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11-11曾先锋晏昭张晶

当代医学 2022年20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腺体

曾先锋,晏昭,张晶

(高安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西 高安 330800)

腮腺肿瘤类型较多,其中良性肿瘤占81%~85%,80%的良性肿瘤发于腺体浅叶,且其中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最为常见。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一般无疼痛、瘙痒等明显症状表现,腮腺部位无痛性活动包块最常见,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生长缓慢,但有恶化可能,因此,必须进行积极的临床干预[1-2]。目前,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最有效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常需解剖面神经的各分支,切除腮腺浅叶或全叶及病灶,同时,在术中进行腮腺导管结扎,该术式易损伤面神经并造成腺体萎缩,从而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及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3-4]。近年来,腮腺部分切除术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该手术方式能较好地保留手术区域及邻近区域腮腺组织和腮腺导管的正常功能。基于此,本研究以本院接受诊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52 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 例。对照组男 14 例,女12 例;年龄23~72 岁,平均(53.74±3.77)岁;肿瘤直径1.0~3.8 cm,平均(2.36±0.45)cm;病变类型:腺淋巴瘤6例,多形性腺瘤20例。观察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4~73岁,平均(54.44±3.79)岁;肿瘤直径0.9~4.0 cm,平均(2.71±0.49)cm;病变类型:腺淋巴瘤5例,多形性腺瘤21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均为初次发病,且无腮腺手术史;对手术耐受且无任何手术禁忌证者;术前均经B 超或CT 等检查,明确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灶直径≤4 cm,边界清晰;术后均病理确诊。排除标准:副腮腺、腮腺深叶、全叶病变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麻醉起效后,从耳屏前端入路,下行绕过耳垂到达乳突,继续以弧形下行绕过下颌角,距下颌骨下边缘2 cm 处继续前伸2~4 cm 处做一“S”型切口。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潜行将腮腺包膜与皮下组织分离,然后向两侧牵开皮瓣。寻找面神经,先找到面神经颊支和腮腺导管及其他分支,然后转到主面神经(查找方法根据病灶位置,大小及活动性而定)。充分暴露面神经总干,以下颌角作为标志,于腮腺前下缘和咬肌表面交点位置仔细分离并寻找分支,沿分支找总干,然后于同一平面上寻找其他分支。之后将分离的腮腺上极、下极、前缘及腮腺导管共同掀向后方[5-6],继续沿神经分支表面向总干分离,最后切除腮腺峡部(即腮腺浅叶及其内的病灶一同切除),以0.9%氯化钠溶液冲洗伤口,止血,并放置橡胶引流条或负压引流,最后常规美容缝合。术后2~3 d 去除引流,切口加压包扎,术后7 d 拆线,拆线后术区继续加压包扎7~10 d。

观察组行腮腺部分切除术,切除方式与对照组不同,其他操作方法同对照组,切除方式为:切除前明确病灶位置,并将其与主干神经剥离后分离,然后同时切除病灶及周围0.5~1.0 cm内腺体组织,保留腮腺主导管、腮腺包膜及耳大神经。结扎余留腮腺残端,术区止血,缝合腮腺包膜及切口。操作过程保持轻柔、仔细,切忌强行牵引,防止损伤面神经及血管。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物学指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检测两组β-连环蛋白、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G1/s-specific cyclin-D1,Cyclin-D1)、热 休 克 蛋 白 70(heatshockprotein70,HSPs70)及细胞周期蛋白(cyclinprotein,P27)。②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神经分支数等。③比较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复发情况;并发症包括面瘫、面部凹陷畸形、Frey 综合征、耳垂麻木及皮下积液或涎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生物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β-连环蛋白、Cyclin-D1、HSPs70 及 P27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β-连环蛋白、Cyclin-D1和HSPs7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2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物学指标比较(,μg/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生物学指标比较(,μg/L)

注:Cyclin-D1,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HSPs70,热休克蛋白70;P27,细胞周期蛋白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P27治疗后15.59±3.22 11.63±4.28 3.770<0.001例数26 26 β-连环蛋白治疗前13.29±3.68 13.30±3.44 0.010 0.992治疗后9.20±3.32 11.47±2.84 2.649 0.011 Cyclin-D1治疗前7.98±2.12 7.67±2.11 0.528 0.600治疗后6.36±1.03 6.96±1.08 2.050 0.046 HSPs70治疗前10.26±2.31 10.09±2.34 0.264 0.793治疗后7.43±2.37 9.26±2.69 2.603 0.012治疗前9.74±2.42 9.80±2.45 0.089 0.929

2.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神经分支数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6 26手术时间(min)123.28±21.16 120.32±20.37 1.041 0.087术中出血量(ml)52.17±8.65 88.75±10.89 13.986<0.001切口长度(cm)6.95±1.38 10.26±1.29 7.874<0.001神经分支数(支)1.89±0.69 2.93±1.07 4.977 0.006

2.3 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6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多为混合性肿瘤,因其具有恶变的可能,应尽早进行临床治疗,因此,适宜的手术方式对手术质量至关重要。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通过完全切除病灶和腮腺浅叶组织,能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该术式适应证较广,操作便捷,但其切除范围较大,切口较长,手术中需充分暴露并解剖面神经,对面神经造成的损伤较大,切除较多的正常嚼肌筋膜及腺体,使腮腺产生功能障碍进一步萎缩,导致面部凹陷畸形。同时,术中结扎腮腺导管,患者术后易发生积涎或涎瘘[7-8]。手术中耳大神经被切除,多数患者术后易发生外耳廓及其周围皮肤发麻、发痒,甚至丧失感觉。而腮腺部分切除术仅将腮腺病灶与其周围0.5~2 cm 的正常腺体切除,最大限度保留腮腺浅叶组织、主导管及分支导管,该手术方式与传统的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均能确保病灶完全切除并且避免肿瘤复发[9]。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6 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组术式均能彻底清除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但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可能与腮腺部分切除术术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腺体及面神经有关。腮腺部分切除术能更好地保留腮腺包膜,病灶切除后,通常情况下,可采用较好的缝合方法保证包膜的完整性,避免腮腺副交感神经和皮肤交感神经的无序生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β-连环蛋白、Cyclin-D1和HSPs7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2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腮腺部分切除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生物学指标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有研究显示,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4~7周后,患者腺泡数量增加、体积增大,腮腺功能恢复,可见腮腺具有很强的再生与代偿能力[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神经分支数均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腮腺部分切除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且较小的创伤有助于患者的康复。腮腺部分切除术保留的腮腺浅叶组织及腮腺导管系统代谢分泌的唾液通过主导管排入口腔,可降低腺泡张力,利于患者术后腺体功能的康复[11]。但有研究指出,腮腺部分切除术仅适用于边界清晰、腮腺浅叶且直径≤3.5 cm 的良性病灶,若病灶边界模糊、直径>3.5 cm或在腮腺深叶中,更适合采用腮腺浅叶腺体全切术[12]。因此,临床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自身具体情况选择更适宜的治疗方式,以便取得更理想的疗效。

综上所述,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生物学指标水平,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腺体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基于深度学习的腺体病理图像分割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观察
春蚕吐丝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胃黏膜活检病理与临床的探讨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