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能力,打造“思维课堂”
——杭州市上城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022-11-11孔晓玲蒋敏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孔晓玲 蒋敏 |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回顾上城区20年教学改革之路,聚焦课堂研究,推动学教方式变革,聚焦学生学习,推动核心素养落地,始终不变。“思维课堂”的研究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的突破。
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思维课堂”研究是上城区长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聚焦。2009年,上城区开展《基于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研究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其中一个核心研究内容推进,这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实现从“研教”向“研学”的转变。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学教方式变革作为改革的根本目标,2012年至2016年,区域选择重点推进“以探究为核心的自主式学习新课堂”的项目研究。历时五年的研究,梳理了“新课堂”的四个核心要素:“前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合作小组建设”“展示性学习与学情诊断”“思维引导与学法指导”。研究的前三个重点均有突破,但“思维引导与学法指导”的研究遇到瓶颈。
理性审视上城区中小学课堂的大量实例发现,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改革,核心是思维。但课堂上过多关注知识点掌握,忽略思维力培养,学生缺乏思维学习体验与助力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进一步调研得到的归因分析显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结构与能力缺乏实证数据印证,学习思维品质的评价标准不清,维度内容不明,教师思维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的欠缺,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思维要素”。
2017年开始,上城区全面启动中小学“思维课堂”的研究与实践,力求实现课堂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的推进,以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让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
思维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教研创新
上城区“思维课堂”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持续投入地进行真实学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与能力为特征的教学活动实施场域。这样的课堂以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为起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标,用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实践研究。研究“思维课堂”的意义在于,推动有思维的学习,促成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推动有思维的教学,实现学教方式的优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形成思维课堂教学范式,提升思维课堂教学设计能力。随着“思维课堂”的研究深入,上城教研的内容、途径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纵深研究。学科思维能力,是指在学科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发展中,学习者所需要的思维技能方法、思维方式品质等的集合。因此,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螺旋推进。
一是调研思维教学问题。2018年5月和2019年3月的两次调查,参与师生从872名扩展到1823人。教师中认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课堂”研究非常有价值的比例从47.32%提升到75.82%,学生中认为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培养的比例从17.47%提升到78.78%,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向。首次调查结果显示,缺少思维要素的课堂活动形式单一,超过半数的选项均集中在“听讲和回答问题”“解难题”“合作讨论汇报”“阅读”等围绕知识点掌握的活动。据此改进的各学科教研方案聚集“为学生创设思维学习体验时空,搭建思维发展脚手架”展开设计,美术、音乐教师同上一堂课,为学生设计的课堂游戏老师先体验,围绕“思维”进行一个内容、多次说课等教研方式,得到众多老师和专家的认可。调查中,学生认为课堂中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行为拓展到指导展示、提问追问、评价反馈、完善导图等多个维度。
二是梳理思维目标序列。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为框架,以学科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通过“分析已有案例”“初步提炼学科思维能力的要素”“实证研究定向聚焦”的提炼方式,逐步明确学科思维能力的要素。首先,各学科以“审辩式思维”“创造性思维”为共同要素,同时,各学科又有不同的且最为突出学科特质的思维能力,如语文学科的“审辩式思维”,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科学学科的“实证思维”,艺术学科的“想象思维”等。各学科对标课标,将课标目标分解到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课时目标中提取出思维能力序列作为突破重点,进行研究实践。
三是研制案例诊断工具。以“看见思维”“诊断思维”“培养思维”为路径,通过课堂观察、个案跟踪、评价分析等方式,从思维的“参与度、灵活度、深度”维度辨别课堂中学生学科思维品质,从学科思维要素出发,从课堂诊断和命题研究两个维度形成并优化学科思维能力的诊断方案。Ketchapp篮王、Explain everything、Seesaw、Kahoot游戏化等大量多技术综合的工具,已经融入我们的课堂研究和教研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利用Explain把手机变成可联网的移动白板,让小组成员人人可以合作,并记录合作过程,留下操作痕迹,也可以看到利用Plickers全景式拍摄学生在课堂上举牌答题的情况,实时统计全班、分题、分时段正确率的操作。同时,思维课堂项目组设计并完善了《上城区中小学思维课堂观察评估量表》,借助移动听评课技术,实时兼容所有听课者的意见,以直观可见的雷达图对“思维目标设定、思维过程展示、思维发展引导、思维媒介应用、思维教学反思”五个维度进行量化对比呈现,改变了以往只能凭借经验对课堂进行模糊评价的不足。
四是提炼论证教学范式。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为目标,从“教学情境设置、项目学习、表现性评价”等维度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思考教学设计改进的方向,逐步形成分学科思维课堂教学范式。
思维课堂项目的横向推进。我们主张多样式并进、自下而上地推进“思维课堂”研究,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边实践边完善。各学科研究员基于学科特点,围绕这个主题,从教师的课堂中去寻找、提炼、推广、试验、再提炼。我们的实际操作从四个维度关联推进。
一是以分析观察实验室为场域。从调研课堂教学,了解思维培养现状起步,触发“看见课堂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诊断评价学生思维能力水平—训练提升思维品质”的教学设计研讨,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习真实积极持续地发生。开展大数据支持的课堂观察分析评价,落实混合式、实证式教研,提升教师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以基地学校拓面研究队伍。形成高校引领、点面结合的核心研究团队,建立深入研究的机制,确定攻关项目。2017年6月,上城区教育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签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区域教育品质提升项目》合作协议,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先生领衔华师大专家团队介入“思维课堂”的研究,确定杭州市金都天长小学等六所思维课堂研究基地学校,来自21所中小学、六个不同学科的28名一线教师和12位学科研究员,成功组建以基地学校定点,以核心成员拓面的核心研究团队。
三是“2+N”模式的学科理性推进。区域层面确定语文、数学为本阶段重点实验学科,每个学科设定1-2所实验学校,每个实验学校确定一个重点实验学科,一个其他学科,以点带面,理性推进研究。先行学科团队的研究活动按照“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组织实施—反思完善”的流程来设计实施;其他学科团队则全程参与观摩,借鉴先行团队通过可行性论证的方案和活动经验,开展自己学科的研究实践。这样的研究推进扎实理性,保证每一步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四是项目攻坚和成果辐射。“思维课堂”核心研究团队形成了“理论学习—教案设计—教学过程—互动研讨—反思重建”的研究流程,确定“指向思维培养的学习目标设计 ”“发展思维能力的课堂环节实施”“思维发展评价量规的实际应用”“让思维轨迹可视化的工具开发”四个攻关项目,最终将形成指向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范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同时,建立相应机制,落实攻坚项目研究以及成果提炼和辐射。学习机制:以广泛阅读、重点阅读、每月交流分享助推团队成员形成学习共同体。指导机制:华东师大团队每学期现场听课研讨1-3次,重点实验学科不低于每学期2次。合作机制:各学科组织团队,共同策划学科推进方案,学期初策划安排,学期中教学实践,学期末总结提炼。项目机制:分项目研究“指向思维培养的学习目标梳理”“发展思维能力的课堂环节实施”“思维发展评价量规的实际应用”“让思维轨迹可视化的工具开发”。辐射机制:不定期邀请全国相关专家或期刊报纸编辑等参与研讨。
思维课堂研究的阶段成效与展望
上城区开展思维课堂研究以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可喜的改变,思维课堂的研究有了更明晰的方向。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正在改变。在上城,一线教师群体普遍达成共识:没有思维就没有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应围绕思维培养展开。
一是指向“思维学习”的教学实践有了从仿到创的转变。本学期初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来自饮马井巷小学的核心团队成员何雅彬老师执教统编教材三年级策略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她抓住“老屋不倒”的线索,引导学生大胆预测;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验;对比原文,体会预测乐趣。学习有理有据地思考推断,是本节课带给学生最大的收获,也让老师们发现,语文学习要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可以从“推测”起步,通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丰富的表现性评价,使阅读变得有情有趣。经历最初的迷茫,各科老师们开始聚焦本学科最重要的思维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员们搜集整理的112个思维课堂片段显示,指向“思维学习”的教学实践正在从模仿走向创新。
二是指向“思维教学”的教师思考有了从量到质的提升。在执教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怎么办》后,蒋老师这样反思:何为思维课堂?即根据“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的基本原理,拓展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思维过程的可视度和思维的深度,得以实现学教方式转型的教学现场。何为基于思维课堂的学科德育?即围绕“目标设计一体化、教育技术深度介入、教学情境设置、表现性评价”等要素来实施的学科德育,整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为先。这篇教学反思最终获得了省一等奖。指向“思维教学”的研究,让教师的理念更先进,思考更深入。
指向“思维发展”的学教变革得以落实。教研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架构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框架,以论坛、高校研究人员介入的方式,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第二轮自上而下的深入研究。
一是学习评价设计与分析得到优化。上城区小学数学“思维课堂”研究团队通过课前学情诊断、课堂学习观察和课后学习评价的对比来研究数学思维课堂的特质。小学语文聚焦“如何基于阅读命题让学习思维可视”展开了一系列实证研究。初中科学“思维课堂”研究团队以实验真题为案例,重点研究观察、分类、预测、推理的思维诊断。英语学科的研究团队则借助信息平台,设计实施了看图猜测、听音猜测、看图描述的评价方案。“思维课堂”的研究,在推动表现性评价的同时,也引发一线教师创造性地尝试从学科关键能力表现层次的角度来优化指向“思维发展”的学习评价设计。
二是思维课堂项目成果不断积累。2019年至今,上城区举办了两届全国中小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高峰论坛,出版了专著《思维课堂:面向未来的学教变革》。几年来,通过大数据分析加持的课堂观摩与诊断,学院微信公众号“思维公开课”的推送,积累了大量学科思维培养的教学案例及实施策略,提升了教师思维教学设计能力,提炼并辐射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先行经验作为区域推动课堂教学变革的行动研究,“思维课堂”在研究中有突破,在实践中有创新。打造思维课堂,一路走下去,肯定不会轻松,但上城教育人会坚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