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法国的中国影像档案
2022-11-11黄丹
● 黄 丹
在法国上塞纳省有一座非常独特的花园,园中有法国园、英国园、日本园等各具特色的分园,在这里能够看到不同地域的风情,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这座花园内建有一座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此馆珍藏了全球50多个国家7万多张黑白或彩色照片和时长约120小时的电影短片,这些影像档案拍摄的时间在1909年至1934年之间。馆中涉及中国的影像档案有1800张黑白或彩色照片,时长50多分钟的电影短片,影像大部分是在中国境内拍摄的,少部分在国外拍摄,主要反映海外华人生活和中国人在法国参观考察的场景。这些影像档案可谓弥足珍贵。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和中国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的创始人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肯恩,他1860年生于阿尔萨斯,因投资南非黄金和宝石矿山获得成功,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富豪,此后自己开设银行,参与发行国际公债,并热心从事慈善事业。在那个剧烈动荡的年代,他目睹世界各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急剧变化,产生了保留此时此刻世界面貌的构想,萌生了设立“地球档案”馆的念头。
为不使大众质疑“地球档案”计划的科学性,他任命地理学家让·布律纳为该计划的负责人,并在法兰西学院设置人文地理学课程,由让·布律纳主持教授。身为理想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的阿尔伯特·肯恩于1898年创建环球基金会,以此资助年轻的教师和院校的毕业生到其他国家去旅行,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1906年,他创建环球会社,为基金会资助的年轻人及应邀前来的学者和政要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阿尔伯特·肯恩相信他的影像收藏能促进人类相互宽容,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尊重和理解,从而达到制止世界战争的目的。从1908年开始,他倾注大量的资产和心血,历时20多年,派20多位摄影师去世界各地,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最终采集到卢米埃尔彩色摄影干版7.2万多张、立体黑白照片4000多张以及约1.83万米的电影素材(时长约120小时),记录了20世纪初期50多个国家的民众在时代变迁的浪潮席卷下的日常生活、传统仪式、娱乐活动以及各年代的代表性事件,见证了当权者的奢靡和底层民众的疾苦,记录了各地的建筑文物和自然景观,揭示了残酷战争带来的伤痛。
中国长城。1913年6月2日,斯提芬·帕瑟摄于八达岭
考虑到要珍藏这些珍贵的影像档案,阿尔伯特·肯恩于19世纪末期就已在巴黎西部近郊购买了4万平方米的土地,并开始营造园林。1905年园林已初具规模。1920年左右,园林内已建成贮藏所拍摄到的影像档案的房屋。但随着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阿尔伯特·肯恩的经济陷入困境,他的“地球档案”计划也遭到毁灭性打击。20世纪30年代初,华尔街股市崩盘导致阿尔伯特·肯恩破产,他所有计划被迫停止。1936年,“地球档案”计划中所拍摄的影像档案被卖给当地市政府以偿还债务。1940年底,失意的阿尔伯特·肯恩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黯然去世,留给世人的庞大影像档案也渐渐被遗忘。1968年,上塞纳省创建时,这些影像档案被移交给上塞纳省。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珍贵的影像才重新被发现整理,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赞叹和重视。1986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在阿尔伯特·肯恩的故居建立了,用于保存和研究这些影像资料。2015年,阿尔伯特·肯恩生前一手创建起来的花园和建筑遗址被登记为历史古迹。
共有12名摄影师参与“地球档案”中有关中国影像的拍摄及制片工作。他们的贡献各有不同,根据拍摄历史背景、作品数量、摄影类型及拍摄时长,可分为两组:一组在中国境内拍摄,全部拍摄任务由阿尔贝·杜帖特、雅克·卡歇和斯提芬·帕瑟完成。雅克·卡歇于1904年到达北京,他利用被法国驻北京领事馆停职的时间去为阿尔伯特·肯恩充当向导和翻译。但是,这些卓越的摄影师的两次中国之行,只到过中国的部分地区(北京、沈阳、张家口、曲阜、泰山、上海、汉口等地),1913年以后,因故未能再到中国继续考察和摄制图片。这些摄影师并没有去着力拍摄政坛风云和权贵显要,而是把他们宝贵的镜头留给了山川风貌、大漠荒原、巍峨建筑、文化遗存、风土人情和城乡普通居民的衣食住行。另一组则反映海外华人华侨的生活,其中也包含中国达官显贵参观“地球档案”计划的照片。
中国园林。1912年7月3日,斯提芬·帕瑟摄于北京
1987年夏,法籍华人建筑师邱治平带着第一批经过挑选的200张图片,来到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进行合作鉴定。1993年,他再次携带影像档案回到祖国,请有关专家再次鉴定。经过邱治平的努力,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长珍娜·包索蕾决定将中国部分影像档案以文化交流的形式,无偿赠送给中国有关部门。1995年,邱治平两次不远万里飞到中国,将照片分别送到辽宁省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长城博物馆、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天坛公园管理处等有关单位,各接收单位非常感谢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和邱治平先生,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史、地方史、城市史非常珍贵的影像档案。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的馆藏中国影像档案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的有关中国的影像档案可以分为3类:黑白照片、彩色照片和无声电影。
西苑内景。1912年7月3日,斯提芬·帕瑟摄于北京
黑白照片主要由阿尔贝·杜帖特拍摄。1908年至1909年,阿尔贝·杜帖特和阿尔伯特·肯恩一起来到中国,途经上海、秦皇岛、青岛、天津、北京、汉口、九江、芜湖、南京等地,拍摄了近千张有关中国风土人情的照片,大部分为黑白立体玻璃反转片,图像清晰,画面质量极高,拍摄的多是特别平常的生活场景,内容涉及山水风光、历史建筑、皇家陵园、外国租界、偏远山村等。在为期23天的考察活动中,他们在北京停留了11天,所以拍摄的照片大部分都是反映老北京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的,共438张。北京的长城、鼓楼、天坛、雍和宫、景山、东单、明陵等在阿尔贝·杜帖特的镜头下永久定格,这些不仅为北京城现代化建设后消失的建筑物留下记忆,也真实记录和保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等,为研究北京的发展以及民风民俗提供了重要依据。阿尔贝·杜帖特很喜欢写日记,记录拍摄照片的具体细节,比如他在1909年1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在煤山宫墙附近拍摄营房和警卫。下午,拍摄中国的各行各业:挑担修脚匠、露天营生的剃头匠等。”这些日记为确定照片拍摄时间提供了依据。另有部分黑白照片由其他摄影师拍摄,如雅克·卡歇拍摄的《沈阳内城南大街》和《沈阳内城小西城街》,画面是街道上靠人力拉行的人力车和行人。未留名的其他摄影师拍摄的《东华门》和《东交民巷》,画面基本上都是马车,车的形制也比人力车更为高端。此外,《生火》生动再现了百年前的人们生火的方式和工具;《磨刀人》则把旧时的磨刀车架和器材呈现眼前,与现代的磨刀工艺有着强烈的对比。
彩色照片主要由斯提芬·帕瑟拍摄。这些彩色照片并不是我们如今看到的许多经过手工着色的黑白照片,而是具有极高强度的彩色版,是通过自动上色工艺拍摄出来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照片,可以说这些彩色照片是中国近代史上彩色摄影的开端。斯提芬·帕瑟分别于1912年5月和1913年5月两次来华,拍摄了650多张彩色照片:北京的园林建筑、颐和园、国子监、白云观、宫殿内景、佛塔、天坛、喇嘛、故宫、修道院、寺庙、罗汉、天文台、葬礼、农夫、儿童、飞机、满族服饰、人力车;沈阳的孤儿院、年轻士兵、街道、皇帝的宝座、北陵、东陵、满族耕农、老人、独轮车、马车;山东泰山的南天门、缠足少妇、伏虎庙、松树、轿子、道教雕像,曲阜的孔子陵墓、城墙、倚柱而立的男子;河北张家口的蒙古商队、旅行帐篷、蒙古包、马匹、蒙古族服饰、牛车、药房、街道建筑、小孩和妇女等。斯提芬·帕瑟来到中国时,正值清朝灭亡和中华民国建立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通过照片,我们有幸看到了晚清民国交替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些照片是迄今为止世人能够看到的中国最早的彩色照片。如今,这些景色、人物虽已消逝,但每当看到这些老照片,人们都会感谢斯提芬·帕瑟,他使人们得以触摸百年前满目疮痍的中国。这些老照片不仅是中国城市历史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了解、研究中国历史极有价值的资料。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也馆藏有国外拍摄的有关中国的彩色照片,包括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勒阿弗尔、马赛和埃及塞德港的华工,被授予主教的中国人等,数量虽少,却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其疆域之外的形象。还有一组是拍摄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环球会社举办的招待会场景以及应邀到环球会社做客的中国来访者的肖像照片,其中包含民国时期的孙科、胡汉民、伍朝枢、徐树铮、张伯苓等政要名流参观“地球档案”的彩色照片,这些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彩色肖像照片。
蒙 古 商 队。1912年7月18日,斯提芬·帕瑟摄于张家口郊区
无声电影主要由阿尔贝·杜帖特和斯提芬·帕瑟两个人共同完成,他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摄像技术,拍摄了27段电影短片,加起来时长50多分钟,这些短片长的有6分多钟,短的只有几秒钟。阿尔贝·杜帖特拍摄的电影短片有13段,分别是《上海的公共租界》《黄海》《丰台火车站》《在北京关帝庙的祈祷》《北京的内城》《北京的井水》《北京府宅的生活》《北京的骆驼队》《北京正阳门周围》《新年的北京白云观》《北京新年的庙会》《三支送葬的队伍》《长城》。斯提芬·帕瑟拍摄的电影短片有14段,分别为《北京的中国城》《庙宇之舞》《葬礼》《北京的街景》《北京的杂技》《张家口的牛车》《蒙古的骑士》《蒙古的人口》《蒙古的大篷车》《长城》《北京周边的农耕》《修复屋顶》《北京的钓鱼场景》《北京正阳门》。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还珍藏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收购的高蒙电影公司在中国拍摄的一部分影片。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中国影像档案的开发利用
从20世纪初以来,法国等西方国家便开始对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中国影像档案加以开发利用。1912年11月6日,阿尔伯特·肯恩在他组织的一次菊花庆祝活动中,曾特意向客人展示了斯提芬·帕瑟在北京拍摄的彩色照片。2001年,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联合法国上塞纳省议会出版《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照片:清末民初中国影像集》第一卷,共403页,刊登照片954张;2002年出版第二卷,共443页,刊登照片1154张。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摄制5集纪录片《The Wonderful World of Albert Kahn》;2008年,该公司又以纪录片素材为蓝本,出版了《The Wonderful World of Albert Kahn: Colour Photographs from a Lost Age》一书,记录片和书本大都引用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影像。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为纪念斯提芬·帕瑟这位出色的摄影师,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斯提芬·帕瑟拍摄的照片展览,由此,大众得以看到百年前的彩色中国。
从20世纪末开始,中国的档案界及博物馆界开始认识到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中国影像档案的重要价值,并对这一文化宝藏加以开发利用。1999年10月25日,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永恒的瞬间》摄影展,展出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的部分中国照片,有北京故宫的全貌、北海、十三陵、八达岭长城、东岳庙,沈阳故宫建筑,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泰山,河北张家口等反映当时中国各阶层人民生活的彩色玻璃正片。2014年12月,沈阳市档案局举办《一百年前法国人眼中的盛京影像》展览,展览分为盛京城阙、四平商汇、市井风情3个部分,展出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馆藏的沈阳的彩色照片,同时,为使展览更加真实和亲切,沈阳市档案局结合这些照片和史料制作了U型幕祼眼3D立体影像。这些开发利用,有助于更好地还原历史,使人们穿越回百年前风云变幻的中国,真切感受百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2020年5月,《The Wonderful World of Albert Kahn: Colour Photographs from a Lost Age》被翻译成中文版,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远东”章中记载了“地球档案”摄影师在中国拍摄影像的经过。
阿尔伯特·肯恩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影像档案从一个方面再现了历史,记录了当时的风物,使清末民初的中国变得可以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