾,腰扎彩带,前后胸均佩饰护心明镜。
(二)动作形态
在以鼓点为主传统曲牌的伴奏中,形成了顿点明确、激昂夸张、交流性强的动作特点。但由于演员身后背灯,胯前系鼓,手持鼓棒的原因,其动作必然要受到道具的局限,因此形成了以下肢和脚下步伐动作为主,双臂动作为辅,头部随之摆动的动作特点。
首先,艺人上肢动作呈“板状”,姿态多为前伏或后仰;击鼓动作有鼓槌盘头过脑、左右手交替击鼓帮等。双臂在敲鼓之余随大鼓鼓点和脚下步伐在身体两侧摆动。例如“三步躺”的动作中,艺人向前行进三步时的双臂在身体两侧呈“一字型”展开,同时以肩为轴依次交替画圆。在进行“躺”的动作时,身体后仰做出躺的趋势,同时双臂一前一后在身体两侧摆定。这样一个完整的“三步躺”的上肢动作就完成了。
其次,背灯挎鼓大都在街巷村口表演,因此队伍多在行进中变换队形及动作。背灯挎鼓走街串巷的风格决定了它的动作主要以下肢为主,脚下步伐丰富且变换多样,主要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十字步”等。“十字步”是秧歌中最为常见的基本步伐,“四步转”动作过程即字面意思,艺人左右脚交替做后踢步,跳四步的同时绕自身一周,最后回到动作的起点。
最后,演员在行进中存在大量屈膝、压脚后跟、摆头、腿部屈蹲重心向下等农活劳作的动作,这充分体现了普通民众在艺术中追求自身感情表达与生产工作合二为一的和谐愿望,这正是我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体现。
三、传承变迁
在背灯挎鼓形成的三百多年中,时代和社会也在不断更迭前进。在历届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中国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丰富起来,背灯挎鼓的表演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最开始变化的是背灯挎鼓中“背灯”的制作方式。以前的灯罩是薄纸糊制,灯笼芯是用猪油当捻。这样简易的背灯极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假如在活动时下雨,背灯被雨水打湿,里面的油芯就会熄灭。因此在较长的时间内,背灯挎鼓的演出都没有很好地进行下去。与此同时,在晴天时,由于灯较脆弱,艺人在演出时的动作幅度很小,所以形成了以脚下步伐为主的演艺方式。再后来用上了电灯泡,灯罩也换成不易破损的材质,表演携带就更加方便。由于灯的改变,在舞蹈中艺人的动作也随之改变。他们创新了动作,加入了新的技巧,使舞蹈动作更加具有观赏性。
除了背灯的制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小鼓也随之进行了尺寸的变化。以前的小鼓高度约40cm,但为使表演者背起来更加便携,因此将小鼓缩小至30cm。据笔者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背灯挎鼓的表演不再拘泥于婚寿嫁娶助兴表演,而是将重点放到了技艺的难易程度上,保证了本身功能性的同时增加了一定的娱乐性和竞技性。
背灯挎鼓除了在表演形式方面得到了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首先,是它的动作形式。以前的动作招式简单,技巧单一,仅为烘托当下气氛而舞。而现在,由于政策的支持、百姓的关注、专家的帮助,导致了背灯挎鼓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了使演出具有吸引观众眼球、丰富群众精神的特质,所以动作的套路变多了,情感的变化也逐渐丰富起来,技巧也由简入繁,更加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
其次,从背灯挎鼓舞蹈的演出本体说起。之前的几百年中,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女性不允许在背灯挎鼓演出中参演。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寺庄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村里的青壮年们纷纷走出村庄寻求发展,背灯挎鼓队的队员日渐减少,因此村里不得已打破昔日“女人不敲鼓”的禁锢,招收了数十名青年妇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至今逐步形成了以妇女为主的表演团队,总人数增加到了以前的两倍。留守妇女学习背灯挎鼓成为目前最现实的传承方式,而且女子的加入让古老粗犷的背灯挎鼓的表演更加细腻、柔美。
最后,是针对背灯挎鼓进行的一系列推广方式。早年村民们缺乏推行当地民俗活动的意识,因此背灯挎鼓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在以往的几百年中都停滞不前。近年来,国家为了保护属于自己民族的传统,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河北省赵县创立了村落舞蹈节,以保护传承本土民间文化为己任。
四、传承保护路径
传统的背灯挎鼓舞蹈表演,明显与我国江南地区感情委婉、含蓄表达的柔美乐舞不同。背灯挎鼓表演的舞蹈动作和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风土人情、文化审美等密不可分。在舞蹈中,村民们抒发了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思想,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但想要一直将这种风格突出,体现当地风土人情的舞蹈形式传承下去,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笔者查阅相关资料,认为目前能够使“背灯挎鼓”这种民俗活化石接续传承的方式就是进行有效的多维融合发展。接下来将分为两个维度来进行探究。
首先是从艺术本身来谈。艺术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以及舞台艺术等多种类型。20 世纪初至中叶,鲁道夫·拉班发表了一系列人体动作研究的著作,建立了人体动作科学研究体系,由此开启舞蹈形态分析的大门,为20 世纪中后期舞蹈身体研究奏响序章。此后由其学生芭特尼芙等人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分析体系“BESS”,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舞蹈动作分析方法,不仅应用于舞蹈,还进入教育、心理治疗等领域。所以,在传承过程中可以运用鲁道夫·拉班所创立的拉班舞谱来进行记录。拉班舞谱可以清晰地看到动作的重心以及姿态的变化,第一时间把握动作的重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记录、学习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舞种和动作,从而将背灯挎鼓更好的流传下去。其次可以运用舞台艺术,在当今科技急速发展的时代,舞台对于舞蹈的表现及呈现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中可以有效利用现代技术,寻找舞蹈和科技融合的条件并加以发展,利用各大短视频app、360°高清摄像机等途径将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画面。
其次是从政府机构来谈。经济是由时代的大环境影响的,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是由国家或当地的政策指引加管理而改变的。所以,如何激发政府和群众对背灯挎鼓这项活动的兴趣,以此来带动与背灯挎鼓相关的音乐及舞蹈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一需要政府的支持,笔者认为首先应在县级政府建立地方文化民俗特色部门,建立民俗村(小镇)等当下热门项目来吸引游客,拉动当地经济,以便集中和吸收当地民俗艺术;其次要大力开展民俗艺术文化的竞赛及活动,并设置奖励,激发当地艺人们的创作欲望,更快地发展自己所掌握的民俗艺术,由此招引艺术家来访问学习,以便将传统民俗更系统地保存;最后以前两点为前提,争取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激发其对民俗传统艺术的兴趣,推动民俗艺术的发展。第二是群众的力量,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专业工作者,也离不开群众文化。背灯挎鼓本身就是民间舞蹈,就是由劳动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传情达意而创作凝练的动作,在现代化的今天,非遗文化越来越被重视,如想要使得非遗舞蹈重新扩大流传,也就必须要通过群众的口口相传以及舞蹈工作者的言传身教来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群众文化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从远古时期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风格各异的鼓舞,再到流传300 余年的“背灯挎鼓”这一非遗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非遗舞蹈并不是单纯地重复敲鼓动作,而是积淀了文化影响的身体感知、锣鼓伴奏的身体感知以及达到圆满的经验意义。
从身体的视角不仅揭示了隐藏在身体里面的知识,也建构起非遗身体性研究范式:第一,身体是非遗之源,背灯挎鼓在不断地变动中通过人身体自动转换而产生认知的历程。第二,身体是非遗再现的场,非遗内容是执行项目的身体经验。背灯挎鼓的核心内容来自无法言说的身体经验。第三,传承就是身体经验转移的过程。时空变化身体消逝,背灯挎鼓从仪式身体转换成表演身体,到日常身体,乃是掌握了经验的转移与人性价值不变的原则,这便是非遗永续保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