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2022-11-12杨柳
杨 柳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江苏 苏州 215008)
在国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昆曲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成现在的昆曲类型。昆曲早期仅仅是大众生活中的偶然哼唱、身体行为,传播到现在,逐渐转变为重要的艺术形式。针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析,核心是不同人之间的继承和传播,核心渠道是人,必须通过人类的表演才可以为戏剧与曲谱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通过装扮,展现在民众眼前。在全球文化不断交融的时候,国内年轻群体侧重于简单、高效率的生活,对必须进行品味、钻研的昆曲逐渐疏远,民众对昆曲文化的兴趣开始弱化,因此必须关注到传统昆曲的未来发展。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最初源自元末苏州昆山区域,在明代万历以前昆曲仅仅是民众中传播的“小集南唱”的清曲。明朝嘉靖时期,通过音乐家魏良辅、张野塘等学者的改革和优化,在原本昆山腔的前提下,体现出南北不同曲调的优势,此外学习和参考江南民歌与小调,结合传统的曲调,形成昆曲。在优化和改革昆山腔的时候,民间音乐家张野塘积极协助魏良辅吸纳北方曲调,将其传播到南方昆曲中,因此其唱腔类型也随之改变,体现出婉转细腻的特征,核心因素是学者把三弦和箫、笛、拍板、琵琶等乐器全部使用到昆曲伴奏中,然后该声腔被我们叫做“水磨腔”。全新腔调的曲子出现之后,马上得到了听众的认可和支持,为魏良辅带来更高的荣誉。
二、昆曲的发展现状及传承困境
我国昆曲发展历史悠久、类型众多,它发轫于元末明初“昆山腔”,为南戏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四大声腔之一。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据表明,国内地方剧种类型超过数百种,昆曲艺术的发展进入繁荣阶段。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发展时期,科技水平持续提高。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模式与思想理念也出现较大的变化,娱乐模式随之丰富和充实,昆曲行业的迅速萎缩逐渐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现有的剧种类型,被民众了解和熟悉的只有少数,大部分剧种即便活跃也只限制在农村。研究整个中国,传统昆曲的流传区域不大,此外通常传播传统曲目,假如缺少国家的保护与扶持,也无法维持到现在。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保护政策即便可以留存昆曲艺术蕴含的文化内容,然而也会限制和阻碍我国昆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改制之后的剧团运营方式为演员营造出“吃大锅饭”的局面,演员在经济方面得到国家干部群体的待遇,效益和表演频次以及受观众的欢迎程度没有密切的关系。专业演员和普通演员的薪资待遇差异并不大,因此,当前昆曲表演者必须把所有精力放在“艺术”创作上,得到让上级部门认可的剧目就可以。拥有政府财政扶持之后,部分剧团在排演甚至是需要投资较高的剧目上也不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并不重视观众的反响,只重视是否可以得到奖项,获得怎样级别的奖项,在一定程度上和市场脱离,导致发展创新的动力不断弱化,受众区间持续缩小。
三、昆曲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尝试昆曲中舞台与艺术的创新
昆曲舞台艺术表示表演昆曲的舞台或场地的美学范围,现代主要是剧场舞台,传统社会中主要是戏台或者茶楼戏院等,其包含和昆曲舞台表演有关的不同艺术形式,比如化妆与造型、剧组特效、穿关、脚色等。当代社会中的舞台如同青春版的《牡丹亭》,突出特点是把古典和现代创新全面融合起来。全剧贴合现代青年民众的视觉需求,此外也可以直接表现出昆曲艺术的传统特征。《牡丹亭》的舞台风格舍弃原本的帷幕布景以及实景标准,寻求单纯的美丽,只面向观众,使用不同的灯光效果创造出空间感。为搭配繁复的舞蹈动作,昆曲传统服饰大部分使用宽大的设计,但是青春版本的《牡丹亭》改变原本的宽袍大袖形式,贴身剪裁的服装贴合青年群体灵动的身体特征。昆曲衰败的因素较多,国外文化与现代消费的冲击促使现代人不能心平气和地鉴赏节奏迟缓的昆曲,因此昆曲舞台美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当代民众的审美心理。新昆曲《醉心花》开始突破我国民间故事的传统结构,把西方经典戏剧结构融入进去,也遵守昆曲古典叙事风格,改编莎士比亚知名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且借鉴国外管弦乐器伴奏,但是演唱方式和舞台美术依旧是昆曲。《醉心花》重点将年轻演员当作核心演员,为传统戏剧吸纳不同的血液,拓展更大的市场。
(二)借助媒体平台传播
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中,传统传播推广方式无法全面满足时代需求,此外也会限制和阻碍昆曲的传承进度。因此必须关注对不同媒体渠道的使用,自觉发挥媒体渠道在传播时期的作用,扩张昆曲的受众和影响区域。第一,主要通过广播渠道完成昆曲的继承和传播,通过广播昆曲等不同形式继承和传播昆曲知识和有关文化艺术,让不同观众都喜欢上昆曲,提升民众的鉴赏能力。第二,主要通过电影电视扩大昆曲继承和传播范围。电影电视可以确保视听的全面融合,声情并茂,利用灵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昆曲的艺术价值。比如,我们主要利用鉴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昆曲电影提高昆曲的了解程度。第三,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播昆曲,例如通过昆曲网站宣传昆曲信息与名家作品。或者使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完成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传播,让新媒体为昆曲的继承和传播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形成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知名品牌
不同地区昆曲的演出实践行为是精神文化开创的重要实践方式,可以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拥有诸多优势。为加快地区昆曲的继承与传播进度,开始把塑造成熟高效的昆曲演艺文化产业链当作不可忽视的着手点,从创新角度着手确定昆曲演出的发展方向,把昆曲表演当作不同方面的协同发展以及互动项目,如此才可以帮助昆曲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激发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带来深远的社会效应,找到地区昆曲的文化发展意义。在产业链建设以及优化时期,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针对昆曲文化开展更大范围和有力度的宣传推广。有关组织必须自觉投入到日常宣传和推广工作中,主要和不同地区的学校加强合作,加快地区昆曲进入学校,培育学生消费群。彰显出昆曲组织的传播效果,自觉提高昆曲表演学者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强化宣传效果。其次,要自觉创作不同类型的昆曲作品,确保作品满足现实消费需求,此外体现出时代理念,把昆曲的价值与精华充分体现出来。最后,自觉塑造地区昆曲知名品牌,提高综合影响力,让地区昆曲在现实竞争环境中得到最后的胜利,展现出自身的优势。
(四)完善多元动力机制,助推昆曲传承发展
在时代演变过程中,我国对昆曲继承与传播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尤其是我国制定的相关非遗方针政策,为昆曲院团带来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然而简单地依赖政府的财政扶持,无法确保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昆曲继承和传播发展的着手点是创新与持续的探究,特别是建设成熟和多样的内部动力制度,利用多元机制的激励等正面影响,为昆曲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稳定的环境。首先,健全与优化人才激励制度,培养有助于昆曲艺术传播的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领域必须打破现有狭隘观念,在人才引入与培育方面持续提升开放程度,吸纳较多的昆曲人才进入昆曲艺术创新和发展中。此外,在昆曲人才培育部分,自觉彰显出专业学校与有关培训组织的正面影响,激励人才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与互动,把昆曲探讨与表演实践全面融合起来,创造不同的人才培育方式。另外,必须提高对专业昆曲艺术家的培育力度,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昆曲明星,利用该群体的人格魅力和表演价值,让不同群体了解与接触地区昆曲。其次,制定成熟的政策激励制度。必须贯彻和实施演出补贴政策,激发所有表演人员的演出积极性。不断加快政府购买政策的实施进度,彰显政府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领域的正面影响。不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促进昆曲文化艺术的传播。最终贯彻和实施专项资金制度,在继承与传播的时候提供更多的资金。
四、结论
总而言之,昆曲从六百多年之前出现,一直到现在留存自身独有的价值和艺术魅力,在继承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促使昆曲不断完善,在吸引年轻受众的时候,不断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不管是从历史发展,还是从艺术特色等角度,昆曲的价值逐渐吸引更多的人,因为自身具备的价值和魅力,让社会、政府开始重视昆曲的继承与传播。传统民间艺术在继承与发扬的时候,深受不同文化的熏陶,让我们不只是重视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开始认可和接受不同类型的文化。所以,我国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部分——昆曲文化,可以在喜爱和鉴赏它的群体中得到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